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97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1.
92.
结合多孔弹性路面的试验研究,从多孔吸声和阻尼减振两个角度分析了其降噪机理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多孔弹性路面的噪声特性优于排水性沥青路面且总的降噪效果对小汽车可达13dB(A),卡车为6dB(A)。  相似文献   
93.
水作用下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特性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沥青路面分析仪(APA)研究水作用下混合料试件永久变形的表现形式。试件分别经浸泡、饱水、冻融三种方式预处理;APA测试采用干车辙和浸水车辙两种形式。试验结果表明:水的存在对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有影响;浸水车辙深度普遍大于干车辙深度;严酷的预处理过程没有导致较大的永久变形;在相同的冻融次数下,随着饱和度增大,浸水车辙深度减小;在相同的饱和度下,未经冻融处理的试件其浸水车辙深度普遍大于经过冻融处理试件的车辙深度。分析结果表明:APA测试形式、APA测试形式与试件预处理方式的交互作用、冻融循环次数分别是产生上述试验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
郑晓光  吕伟民 《公路》2003,(12):109-111
过去对于集尘灰能否应用于拌制沥青混合料常发生争议。试验表明:高塑性指数的集尘灰对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有明显影响,应限制使用,但使用低塑性指数的集尘灰则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95.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在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废弃轮胎也逐年增加,如何处置大量的废弃轮胎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另一方面,我国仍面临橡胶消费量巨大,生胶资源严重短缺的困境。将废旧轮胎橡胶屑用于改性沥青中,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  相似文献   
96.
比较PE、EVA、SBS改性沥青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柔软性、粘韧性、弹性以及耐老性等技术性能的结果表明,以聚合物SBS改性效果良好,EVA次之,而PE为最差。  相似文献   
97.
低噪声透水性沥青路面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建达  吕伟民 《公路》1998,(1):14-18
低噪声透水性沥青路面近年来国外正在大面积应用,本文介绍这种路面实验试样的声学特性、试验路段时轮胎/路面的降噪效果以及它的透水、抗滑特性。  相似文献   
98.
低噪声沥青路面降噪原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发展起来的多孔性沥青路面,不仅具有减少雨天行车水飘,增加抗滑性能的功能而且明显降低交通噪声,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说明了多孔性路面降低噪声的原理,从而为低噪声沥青路面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
沥青比重是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的重要数据。用比重瓶法测定沥青比重,往往受到仪具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测定。因此,需要研究一个只要具有普通的简单仪具就能测定,而又能保证足够精度的简易方法。笔者通过多次试验,认为采用“排水法”测定沥青比重是可以达此目的的。现将方法简述如下: 一、主要仪具 1.沥青针入度试样皿;2.托盘天平,称量500克,感量0.1克;3.温度计等。二、试验方法 1.将试样皿擦拭干净,仔细称重(g_1);2.称取试样皿在水中重(g_2);3.将沥青试样  相似文献   
100.
轮胎/路面噪声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地总结国外学者对轮胎/路面噪声模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轮胎/路面噪声的物理模型、统计模型和混合模型分别进行了描述和评价,指出了其各自的适用性,物理模型主要用于轮胎设计,统计模型主要用于路面设计,而混合模型则是考虑轮胎和路面的最优组合。由于轮胎/路面噪声机理十分复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模型可直接用于轮胎和路面设计。但从物理意义和使用的角度来看,统计-物理混合模型应当最有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