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外航运业税收制度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海运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我国外贸货物90%以上由海运完成。当今国际经济贸易不断发展,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国家航运综合实力已与国家利益、经济运行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健全航运税收体制是提升我国航运业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航运业税制,保证国家对海运船队的控制能力,给国际航运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环境,促进国家航运综合实力发展,保证经济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
杨洁文 《航海》2014,(5):32-33
航海业是反映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航运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航运业正以自己独有的姿态,在国际舞台上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通过航运史我们看到,中国的航运业在经历了被世界影响和改变的过程后,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世界,航运企业档案对航运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邹盈颖 《集装箱化》1999,(3):11-13,34
航运市场的准入政策是一个国家国际航运政策的一部分。国家对市场准入的态度——是松还是紧、自由还是限制.决定了市场竞争主体的数量、结构、形式以及竞争状况.它与一国的航运政策目标、国家利益是紧密相联的,同时也决定了这个国家航运业的竞争实力。同其他海运国家一样.我国国际航运市场准入政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本国航运业的市场准入控制,二是对外国航运业的市场准入控制,其中又体现于两大因素,即船舶(运力)和企业。  相似文献   

4.
珠江是我国三大河流之一,水系航运发达,然而,船员大量的流失给珠江航运造成困境,如何解决航运业发展中的船员短缺问题,成为了当前珠江航运业的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5.
叶丹 《水运管理》2010,32(9):17-19
从航运企业成本、造船技术、原油运输等方面探讨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并从国家层面和航运企业层面提出我国航运业应对低碳经济的策略:组织科技攻关;制定优惠政策;提升低碳意识;加快技术开发。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航运业处于低谷,特别是我国国际航运企业更是亏损严重。航运业能否摆脱困境破浪前行,需要一个有力的推进器。航运与金融有着天然纽带关系,而航运金融当之无愧地应当成为航运业破浪前行的推进器。发展航运金融,既符合"转型发展,创新驱动"要求,也是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作为全球航运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新加坡对航运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梳理了新加坡高等院校航运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并据此归纳出对我国高校航运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航海》2015,(5)
航运业的兴衰与国际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航运业经历了一个"寒冬",至今尚未走出低谷。资金短缺是始终缠绕航运业的难题,对于中小航运企业来说更是"千难万难,融资最难"。中小航运企业是我国航运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解决中小航运企业融资难题,对促进航运企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和航运经济高速持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中小航运企业融资现状和融资困难的因由,将中小航运企业不同的融资方式进行了简要对比,为以后中小航运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和改善其融资状况,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9.
景帅 《水运管理》2000,(11):10-13
航运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我国的航运业 ,首要任务是尽快培育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航运大市场。过去十多年里 ,我国在航运市场开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正严重地阻碍着我国航运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研究制定我国航运市场开放的政策和对策 ,使之既能与国际惯例接轨 ,又符合中国国情 ,已显得刻不容缓。本文将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和复杂系统演化理论的一些观点对此展开讨论。一、航运市场系统结构的性质耗散结构理论是系统的一种自组织理论 ,它的基本思想是 :一个开放…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运市场准入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为民 《水运管理》1998,(8):6-9,17
航运业在中国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总体航运政策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而有关航运市场准入方面的政策主要来自于国家的外商投资政策。自1978年实行对外开放以来,中国的航运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市场正朝着越来越开放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分析欧盟的航海碳税政策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航运企业直接成本和管理成本增加;船舶大小的选择受到限制;船舶燃料技术及相关设备的应用;碳排放测定方法和标准及航运业政策导向发生变化。提出我国航运业绿色发展道路的对策:科学管理,兼顾航运成本和绿色发展;积极研发船舶新燃料技术,进行设备升级;整合航运企业,布局我国航运业新结构态势;适应全球新形势,制定绿色航运政策和法规。  相似文献   

12.
刘丽耀  林维猛  余萍萍 《集装箱化》2020,31(4):10-11,18
正我国内贸集装箱航运业起步于1997年,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作为我国港航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贸集装箱航运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在全球航运业掀起兼并重组浪潮的同时,我国内贸集装箱航运业也加速洗牌,大量内贸集装箱航运企业因破产而退出市场,使得内贸集装箱航运市场最终形成"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本文分析内贸集装箱航运企业破产的原因、前兆和  相似文献   

13.
《航海科技动态》2011,(6):44-45
近日在广发银行主办的航运业金融服务研讨会上了解到。上海航运中心建设除了得到国家、上海市的政策扶持外,浦东新区也在财政、人才等多个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十二五”期间.上海航运中心建设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浦东新区航运办处长顾晓峰在航运业金融服务研讨会上透露,上海航运中心建设获得了国家、  相似文献   

14.
航运政策是作为政策主体的国家对主要的客体——本国航运业所制定的政策.是一国经挤政策、法律以及行政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作为一国总经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航运政策体现了一国对该国航运业所采取的具体政策。所以,航运政策也可以理解为一国经济、立法以及行政措施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到该国船队在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还影响到该国船队在国际航运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航运景气指数的中国航运业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全  真虹 《水运管理》2010,32(3):11-13
在简要介绍中国航运景气指数体系的原理及构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航运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中国航运景气指数体系4大指数的不同特性,以近期我国航运业的发展态势为例,分析中国航运景气指数的使用方法及意义,并对我国航运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6.
王希年 《中国水运》2009,(11):56-57
在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明显冲击。作为一个世界上庞大的经济体,中国不可能在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它对航运业的发展的影响如何,本文基于我国航运业发展现状,对当前金融危机对航运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指出我国航运企业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航运作为我国重要的货物运输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与港口发展,也间接加剧了港口间的竞争,限制了港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沿海各省加快推进港口转型升级,整合省内各港口资源,打造一流的现代港口群,提高整体竞争力与综合实力,进一步推进我国航运业的发展,但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暴露出众多问题,对航运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不利作用。为此,本文主要结合港口资源整合的现状,分析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作用,提供有效的对策意见,指导国内航运企业加快联合与发展,增强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杨靳  邵哲平 《中国水运》2006,6(8):23-24
针对目前航运业者的“国货国运”的呼声,本文分析了航运自由化政策对中国航运业发展的必要性。自由化航运政策提升了中国航运业竞争力,并使中国航运在世界的地位稳步上升。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阐述了自由化航运政策对中国航运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航运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加入WTO后,中国航运业进一步开放必须而且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向国际惯例靠拢,与WTO法律框架接轨.我国加入WTO后,在有关航运立法、航运政策调整等方面,涉及市场保护或影响他国航运利益的非关税措施,将受到WTO规则的制约.因此,加入WTO后,我国的航运政策调整,必须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与WTO的规则接轨.二是从我国的国情和航运实际出发,利用WTO和GATS规则,合理保护本国航运业.加入WTO后,并不意味着我国的航运业完全失去保护,我们完全应当而且可能从我国的国情和航运实际出发,利用WTO和GATS规则,合理保护本国航运业.  相似文献   

20.
正航运业在支撑对外贸易、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海洋权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以来,航运业经历了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和部分领域适度超前的奋斗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航运业发展,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为航运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我国航运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航运大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