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我国、美国和日本的港口码头设计规范、手册为基础,对我国、美国和日本港口码头抗震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国际航运协会标准《港口结构抗震设计指南》的有关规定。此系列论文共分6部分,该文为第4部分,分析和比较了我国、美国和日本规范中重力式码头和板桩码头抗震设计的方法。比较表明,对于重力式码头抗震设计,我国规范计算惯性力时考虑了加速度系数沿码头高度的变化,日本规范在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确定的地震系数中包含着要求控制的变形。对于板桩码头抗震设计,我国、美国和日本规范计算拉杆拉力和板桩墙弯矩时采用的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美国和日本的港口码头设计规范、手册为基础,对我国、美国和日本港口码头抗震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国际航运协会标准《港口结构抗震设计指南》的有关规定。此系列论文共分6部分,该文为第6部分,重点分析了美国多本手册中关于高桩码头抗震构造措施的规定及与我国规范的差别。分析表明:美国规范明确了码头布置的规则性和不规则性、桩基布置原则及板-桩连接的钢筋细部规定等。抗震设计中我国规范与美国规范在叉桩使用方面的规定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3.
中美日板桩码头抗震设计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板桩码头是一种国内外常用的码头结构形式,其中抗震计算和设计是一项重要内容.对中国、美国和日本码头规范中板桩码头抗震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一个实例具体说明了按中国、美国和日本规范进行板桩码头抗震设计的步骤,可供修订中国码头抗震设计规范或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港口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贡金鑫 《水运工程》2012,(11):57-62
以我国、美国和日本的港口码头设计规范、手册为基础,对我国、美国和日本港口码头抗震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国际航运协会标准《港口结构抗震设计指南》的有关规定.此系列论文共分6部分,该文为第5部分,分析和比较了我国、美国和日本规范中高桩码头的抗震设计方法.比较表明:对于高桩码头抗震设计,我国规范和美国规范采用反应谱法确定地震力,日本规范则将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的结果作为输入的地震波,根据结构的反应确定地震系数.美国规范给出了多种码头变形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美国重力式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比较了与我国重力式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差别。分析表明,美国重力式结构抗震设计与我国抗震设计在地震系数的确定、动土压力计算及其土压力作用点的确定、土中水影响的考虑等方面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6.
为说明美国高桩码头的抗震分析流程,同时考虑将相关最新的码头抗震研究成果引入到实际工程分析中去,对一高桩码头案例进行了抗震计算分析。分析表明,美国标准采用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的抗震性能目标明确,分析流程合理,符合性能化抗震设计的发展趋势,可为我国码头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桩土相互作用,选择合理的计算参数,建立了板桩码头数值计算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得到板桩前墙弯矩、墙后主动土压力、最大拉杆拉力值及板桩墙锚固点水平位移,并对比研究了该计算数据与板桩码头土工离心试验数据,从而给出了板桩码头的数值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板桩码头是港口工程建筑物一种重要的结构形式,但受墙身高度限制,只适用于中小码头建造。遮帘桩的加入,极大地改善了前墙受力,使码头泊位大型深水化成为可能。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遮帘式板桩码头抗震特性尚不清楚,地震破坏机理与变形灾变性能是抗震安全设计中需考虑的较复杂的问题。基于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技术,考虑遮帘桩到前墙间距、遮帘桩长度和遮帘桩厚度等一系列抗震设计参数,研究不同参数时,遮帘式板桩码头前墙残余变形分布特征、墙身以及拉杆受力特性,阐述各设计参数下板桩码头的抗震机理和变形特性,给出各设计参数的合理抗震取值,研究结果为遮帘式板桩码头的抗震安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卸荷式板桩码头的抗震和抗液化性能,以多孔饱和介质理论为基础,对有限元-有限差分耦合的方法进行程序化,开发可模拟砂土液化性能和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数值程序,并对三维卸荷式板桩码头结构进行地震液化灾害分析。研究表明:地基砂土液化对板桩、遮帘桩和卸荷平台会造成较大的水平变形,板桩和遮帘桩上的土压力和弯矩随地震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对于所设计的新型板桩码头结构,在"板桩-遮帘桩-卸荷平台-锚桩-拉杆"共同作用下,整体结构仍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位移的高桩码头抗震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美国高桩码头抗震设计规范的基础上,从设计流程、设计地震动和性能目标、材料特性、结构分析模型、抗震分析方法等方面,介绍了高桩码头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并对规范采用的方法及有关问题进行解释,通过一个工程案例说明高桩码头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的实施过程。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可以很好地实现多地震水平、多设防目标的抗震设计思想,是目前和未来高桩码头抗震设计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王维周  刘华 《水运工程》2011,(10):149-153
