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电子设备结构设计方面,介绍了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分别描述了热设计技术与电磁兼容技术。以热设计技术与电磁兼容技术之间的协同设计为例,介绍了协同设计的内容,给出了热对流、热传导与电磁兼容协同设计的设计准则。简单介绍了结构设计中的其他协同设计内容。  相似文献   

2.
王冬生  吴峻 《江苏船舶》2007,24(4):29-31,36
按照公理化设计原理,设计公理为设计者提供了一种设计指导框架。在此框架的指导下,大大降低了系统设计的复杂度,由此提高了系统的设计质量,缩短了系统的开发周期。本文应用公理化设计理论,采用结构模块化设计原则,对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的设计过程进行分析,给出了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的功能需求与设计参数间的映射与分解过程。结果表明,设计的分解过程是合理的,满足独立性公理。  相似文献   

3.
卢俊  杨艺平 《水运工程》2019,(10):181-186
针对传统集装箱港区电气室外管线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BIM技术的新设计方法。依托实际集装箱港口工程项目,结合集装箱港区室外管线的设计要点,采用基于BIM的三维设计方法,利用Revit等三维设计工具,详细阐述了整个设计过程,并对BIM设计方法的输出成果与传统设计方法的输出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BIM设计方法的优点。据此,为集装箱港口工程中的电气室外管线详细设计提供一种新的三维设计方法和相应的技术路线,以改善传统设计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首先分析了跨层设计提出的背景,然后对文献中的跨层设计建议进行了分类,分为无线TCP的跨层设计、基于网络层的跨层设计和以链路层为核心的跨层设计三类,并综述了每一类的典型协议和算法。接着介绍了一个跨层设计框架,分析了其设计思路和实现方式。进而总结了跨层设计面临的难点,包括跨层设计理论研究、性能和代价的权衡、跨层设计建议的共存问题和三层以上跨层设计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舰船总体功能,开展了舰船总体区域划分,给出了总体区域划分、分段区域划分的设计准则;从技术和管理角度阐明了区域设计的控制过程,并就区域施工设计向生产设计的信息传输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自动转化方案,为区域设计向区域建造的转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在文中提出了模块化对象封装设计方法应作为舰船总体区域设计中的重点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吴念  张金隆 《船舶工程》2006,28(3):46-49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装备保障性现状;在分析舰船保障性设计要求与舰船装备特点、舰船全寿命周期保障性设计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舰船设计与舰船保障性设计同步实施方法;最后,描述了舰船保障性设计过程,并为全面开展舰船保障性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客运专线站前与站后接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梳理了接口设计的工作内容和设计专业,并结合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接口设计实例,明确了站前与站后接口设计的具体内容、预埋位置、设置标准和要求,对接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江苏船舶》2015,(3):35-37
基于精益造船思想,分析研究了船舶生产设计前期准备、生产设计模型、生产设计图纸及设计变更和项目总结的管理流程,这些管理流程通过在多个船舶生产设计项目的实际应用,对船舶生产设计项目的设计进度、设计质量的控制提供可靠保障,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为船舶设计单位提高生产设计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黄金锋 《船舶工程》2012,34(2):65-69
船舶设计的复杂性决定了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经过大量反复的设计、分析、试验与评估,以验证设计结果的合理性,实现综合设计的优化。为满足船舶设计过程对设计、分析集成的需求,以知识工程作为指导思想提出了设计与分析的统一关联模型,以模板技术为开发思路形成了船舶总体设计平台体系架构,突破了相关关键技术,建立了船舶总体设计平台,并分析了平台的各功能模块,经过初步应用效果良好,对改变传统设计手段,提升设计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协同设计及其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协同设计的发展,阐述了开展船舶协同设计的必要性,提出了包括数据库层、协同服务层、协同管理层和协同设计工作层等四个层次的船舶协同设计体系结构,讨论了实现船舶协同设计的若干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工程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讨论了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的均匀化方法及其相关理论,分别针对静力问题和特征值问题建立了相应的结构拓扑优化模型。目前有关结构拓扑优化的工程应用研究还很不成熟,尤其在国内尚尾于起步阶段。本文将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结构的概念设计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优化效果。通过对经典算例和某卫星构架子结构的拓扑优化计算,表明本文建立的结构拓扑优化模型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工程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从而为工程结构的结构型式选取提供了有价值的概念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2.
介绍美国海军用以考核舰船设备抗冲击性能的动态设计分析方法(DDAM),利用Ansys软件对某舰用升降装置进行建模,并基于DDAM方法对其进行计算和抗冲击性能分析,分析结果可为舰用升降装置抗冲击设计和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复杂圆柱壳结构是船舶结构的主要形式,建立其快速声学优化分析方法对促进船舶结构声学设计, 实现“分析驱动设计”理念具有重要价值。基于隐式参数化建模方法,建立船舶复杂圆柱壳结构参数化模型库,提出基于参数化模型的船舶圆柱壳结构声学优化分析方法,解决了分析流程中数据自动传输、软件调用和变量控制等问题。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是合理的,初步满足船舶复杂圆柱壳结构声学优化设计需求。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我国海监船和渔政船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整理分析相关的船型数据资料,利用逐步回归的数学方法,分别基于Excel回归分析、MATLAB的BP神经网络工具箱和RBF神经网络工具箱,建立了海监船和渔政船主尺度的数学模型,并对3种数学统计模型进行了实船验证和误差分析,结果显示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模型误差较小。数学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分析和掌握海监船与渔政船主尺度变化的规律,为报价设计和初步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钢桁梁结构具有跨度大、承裁能力强、结构轻巧简洁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中.目前在设计时通常采用简化的计算方法,一般均假定桁架结构为铰接,进而计算桁架杆件的轴向应力事实上上述假定同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节点不是理想的铰.对铰接和刚接两种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实例验证,阐述了铰接和刚接模型对钢桁梁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南方某海港工程港池航道工程设计中引入BIM正向设计,利用CIVIL3D建立了地形曲面和地质曲面模型,建立采样线,对地形曲面、设计曲面、地质曲面进行采样;用断面法进行疏浚工程量计算,用程序自带网格施工图及其他软件等多种方法进行校核以验证计算准确性;通过材质定义,计算不同土类疏浚量并在断面图中表示;在设计完成后,按其自带的出图功能生成断面图组,批量对其表达形式、格式、显示内容进行统一调整,提高设计工作效率及准确性。可为类似工程引进BIM进行正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舰船作战系统软件复杂性增加以及设计与集成难度的增加,本文介绍一种应对复杂系统研发需求的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并阐述需求分析、功能分析及体系架构设计3个阶段的设计流程。最后以典型水面舰艇作战系统体系架构的设计为例对该方法的应用进行验证。经过验证,证明该方法与基于文档的系统设计方法相比具有设计准确的特点,能提高系统设计质量,值得大范围推广;在方法和工具推广上需要结合本单位质量体系要求进一步完善。本文所建模型使用到了IBM公司Rhapsody工具中的Harmony SE套件。  相似文献   

