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正智能船舶是时下航运和造船界的最热词汇之一。船舶智能化将给古老的船舶行业带来哪些变化?面对汹涌澎湃的智能化浪潮,造船界和航运界如何实现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首席教授、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给世界工业带来深刻革命,同时也影响着普罗大众的工作和生活,"智能化"正成为各行各业不得不面对的共同课题。在这种背景下,航运业和船舶工业也深刻感受到了这种趋势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智能船舶正成为业界抢占的制高点。那么,如何面对这种新挑战、新机遇,从标准化入手,助力船舶智能化发展,也备受业界关注。  相似文献   

3.
赵博 《中国船检》2023,(11):15-18
<正>要保证航运安全,风险消除至关重要,但随着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变得丰富,如何解决新的安全问题非常紧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正逐渐成为航运业的新趋势。智能化船舶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系统来实现船舶自主导航、智能监控、自动化操作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船舶运营效率,但在看到其节省船舶能耗和减少船舶配员等方面具有较大潜力的同时,但其可能给航运安全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船舶引航是保障船舶进出港航行安全的重要手段。智能化是科技演变的主流趋势,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尤其在船舶引航领域,助推其朝向AI智能方向不断迈进,并以此加快整个船舶行业的现代化进程。本文主要立足于对船舶智能引航发展现状的分析,并就与之相应的解决对策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
郝卫明  刘文达 《船电技术》2021,41(10):45-47,51
智能化船舶是船舶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船舶能量管理系统也在向着精细化、智能方向发展.本文介绍了一种热冗余智能化船舶能量优化管理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并对系统进行了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梳理了系统工作流程.为后续冗余智能化船舶能量优化管理系统的实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舰船故障智能诊断系统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当前船舶智能化带来的对故障智能诊断的迫切需求,介绍一种船舶故障智能诊断系统的结构和知识的获取及表示模型。  相似文献   

7.
李翼  吕建军  周陶然  甄希金 《船舶工程》2021,43(6):前插15-前插21
船舶智能制造是利用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在船舶建造全生命周期内灵活实现不同的决策目的,并以智能技术为依托的产业革新的过程.针对船舶制造业的特点,通过分析船舶智能制造上层关键技术和关键能力要素,搭建船舶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体系.该体系是释放船舶智能化制造转型红利的核心手段,是构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发与应用体系的先决条件,可有效引导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的智能化转型路线和节奏,推动船海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智能船舶成为国际海事界的新热点,缘于网络和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船舶领域智能化应用水平的提升,但同时也被引入新的网络安全风险,而网络安全框架是网络安全管理顶层规划文件,对智能船舶网络安全管理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典型网络安全框架,分析其在不同环节应用上的差异性;参考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提升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框架》,开展了网络安全框架在智能船舶领域的适用性研究,为智能船舶网络安全的规划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船舶智能化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智能化是船舶发展的重要方向。船舶智能化是在综合传感、通信、信息、计算机等多种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船舶具体应用环境,构建基于大数据、信息物理系统和物联网等特征的智能系统,使船舶航行、管理与服务更高效、更低秏、更安全和更环保。从大数据、信息物理系统、物联网三个方面介绍了船舶智能化的主要特征。从船舶智能航行和船舶智能管理与服务两个方面分析了船舶领域智能化现状和展望。船舶智能航行方面,探讨了综合船桥系统和无人驾驶的发展方向;船舶智能管理与服务方面,分析了水路ITS、交通流理论和数据分析方法的最新发展,并提出了基于可视分析解决船舶管理大数据处理的流程。  相似文献   

10.
<正>从中国船级社网站获悉,《智能船舶规范》是基于中国船级社近年来的科技研究成果,并充分考虑了国内外有关智能船舶的应用经验和未来船舶智能化的发展方向编制而成。CCS智能船舶规范体系由智能航行,智能船体,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管理,智能货物管理和智能集成平台六大功能组成。智能化程度上,分别从船舶数据感知、分析、评估、诊断、预测、决策支持、自主响应实施等方  相似文献   