华电曹妃甸重工装备制造基地一期项目码头工程,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板桩码头前沿主体结构。曹妃甸地区是新近吹填地貌,地质为粉细砂、粉砂层,临海近,地下连续墙施工受潮差影响大,具有成槽难度大、易塌孔、护壁要求高等特点。主要论述华电曹妃甸码头工程地下连续墙施工的关键设备、槽段划分和接头形式选择、地基处理、导墙设计、工程泥浆及配合比、成槽检测、钢筋笼吊放、混凝土灌注、接头管施工等关键施工技术和工艺流程,以及一些技术要点的控制办法,保证了工程质量,对同类工程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依托埃及塞德港东港集装箱码头二期水工项目,对地连墙灌注桩组合结构进行了多种工况下系列数值模型研究,分析研究了组合形式的码头结构受力变形规律,计算成果不但为复杂码头的结构设计计算提供了结构变形参考数据,而且作为主要输入条件之一在本工程中创新结构计算方法中得到了深入应用。地连墙灌注桩的系列数值模型研究内容与思路对其他类似工程结构设计研究具有较大的推广借鉴作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符成  方波 《水运工程》2018,(10):91-95
国内外规范和标准均未明确船舶有效撞击能量在护舷中如何分配,通常考虑由单个护舷完全吸收。以海外某重力式码头护舷选型为例,研究船舶有效撞击能量由多护舷分配的可能性,阐述基于PIANC指南的多护舷分配的有效撞击能量计算方法和护舷选型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护舷的破损不至于引起码头结构严重损害的前提下,基于PIANC指南的船舶有效撞击能量考虑多护舷分配是合理的。这一设计理念能够降低对单个护舷的吸能要求,降低码头结构造价,对海外码头工程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结合实际工程介绍了前板桩后低桩承台结构的应用特点,分析了在实际设计中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前板桩后低桩承台结构复杂,原有规范不完全适用。结合实际工程,考虑钢板桩变位不能完全复位、低桩承台卸荷等因素,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码头结构主要构件的内力,从桩基与承台连接方式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对结构的影响,从而为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港口抗震中采用循环弹塑性本构模型对港工建筑物的地震破坏机理进行数值分析与振动台实验。选取在港口建设中最常见的沉箱码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循环弹塑性本构模型,FD-FE耦合方法模拟地震荷载作用下地基土液化导致的沉箱码头岸壁的整体失稳。然后通过水下大型振动台的模型实验进行验证。数值分析与模型试验破坏趋势基本吻合。结论表明:循环弹塑性本构模型在港口工程抗震理论研究中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为循环弹塑性本构模型在港口建设实际工程中的推广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震作用下场地液化是码头结构发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一种20万吨级卸荷式板桩码头建立二维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有效应力法对该码头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研究其在可液化场地条件下的受力变形特征以及周围土体的动力反应。结果表明:可液化场地条件下,板桩码头的前墙变形与传统单锚式柔性挡墙不同,未出现明显的凸胀变形;地震作用过程中前墙承担的弯矩最大,最大弯矩位于海底泥面附近;码头结构对周围土体的地震反应有放大效应,临空面对土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影响范围随地震强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墙后填土液化范围随地震动强度的增加逐渐扩大,在0.50g情况下存在整体滑移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对于普通货种的高桩梁板码头,通常在码头纵梁顶部设置盖板明沟进行雨水收集和排放。采用该排水方式时需要在梁板顶部开凿排水沟,而在老码头的排水系统改造工程中,该方式会破坏现有码头结构,增加工程投资。以江苏省某老码头排水改造工程为例,提出一种暗管排水方式,并对关键节点进行标准化设计。结果表明,暗管排水方式投资较低、对码头结构影响较小,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跃  贡金鑫 《水运工程》2017,(6):181-185
水工建筑物地震分析中,超孔隙水压比是判断土体是否液化与计算地震动土压力时的基本参数。针对美国规范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中超孔隙水压力的计算问题,介绍场地循环应力比、等效循环应力比、液化触发系数等概念,并考虑工程实际情况,通过一个重力式码头设计实例说明其计算步骤。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解决土体超孔隙水压比的估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