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造船精益计划是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保障.文中以生产同步化和生产均衡化为目标,通过构建船舶平面分段生产线的eM-Plant模型,编制分段建造初步计划,定义标准作业,并将初步计划导入到生产线模型之中进行运行,得到各工位工作负荷情况.经过对生产线瓶颈和工时利用率的分析,验证了该仿真方法可以为计划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天牛须优化算法解决机械产品加工过程的物料配送与调度问题。在分析机械产品加工过程物料调度问题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这一过程的数学模型,然后,确定优化目标并设计了适应度函数,构建用于求解的天牛须优化算法;选择某智能制造中心加工某型货车制动盘浇铸的实例,进行物料调度优化方案比选仿真,并与传统的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对比,从而证明天牛须优化算法的可行性与高效性。  相似文献   

3.
吴乐  张倩  单忠德  赵博  王绍宗 《船舶工程》2020,42(2):122-126
为实现船舶分段制造的流水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提出一种针对车间级的多工位协同制造控制系统,实现针对工位级的精确作业计划。通过分析分段制造工艺数据流、多工位协同作业的特点和关键协同数据,建立以月度生产计划总工期最短为目标的多工位协同作业数学模型。通过搭建仿真验证平台,以上海某船厂的实际案例数据为基础,充分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为多工位协同控制系统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汽车焊装生产线上机器人底座结构尺寸过大影响车间布局和机器人数量问题,以某焊装车间的焊接机器人底座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法对其进行动静态性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其结构尺寸,对底座原有模型和优化改进方案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底座原有结构和改进后的方案都能满足设计要求,改进的方案不仅尺寸更优,且具有更好的动静态性能,研究结果可为焊接机器人底座结构尺寸的合理设计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5.
船舶并车推进装置负荷均衡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船舶并车推进装置并车运行时的主机负荷均衡控制问题,介绍了负荷均衡控制技术的发展.在动力装置性能仿真模型库的基础上,以实验室中的异型机并车装置为对象,建立了CODAD并车装置仿真模型.对不同的负荷均衡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分析,讨论了系统特性和策略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何磊  王岳 《造船技术》2021,(1):33-38
以船厂管子混合流水车间(Hybrid flow shop,HFS)为研究对象设计一种新控制系统。新系统按工序纵向设置定量在制品法(Constant Work-In-Process,CONWIP)环路,在此基础上通过给每道工序设置订单池与工位负荷平衡表以实现对工位负荷平衡的控制。为验证新系统的可行性,参考某船厂管子HFS的生产流程,在仿真软件Plant Simulation中建立混合流水模型。通过对不同控制系统的仿真结果对比分析,发现新系统不仅可降低产品平均生产周期,而且可保持各工位的负荷平衡。这一结果改变传统看板管理(Kanban)、CONWIP等控制系统难以解决各工位负荷平衡的局面,同时为HFS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张祥瑞 《船舶》2015,(4):39-42
为降低舰船膳食系统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文章以物料移动距离最小为目标,利用系统设计布置法(SLP)优化舰船膳食系统布置。通过分析系统内部各个作业单位间的物流与非物流相关关系,得到最优布置方案,并用Flexsim仿真软件对该方案进行仿真评价,验证其实用性及有效性。结果表明,该布置方案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8.
动臂是装载机工作装置的主要承力构件,其设计好坏、强度状况对工作装置的性能和寿命有直接的影响。以某装载机为研究对象,使用Solid Works建立装载机动臂的三维实体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imulation对动臂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恶劣工况下的应力与位移,分析动臂的强度和刚度,为装载机动臂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由于蚁群算法路径优化模型容易出现局部最优的问题,导致最终的船艇货物配送成本过高,为此构建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船艇货物配送路径图解优化模型。以配送路径的难易度系数为标准,对配送路径的当量长度进行计算,引用群体智能算法,确定货物配送路径的动态调整规则,运用图解法计算最短配送路径,完成路径图解优化模型的构建。通过实例论证分析的方式,确定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群体智能的路径优化模型较基于蚁群算法的路径优化模型具备优越性,货物配送总成本降低328.5元/天,且大大缩短了配送时长,提高了船艇货物配送效率。  相似文献   

10.
针对舰艇分段结构采用不同的装焊工艺顺序,会出现不同的焊接变形的问题,以某舰艇256#分段焊接的整体最小变形量为目标,基于热弹塑性和固有应变理论,对该分段焊接常用的六种不同焊接工艺顺序,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焊接变形数值仿真;对比六种不同的方案计算结果表明,舰艇分段焊接采用C方案以矩形块为单位,由中间向两端对称焊接、从船中向两舷焊接横向和纵向构件的工艺顺序,该分段整体变形量为最小,为最优焊接工艺顺序方案。  相似文献   

