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澳大利亚在建极地科考破冰船"努伊娜"号是一艘目前即将投用的国际极地海洋科学考察船。从船舶规范、船载科考能力、极地科考补给能力等3个方面,介绍这艘集海陆综合补给与南大洋科学考察于一身的新型极地科考破冰船,使读者了解当前世界极地科考船的设计、建造与考察功能等方面的最新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执行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在海上航行28天,超额完成第一航段的大洋综合考察任务,于4月30日顺利停靠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港口。这个初战告捷的喜讯令海军船企4805厂和4808厂的职工格外高兴。隶属中国海洋局北海分局的“大洋一号”因常驻青岛,早与当地  相似文献   

3.
正10月25日,江南造船建造的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号正式入列"东方红"系列科考船队。该船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新一代深海大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船长103 m、船宽18 m、定员110人、实验室总面积600 m~2,配备国际最先进的船舶装备和科考装备,可开展高精度的全海深和空间一体化的海洋综合科学考察,是国内目前排水量最大,定员最多,经济性、振动噪声、电磁兼容等指标要求最高,作业甲板和实验室面积利用率最大,综合科考功能最完备的国际顶尖海  相似文献   

4.
孙伟  管鹏 《航海技术》2019,(4):8-10
<正>0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深远海海洋调查任务量的不断增加,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波纳佩港(Pohnpei Port)已经成为我国海洋调查船进行国外补给的首选。"海洋六号"科学考察船在执行中国大洋协会大洋第51航次期间,靠泊波纳佩港港口进行补给、加油和人员轮换。因以前国内很少有船舶停靠波纳佩港,笔者结合本船实际靠港经验,介绍波纳佩港口情况,供同人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海洋科考事业的长足发展愈加重要。文中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海洋科学考察船的现状,针对目前科考船数据网络信息系统设计的局限性、数据采集单一性以及设备管理的繁琐性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海洋科考船数据网络设计与实现技术,能够对科考探测系统数据进行集成采集、统一存储以及融合显示。  相似文献   

6.
吴刚  曲宁宁 《船舶工程》2019,(10):前插6-前插12
正新中国的海洋科学考察事业走过了近60年的光辉历程~([1]),海洋科考足迹遍布五洋四海。海洋科考船是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海洋能力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科考船的规划建设得到了国家多个层面的重视与支持,尤其是近10年,我国一批大型远洋科考船,如"科学"~([2])、"向阳红"、"东方红"、"大洋"和"雪龙"系列科学船的陆续批复、设计、建造与交付,几乎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缓解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一批主力调查船即将退役与当前日益增长、要求更严的科考调查任务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海洋科学考察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美国ATLANTIS号、英国JAMES COOK号、挪威G.O.SARS号和日本CHIKYU号等科学考察船综合分析国外海洋科学考察船的现状。对我国现有的科学考察船现状进行分析与对比,提出我国发展海洋科学考察船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分析国内外科学考察船通信系统的基本情况,介绍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俄刻阿诺斯"号科学考察船的通信与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分析科学考察船的内部通信和对外通信需求,给出科学考察船综合通信系统的一个基本架构设计。  相似文献   

9.
正2021年3月20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与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在南沙签定一艘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建造采购合同,合同金额3.41亿元,该船最大作业排水量超万吨,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排水量最大、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该科考船船总长117.2米,型宽21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5.4米,设计排水量达到7920吨,最大作业排水量达到10,100吨,最大科考承载能力600余吨。该船满足B级冰区加强要求,采用全电力驱动、DP2级动力定位系统,配备360°全视野驾驶室。  相似文献   