18.
杨卓懿  宋磊 《船舶工程》2015,37(6):18-21
研究了试验设计和近似模型技术,确定了回转体艇型曲线的6个控制参数,根据系列回转体阻力数值计算结果,建立了水下航行器阻力近似计算的响应面模型及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通过系列模型试验验证了多种近似模型的拟合精度,与工程估算方法以及CFD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4阶响应面模型及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精度远高于工程经验公式,能够正确反映艇型参数对阻力结果的影响,为后续艇型优化设计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船舶主推调距桨方案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论述调距桨的工作原理及调距桨方案设计方法,提出用图谱设计法实现方案设计,即根据螺旋桨模型敞水系列试验绘制专用的各类图谱进行设计,为后期的调距桨装置的设计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舰船推进电机及螺旋桨负载模拟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舰船电力推进替代传统的柴油机推进已成为发展趋势,本文介绍了一种能同时模拟推进电机及螺旋桨负载特性的舰船电力推进模拟系统。首先设计了电力推进模拟系统,提出了它的控制策略;其次提出了模拟直流推进电机的设计依据,并进行了模拟直流推进电机的设计;然后介绍了2种模拟螺旋桨负载计算模型;进一步介绍了系统硬件和控制软件;最后用PSIM仿真软件和模拟装置对推进电机和螺旋桨负载在各种工况下的特性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上述电机设计方法和系统控制策略是正确的,该电力推进模拟系统能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