11.
海洋平台需要通过锚泊系统长期锚泊于使用固定地点,来削弱外部环境载荷的作用。针对菱形式风电运维生活平台特点及黄海海域特定的海洋环境,根据设计要求,对菱形平台锚泊系统选型,分析环境载荷,提出四种系泊布置方案,给出四种系泊布置方案导缆孔位置坐标,运用静力分析的方法确定锚泊参数,得出四种方案锚固点位置,初步确定两种锚泊系统方案,对初定的两种方案锚泊线张力进行研究,最后统计分析校核锚泊线张力以得到最终的锚泊方案。并提出锚泊系统设计进一步的优化方法,为今后相关平台锚泊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正态物理模型水流试验研究方法,对两坝址枢纽总体布置4个设计方案的泄流能力、通航水流条件等控制要素进行分析。根据试验研究成果,对两坝址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试验研究,分别提出两坝址枢纽总体布置推荐方案。文章从枢纽泄流能力、通航建筑物水流条件、主要水工建筑物相对位置、船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航道线型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电站出力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推荐坝址方案。  相似文献   

13.
履带式起重机下车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限元方法能够较准确模拟工程机械局部受力和变形行为,但前提是采用合适的单元,更重要的是边界条件符合实际工况.针对履带式起重机下车有限元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分析方法.通过将单元数量、形状和排列方式进行配合,可以在使用较少单元数量的情况下获得较准确的结果.为了准确施加边界条件,用间隙单元模拟地面和履带的接触;用梁单元模拟回转支撑和固定螺栓,使局部刚度更接近实际情况,并使载荷在车架上的分布更真实.计算时考虑3种工况:起臂、吊载和转弯工况.将应力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大致吻合,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杨帆  董国祥  周红鹰  陈灏 《船舶工程》2018,40(11):27-32
随着计算机和CFD技术水平的提高,数值模拟所需时间逐渐缩短、准确度逐步提高,利用数值模拟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行方案择优已经逐渐流行。本文利用商用软件对广船国际提供的某油船三种线型进行了设计和结构吃水工况下的数值计算,包括阻力、自航计算,并且根据ITTC推荐规程做了实船尺度下的数据分析;以实船尺度下保持目标航速所需要的收到功率最小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该船三个方案线型不同吃水情况下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评价了线型方案的优劣。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物理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验证了本文计算方法可靠性和准确性,也展示了数值模拟在船型方案择优过程中的作用,可以用于综合评价不同方案线型的船舶水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规格H型钢结构自动化焊接生产线,介绍H型钢焊接工艺,分析大规格H型钢结构焊接基本工序,设计生产线工艺流程,论述关键设备的结构特点和技术特性。该生产线在运行期间达到高效生产的预期目标,可完全满足相关行业规范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6.
负载平衡是集群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多处理机系统中负载平衡算法的分析研究,根据集群系统的特点,提出了新的负载平衡算法,并对算法的设计思想和实现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为降低生产成本及提高施工效率,结合现有生产工艺的特点,通过研究入级船级社规范对焊缝设计的要求,考虑焊缝设计的经济性及可操作性,建立有效的焊缝设计优化工作机制,在详细设计阶段和生产设计阶段实现焊缝设计优化。优化的焊缝设计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额外的生产投入,降低生产综合成本。将降低施焊难度及推广自动焊的设计理念融入焊缝设计中,在提高焊接效率的同时,产品焊缝的焊接质量特别是外观成形质量可得到保证,减少焊缝的补焊及打磨工作,提高产品的整体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8.
针对船厂对船体平面分段结构优质、高效制造的技术需求,以船体平面分段中间产品加工为功能对象,进行船体平面分段智能制造流水线装备的研发制造,突破流水线总体设计、智能化焊接、系统集成控制等关键技术,形成一条包含拼板装焊、纵骨装焊、中组立制造等多工位的智能化流水生产线。通过工程应用实现船体平面分段由传统生产模式向以智能装备为标识的智能制造模式转变,可显著提高船体结构加工制造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逆变器无互联线并联系统中,采用传统的PQ下垂控制法往往会引起动态性能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在调节过程中会引起逆变器输出电压的相位滞后。本文对传统下垂控制特性的局限性进行仔细分析,研究了一种双下垂特性控制方案。此控制方案解决了逆变器输出电压的相位滞后问题,同时对并联系统功率均分影响不大,并且对环流也有较强的抑制能力以及使负载电流均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