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3篇
  免费   113篇
公路运输   705篇
综合类   713篇
水路运输   544篇
铁路运输   470篇
综合运输   7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ssignment of long-distance passenger traffic on a highway corridor network. First, we propose a traditional model for the long-distance traffic assignment considering interactions with local commuter traffic. It addresses the effect of local networks on highway corridors. An iterative algorithm is developed to solve for the exact solution. Then, to address the potential computational issues that arise therein, a decomposition method is proposed by introducing a new concept of corridor elasticity. An assignment procedure for long-distance passenger traffic is developed accordingly. Numerical tes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decomposition method make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computational performance at a small loss of optimality. This decomposition method well approximates the exact assignm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formulation, especially when the highway corridors are near-saturation. The proposed decomposition method appears practical for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62.
为提高城市水下特长隧道的行车安全和运输效率, 总结了城市水下特长隧道光环境典型问题与改善措施, 分别从舒适性、经济性、设置依据、安装形式等方面对洞口遮光设施、出入口加强照明、景观装饰、视线诱导系统4种隧道光环境改善措施进行了比较分析;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驾驶人视觉需求进行分层, 提出了包含事故分析、评价体系、优化思路、优化方法的城市水下特长隧道光环境评价体系与优化研究框架。分析结果表明: 城市水下特长隧道光环境主要有出入口的明暗适应、道路线形变化引起的视距不足、中部的视觉参照信息不足、隧道整体空间路权不清晰的问题; 设置视线诱导系统是一项低成本、有效的光环境优化方法, 能满足驾驶人在不同隧道路段上的视觉差异化需求; 驾驶人视觉需求由低到高可以分为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 并依次对应相应的基本型、安全型、舒适型、韵律型视觉参照系, 可构建以空间路权、人因与驾驶任务、差异化、韵律性为指标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城市水下特长隧道光环境; 城市水下特长隧道光环境优化应将视线诱导和加强照明相结合, 主要通过视线诱导系统来重构视觉参照系, 隧道接近段、入口段、中间段普通区、出口段应以舒适型视觉参照系为优化目标, 中间段提醒区及唤醒区则应构建韵律型视觉参照系。   相似文献   
63.
郦羽  夏灏超  石雯  王伟 《船舶工程》2018,40(9):10-13
论文介绍了船舶结构疲劳强度评估基本原理,并对一条2200t级小水线面双体船进行规范法疲劳强度评估。针对小水线面双体船结构特点,采用规范进行疲劳载荷计算;结合全船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疲劳部位筛选;采用有限元法提取疲劳部位的热点应力,并计算疲劳部位的累积损伤度。分析计算结果,提出疲劳部位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64.
65.
为了研究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梁(SRC梁)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损伤行为,采用国内先进超高重型落锤冲击试验系统对2组钢筋混凝土梁进行竖向冲击试验,并建立考虑材料率效应的有限元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与拓展.研究结果表明: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等截面代替后合理配筋的SRC梁具有较好的抗冲击性能;若梁的损伤逐渐接近完全破坏,则跨中峰值位移与残余位移的比值逐渐减小并趋于1.5;SRC梁的最大极限位移较RC梁大;梁整体的破坏类型主要取决于抗弯、抗剪、抗开裂能力是否能承受局部破坏后剩余的冲击荷载;分析得出局部响应阶段梁扰动区域内力计算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66.
为实现空车调配与货物列车开行方案协调优化,结合基本运行图架构与车流径路,构建货运时空服务拓展网络。考虑配空与装卸取送、集编发等环节的时间接续要求,节点与区段不对流空车要求,以重车流全程运送与空车配送等广义总费用最少为目标,建立整数规划弧路模型。针对既有算法设计局限性,结合重车或空车配空的时间接续要求,提出将不同的 k 短路重车流方案与空车配空方案相关联的改进可行解构造方法,设计混合差分进化求解算法。实例研究表明,考虑空车调配进行重车、空车流组织协调优化,能够减少空车走行费用,及时满足装车需求,有效保证作业车流配合中转车流集结编组及时挂线,提高方案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67.
为了总结面向智能车辆的现役道路设施行驶适应性,即现役道路基础设施承载智能车辆行驶的适宜程度,阐述自主智能驾驶定义与驾驶自动化等级分类,在此基础上剖析不同等级间的人机功能差异,并分别从感知层、感知-决策层、决策-控制层探讨与道路设计要素相关联的人机功能差异,通过归纳总结智能车辆与道路几何要素、路面性能及其他道路要素(如道路标线)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从道路工程角度及其他道路要素方面回顾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车辆,配置高等级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车辆对现役道路设施行驶适应性最高,主动安全系统次之,而驾驶辅助及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适应性不足。而目前研究主要问题包括:难以归纳、标定不同驾驶自动化等级间的人机功能差异及其对于道路设计参数的需求设计值;测试道路场景条件过于理想,考虑的驾驶自动化等级单一,试验规模和样本有限;道路几何、路面性能以及道路标志、标线等道路要素与智能车辆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不足,缺乏与不同道路场景相匹配的智能车辆驾驶特征数据的获取手段。因此建议:重视并推动与道路设计要素相关联的关键人机功能差异指标信息共享;联合高保真且可交互的道路场景、高精度感知传感器物理模型、车辆动力学模型及微观交通流模型,利用测试场景自动化生成、极限工况场景搜寻与泛化等技术开展智能驾驶虚拟测试,突破现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探索反映不同等级智能车辆的道路行驶适应性特征指标与评价标准,精准、有效地评估预测复杂道路场景及不利道路条件下的行驶适应性。  相似文献   
68.
跨平台航迹精度测评对多平台协同使用传感器航迹数据具有指导意义,论文介绍了相对于本平台距离/方位的测评方法(方法一)和空间距离精度的测评方法(方法二),从非线性坐标变换的角度分析了本平台位置对测评结果的影响,其中方法一的计算结果在两平台位置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主要受被探测目标相对于这两个平台的方位角度差影响,方法二的计算结果则不受本平台位置的影响,因而后者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69.
作为影响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交通布局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发展。本文根据四川旅游资源的现状、地理位置等情况,将四川划分出三大旅游经济圈,从各旅游经济圈交通现状及客流特征入手,利用关联分析的方法,结合数据对比,剖析了各旅游经济圈与交通的关联。最后,在整合四川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得出了四川旅游资源交通系统综合布局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70.
长江航道系统的航标船大多采用纵流艏船型,由于其型线的特殊性,使得装在船底的测深仪,在航速大于5km/h时,即不能正常工作显示水深。本课题主要从流体力学、测深原理和船体结构等诸方面进行研究,研制了特殊的组合机构,解决了上述问题,使得测深仪在各种工况下均能准确测量航道,对同类船的改造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