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连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较之国内其他港口城市,具备深水大港优势、海洋资源优势、海洋科技优势、海洋产业优势和海洋管理优势等五大战略优势,这些特色优势为发展临港产业集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连应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及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利契机,突出发挥自身的海洋优势,依托深水大港,加快构建港口产业群、修造船产业群、水产品出口加工产业群、海洋渔业物流中心产业群、滨海旅游产业群等五大临港产业群,为促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步伐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渔业国家,海洋渔获量、渔船和渔民数量都居世界首位,海洋渔业对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中日、中韩、中越双边渔业协定的签署、生效,海洋渔业开始由领海外捕捞向专属经济区制度过渡,我国海洋捕捞渔船的作业渔场将明显缩小,大量渔民将面临转产专业问题,对海洋渔业和沿海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海洋渔船装备作为渔业生产的重要载体,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渔业和船舶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渔业经济快速发展,水产品总量连续21年居世界第一。但我国渔船装备整体水平落后,安全、环保隐患日益突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的增加以及国际安全环保要求的增强,全面提升海洋渔船装备成为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4.
《水运管理》2009,31(12):F0002-F0002,I0001
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是我国航海图书的官方出版机构,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负责编制和出版发行各类航海图书与资料,主要有各类纸质和数字海图及相关图集,海洋地质与地貌、海洋水文气象、海洋政策、海洋渔业等专题图及挂图,  相似文献   

5.
论述加快发展涉及整体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海洋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圈的服务业,对促进临港产业、航运业、造船业、海洋装备、海洋渔业、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医药、国防建设及海洋开发的战略意义,认为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优化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营方式转变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海洋渔业管理问题多发,海洋渔业管理建设还不够成熟,因此需要加强海洋渔业管理体制建设,为海洋渔业安全稳定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海洋渔业管理是国家通过立法、执法等手段对海洋生产全过程进行计划、指挥、监督的一系列活动的管理过程,海洋渔业管理可以促使海洋渔业产业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证海洋渔业资源不受破坏,并切实保护我国海洋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海洋油气产业从上世纪40年代出现以来,经过6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已经成为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世界各国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未来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将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本文对世界及我国海洋油气产业的起源、发展、现状与特点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对世界及我国海洋油气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谨凯  于平 《中国水运》2008,8(1):214-215
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是资源有限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本文选取了人均水产品产量等15个指标建立了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分析了产业结构等影响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海洋生态-资源-经济良性发展循环系统和恶性发展循环系统模型分析,得出在科技为动力和政策为保障的条件下整个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循环系统的运行机制,并提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淑文 《中国水运》2009,(12):33-34
当前我国海洋环境保护面临严峻形势。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区各级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科学发展的观念树立不牢固,GDP增长冲动过高以及沿海地区居民海洋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保护海洋环境要求各级政府和海洋开发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将海洋开发限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严格控制高污染企业在沿海地区的扩张;要严格执法,加大对海洋污染的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10.
陈惠民 《船艇》1999,(5):4-10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人类将多方位地开发利用海洋,技术创新是海洋工程可持续发展动力,我国船舶工业在未来的世纪中要调整产品结构,促进我国海洋工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用一整段来强调海洋建设:要编制实施海洋战略规划,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妥善处理海上纠纷,积极拓展双边和多边海洋合作,向海洋强国的目标迈进。这在历年来两会报告中,是最系统、最完整、最有力度阐述海洋战略的一次。对此,造船界备受鼓舞,认为造船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其实,报告里还有更多战略部署助力造船业,如"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都将极大刺激我国造船业迈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12.
徐华 《中国船检》2012,(6):29-32,96-97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今年将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运业一直期待国家战略的引领和推动。国家级海洋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重陆轻海“陈旧观念的束缚,大力推进“海洋强国”、“海运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3.
《机电设备》2008,25(2):I0011
国家海洋局2月21日正式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发布的海洋领域总体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海洋油气勘探、海水淡化设备以及深海载人潜水器应用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4.
朱坚真 《珠江水运》2012,(18):22-25
海洋经济已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科技创新不足、环境治理等问题。而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对现有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争取海洋利益、制定海洋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成为了世界沿海国家的重要战略。随着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也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和调整。海洋经济发展开始从量到质  相似文献   

15.
胡宝顺 《航海》2020,(2):19-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工作时也指出,"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这一重要论断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对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法治建设快速发展,海洋立法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结合实际培育海洋文化,提升海洋法治意识,有利于服务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刘林祥  王微  任淑华 《中国水运》2014,(2):67-70,101
水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舟山拥有良好的区位和渔业资源优势。舟山群岛新区的设立,为舟山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带来一个新的平台。舟山群岛新区如何在新的经济形势和行业竞争加剧的环境下提升竞争优势,是当今乃至今后发展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文中基于对国内外以及舟山群岛新区水产品加工业的现状,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对影响舟山群岛新区水产品加工业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提升水产品加工业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了当今世界各国在GATS海运谈判中所持的立场及我国海运业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GATS对我国国际海洋运输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使我国国际海洋运输业的各有关部门能对GSTS与我国国际海洋运输业的 清晰的认识,以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海洋外交中的海事角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世界海运》2016,(3):29-31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适时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力求以海洋为突破口,打开强国之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海洋外交是实现海洋强国的重要途径和支撑,在改善国家间关系、解决海洋争端等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海事部门作为我国管理海洋事务的主要部门,在发展海洋事业、践行海洋外交的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海事外交应该成为新时期海洋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海事职能的基础上,对海事如何更好地扮演海洋外交角色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行的问题》中陈嘉庚叙述各种交通工具,包括轮船等的生产、经营等问题,也探讨了加强航校的建设,以及对"洋技师"的看法等问题。海洋观主要包括海洋资源观、海洋教育观、海洋战略观、海洋产业观、海洋安全观、海洋技术观和海洋国土观。本文从《我国行的问题》探析陈嘉庚海洋观,对探析海洋观具有历史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海洋执法力量分散是阻碍我国发展海洋事业、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因素。新成立的中国海警局作为统一的海洋综合执法队伍,顺应了建设海洋强国,改革海洋管理制度的战略需要。作为新设机构,海警局将来正式履职必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必要结合我国海洋行政执法的体制背景,分析典型海洋大国建设海洋综合执法队伍的实践经验,从而对海警局未来开展海洋维权执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