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3篇
  免费   146篇
公路运输   738篇
综合类   536篇
水路运输   486篇
铁路运输   342篇
综合运输   1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工业计算机控制的发动机缸体测量系统是由气动测量芯轴和差压式测量回路等组成,系统采用气电转换技术,在线自动测量发动机缸孔和主轴承孔并分组打号,满足了生产现场高精度测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32.
苏卫国  卢辉 《公路》2004,(11):72-75
在提出冲击压实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作为加铺结构层之一的设计思路的基础上,阐述实测回弹模量的重要性;通过对大量实测承载板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实施冲击压实处理后旧水泥混凝土板及板下基层回弹模量的量值范围和变化规律,作为加铺层设计的计算参数,并用来评价其残余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33.
钢管混凝土拱空间极限承载力高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考虑材料非线性的钢管混凝土拱空间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对1个X型双肋拱与1个平行双肋拱进行了空间极限承载力计算。在该方法中,对钢管混凝土拱结构采用纤维单元模型,该模型假定钢管与混凝土完全粘接,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套箍作用体现在以一维形式表达的核心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之中,针对材料非线性分析中单元内各点刚度参差不齐的特点,采用单元内设小元的方法(相当于子结构),编制了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在该程序中,计算模型完全是基于小元层次进行的,比如单元刚度矩阵由小元刚度矩阵凝聚而成,单元节点的残余力由小元节点的残余力构成,故只需改变单元内小元个数这1个参数就可实现对结构的重新划分且极大地降低了非线性方程组的阶数,非常方便且实用。在程序计算结果得到模型试验结果验证的基础上,还对不同的横撑根数对结构空间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钻孔灌注桩与沉入桩的对比分析,得出了钻孔灌注桩的优点,并且详细介绍了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和方法,总结了提高灌注混凝土桩承载力的方法和灌注桩的检测手段及一般事故处理方法,以供今后类似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5.
胡兴昊  黄邦  王幸 《水运工程》2018,(12):193-197
针对目前预制桩承载力恢复特性研究与工程应用中的不足,依托西非某海工工程,提出高应变法。采用对同一钢管桩进行初打与不同休止时间复打相结合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大直径钢管桩沉桩后的承载力恢复过程。结合地质情况、沉桩与试验结果,得到了钢管桩承载力、侧阻力及端阻力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并通过静载试验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该研究在提高项目施工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得到了有意义的规律与结论,可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现行规范计算方法不同、参数取值不一,导致各类设计方案差异较大。基于收集的193组嵌岩桩静载试验数据,对各类极限侧阻力、端阻力预测方法的适用性进行研究,分别建立了不同岩石类型极限侧阻力、端阻力与岩体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建议计算方法。结合试验实测资料验证了推荐方法的可行性,并与现行规范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硬质岩层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现行规范方法计算结果偏大,用于工程设计时偏于危险,建议采用推荐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7.
针对扭矩传感器静态校准无法完全满足实际需要的难题,设计一种新型100 N·m负阶跃动态扭矩校准装置,并阐述该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校准装置由扭矩产生装置、连接系统、制动系统、信号处理控制系统和空气轴承系统组成,利用火工拔销器产生负阶跃动态扭矩,较大程度上降低负阶跃动态扭矩的下降时间,并采用空气轴承的支承方式提高动态扭矩的传递精度。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表明该装置负阶跃扭矩产生时间低于0.1 ms。不确定度分析结果显示,该装置的扩展不确定度U为4.22%,扩展因子k为2。  相似文献   
38.
刘强  高玉杰 《水运工程》2018,(7):159-164
建设大型油罐软基处理的重点在于控制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但普通强夯置换法存在置换墩体着底情况不良与地基工后沉降量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普通置换强夯法的改进研究。采取预成孔工艺能解决墩体着底情况不良的问题,从而减少地基工后沉降量。预成孔置换强夯法是一种用于处理软弱土地基的施工工艺,具有工期短、造价低与绿色环保等优点,通过预成孔保证置换墩着底可靠性,从而成功控制了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实际检测结果和充水预压试验证实了处理方案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9.
Transportation is a major cause for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via exhaust emissions. For many transit-oriented metropolitan areas, bus trips often constitute a sizeable mode share. Managing the bus fleet, in particular updating buses to comply with the newer emissions standards, therefore, can have a substantial impact on transportation-induced air qualit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pproach of remaining life additional benefit–cost (RLABC) analysis for maximising the total net benefit by either early-retiring or retrofitting the current bus fleet within their lifespans. By referring to the net benefits for different bus types estimated by RLABC analysis, the most beneficial management scheme for the current bus fleet can be identified. Optimal bus fleet management (BFM) models based on the RLABC analysis for the operator and the government are developed. Then a government subsidy plan is produced to achieve win–win solutions, which will offer efficient and flexible management schemes. To illustrate the approach, the largest bus company in Hong Kong, which carries more than 23% of the total trips in Hong Kong, is taken as a case study example. Instead of adopting a fixed retirement plan, such as replacing buses at the age of 17 as is currently practised, the proposed method develops an optimal BFM scheme that progressively phases out buses or retrofits them. This study produces promising results to demonstrate the large benefit of this approach for optimal bus fleet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40.
研究目的:铁路预应力路堤在国内外尚属一种新型路基加固法,其受力变形特性暂未得到系统化研究,相关加固设计理论仍处于探索性阶段。因此,有必要通过数值手段了解预应力路堤的工作状态,以掌握其加固性能。鉴于此,借助ABAQUS软件平台构建预应力路堤仿真系统,分析差异化预应力加固参数对路堤变形和承载能力的影响以及预应力加固构件的受力特征。研究结论:(1)路堤本体段坡面较优加固位置为距本体顶面以下0.3倍本体高度处;(2)坡率1∶1的预应力路堤在第1、2排侧压板分别施加50 k Pa、100 k Pa预压荷载时,其变形与承载力均可达传统路堤(坡率1∶1.5)水平,并可通过提升加固标准进一步强化路堤承载性能;(3)当对第1、2、3排侧压板分别施加50 k Pa、100 k Pa、100 k Pa预压荷载时,路堤内部附加围压S11>13.5 k Pa区域大致呈"x"形分布并形成横贯路堤的"预压加固区";(4)侧压板锚固区受力集中且复杂,应注意保障锚固区板体强度;(5)力筋在路堤加载前后的应力变化量与坡面侧向变形特征相关;(6)本研究成果可为铁路预应力路堤的加固设计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