11.
目前智能船舶的商业化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可以预见智能船舶的迅猛发展将给VTS监管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在介绍智能船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操作技术、人员适任和公约法规三方面分析了智能船舶对VTS监管的影响,研究了相应对策,并对不同发展程度的智能船舶提出了监管原则。  相似文献   

12.
《舰船科学技术》2013,(12):99-103
为了克服船舶传统机电式配电系统在智能化、信息化、体积重量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固态功率控制器的分布式智能船舶配电系统。在深入分析分布式智能配电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在船舶配电系统中应用意义、系统核心技术和组成架构的基础上,将该技术应用于船舶配电系统。这种分布式智能船舶配电系统不仅能实现供配电功能,更能提供远程负载功率控制,过流、过压、过热保护和实时状态监控,在设备体积和重量上也具有较大优势,大大提高了船舶配电系统的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智能船舶面临较好的发展形势,船舶智能化、无人化将是船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船舶工业和航运界在智能船舶领域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相关科研项目正在积极开展。智能技术工程化应用初显成效,已形成一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基本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但总体而言,全球智能船舶仍处于探索和发展的初级阶段,智能船舶标准体系、测试与验证体系亟待建立,智能技术工程化应用十分有限,相关国际海事公约法规研究刚刚起步。因此,急需建立大型智能船舶综合测试与验证海上试验场,实现复杂海况下智能船舶航行与作业能力验证,为智能船舶技术发展和智能船舶运营无人化提供有力保障。本文对国内外海上试验场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并对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探讨。建设国家级的智能船舶海上试验场对提高我国航运智能化、安全、营运效率,降低航运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将大力促进我国船舶产业智能化升级,提升我国船舶制造和航运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封波 《船舶工程》2020,42(S1):97-100
根据国家两部门《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2019-2021年)》关于实现船舶设计、建造、管理和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目标,本文通过智能船舶与传统船舶的比较,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及其对智能船舶设计原则和方法的影响。应用现代设计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提出了智能船舶设计原则和方法体系,供智能船舶设计人员在设计智能船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智能船舶包括船舶建造过程智能化和智能化船舶两部分内容,我国船舶工业需要多方发力,早日占据智能船舶领域制高点。采用智能制造技术是我国船企提高造船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智能制造有助于快速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力。我国造船业正迈进智能制造时代,智能制造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庞路  何沁园 《船舶》2018,29(1):63-67
船舶智能化作为船舶设计领域技术变革的中坚力量,将使船舶设计从理念到方法发生质的改变。机舱堪称船舶的"心脏",船舶自动化的推进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机舱的自动化程度上,各船级社规范中,也对机舱自动化有着详细的规定和要求。文章在介绍CCS《智能船舶规范》的基础上,对比智能船舶与无人机舱在自动化系统设计上存在的区别,并对机舱智能化的设计思路和智能机舱自动化系统的构建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智能化是船舶辅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根据船舶辅机的特点提出实现船舶辅机智能化的目的和手段。通过分析智能船舶辅机的特征可知,大数据的特征是船舶辅机实现智能化的基础,智能操作的特征是船舶辅机实现智能化的手段。通过采用智能化技术,可显著提高面向深远海作业的船舶辅机的安全可靠性,有效延长设备的海上作业时间。  相似文献   

18.
船舶辅机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本文根据船舶辅机的特点,提出了实现智能化的手段和目的,分析了智能船舶辅机的特征,其中大数据的特征是船舶辅机实现智能化的基础,智能操作的特征是船舶辅机实现智能化的手段,通过智能化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深远海作业的船舶辅机的安全可靠性能,可以有效延长设备的海上作业时间。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船舶智能化水平的提高,物联网和5G通讯的广泛应用,智能设备在相关船舶上也有大量应用。截至2020年9月,中国船级社(CCS)已认可检验了15家企业25个型号90余台套的智能设备,涉及智能航行、智能船体、智能机舱、智能集成平台、智能能效、智能货物等智能系统。  相似文献   

20.
随着船舶智能化水平的提高,物联网和5G通讯的广泛应用,智能设备在相关船舶上也有大量应用。截至2020年9月,中国船级社(CCS)已认可检验了15家企业25个型号90余台套的智能设备,涉及智能航行、智能船体、智能机舱、智能集成平台、智能能效、智能货物等智能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