10.
《船舶》2017,(5)
<正>9月16日上午,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MARIC)为中国大洋协会设计的"深海一号"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在武船重工开工建造。"深海一号"是目前世界新型、先进的载人潜水支持母船,该船将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作业提供水下、水面支持及维护保养,以充分发挥其在深海科学考察、海底资源勘查、深海生物基因研究领域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1.
《船舶》2017,28(5)
<正>为总结近年来国内海洋科学考察船领域的成果,交流我国科学考察船在需求、设计、建造和配套领域的技术经验,共谋科学考察船未来,10月20日,2017海洋科学考察船技术高峰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此次论坛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学术委员会、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共同主办,上海市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协办,《船舶》编辑部承办。论坛以"专业·  相似文献   

12.
介绍“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现代化改装前后海洋调查仪器、设备和技术状况。重点介绍“大洋一号”船舶计算机网络信息集成系统的建设和特点、海洋调查仪器、设备及系统海上调试和试验,以及发展海洋调查技术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自1984年首次组队开展南极考察至今,先后赴南极地区担负运输、科学考察的船只有5艘,它们是"向阳红10"船、"J121"号、"海洋四号"船、"极地"号和"雪龙"船。其中,前3艘船只进行过一个南极航次,"极地"号为冰区加强型运输船,在1986年购进后,经过改造投入到我国极地考察,1992年退出极地考察序列。"雪龙"船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两次改造后,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船。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由中国船级社(CCS)检验的全球级海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1"在青岛交付给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使用,同时该船列入我国海洋调查船队,将承担全球各大洋全水深的科考任务。"向阳红01"是一艘无限航区科考船,满载排水量4 980 t,船长99.8 m,宽17.8 m,续航力1.5万海里,电力推进,具备动力定位能力,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能够满足深海大洋多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15.
《船舶》2017,28(z1)
正为总结近年来国内海洋科学考察船领域的成果,交流我国科学考察船在需求、设计、建造和配套领域的技术经验,共谋科学考察船未来,10月20日,2017海洋科学考察船技术高峰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此次论坛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学术委员会、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共  相似文献   

16.
<正>历时197天、航程近6万公里,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科考船"海洋六号"完成了入列以来航次时间最长、参航和轮换人数最多、作业区跨度最大的一次大洋科考任务,于11月10日归航广东省东莞市专用码头。这也是"海洋六号"遭遇恶劣海况时间最长、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程度最大的一次科考航次。明年"海洋六号"计划挺进南极执行新一轮科考任务,预计用时约300天。"海洋六号"于今年4月2 8日从广州启航,横跨西、  相似文献   

17.
正10月23日,DNV GL在上海向厦门大学和广船国际颁发了"嘉庚"号远洋科考船的水下辐射噪声SILENT证书,这是中国制造此类科考船首次获得该证书。"嘉庚"号科考船是由广船国际建造并于今年3月成功交付给厦门大学的海洋科学考察船舶,将打造成为一艘浮动的海洋科学实验室。该船长78 m,最大航速14 kn,巡航范围达1万海里。该船能容纳54位工作人员包括36位科学家,可装载供长  相似文献   

18.
海洋科学是以调查为基础开展的科学,获取有效、高质量的海洋探测数据是认知海洋、研究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的基础。科学考察船是获取海洋探测数据的重要基础平台,其管理与运行水平,决定了其运行效率。先进的船舶性能是基本的先决条件;完善的科考设备是获取精准海洋科考资料的关键技术支撑;规范的船舶管理是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技术队伍是获取科学、准确调查资料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为响应我国设计与建造新一轮海洋科学考察船的未来规划,通过细分特种设备类型、功能及其布置区域,分类研究与挖掘海洋科学考察船特种设备安装控制要点,并最终较为系统地形成了各类特种设备的安装控制要素。通过加强海洋科学考察船特种设备装船要素的长期积累,为我国后续新造海洋科学考察船的设计与建造提供参考,推动我国海洋调查研究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动力定位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何崇德 《船舶工程》2004,26(2):24-28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应用近年在国外发展迅猛,在国内也引起了愈来愈多的关注.我国的"大洋一号"船于2002年增设了动力定位系统,成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远洋科学考察船.本文介绍了该船动力定位系统的设计要点,对于国内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应用与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