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7篇
  免费   100篇
公路运输   371篇
综合类   284篇
水路运输   253篇
铁路运输   152篇
综合运输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Use of cellular phone while driving is one of the top contributing factors that induce traffic crashes,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 A dilemma zone is a circumstance near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where drivers hesitate when making decisions related to their driving behaviors. Therefore, the dilemma zone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n area with high crash potential. This article utilizes a logit-based Bayesian network (BN) hybrid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drivers' decision patterns in a dilemma zone with phone use, based on experimental data from driving simulations from the National Advanced Driving Simulator (NADS). Using a logit regression model, five variables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in predicting drivers' decisions in a dilemma zone with distractive phone tasks: older drivers (50–60 years old), yellow signal length, time to stop line, handheld phone tasks, and driver gender. The identified significant variables were then used to train a BN model to predict drivers' decisions at a dilemma zone and examine probabilistic impacts of these variables on drivers' decisions. The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rained BN model was effective in driver decision prediction and variable influence extraction. It was found that older drivers, a short yellow signal, a short time to stop line, nonhandheld phone tasks, and female drivers are factors that tend to result in drivers proceeding through intersections in a dilemma zone with phone use distraction. These research findings provide insight in understanding driver behavior patterns in a dilemma zone with distractive phone tasks.  相似文献   
102.
为研究注浆对明挖基坑揭露断层带的加固效果,以南京地铁上元门车站基坑工程为背景,考虑基坑开挖过程中渗流场与围岩应力场的相互耦合作用,建立相应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软弱破碎层、注浆加固带、基坑地下连续墙以及围岩所组成的耦合系统进行模拟,研究注浆加固前后围岩渗流场、位移场以及应力场的特征,最终获得基坑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基坑外地表沉降、围岩塑性区分布、基坑内围岩变形以及基坑内涌水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对基坑底部断层带的注浆加固,基坑侧向位移及基坑外地表沉降均得到有效控制,相比于注浆加固前,其最大水平位移和地表累计沉降量减小50%以上,满足工程要求; 2)基坑底部区域内塑性区范围明显减少,基坑外塑性区扩散也得到有效抑制; 3)基坑底部断层带注浆改变了渗流场分布,有效降低了基坑涌水量,基坑治理区域涌水量由最初的94 m3/h逐渐减小到4 m3/h,堵水率达96%; 4)注浆结束后现场钻孔取芯率达到75%~80%,开挖揭露大量劈裂作用形成的浆脉,验证了注浆可有效治理明挖基坑所揭露的软弱断层破碎带。  相似文献   
103.
周华贵  王丽 《隧道建设》2018,38(7):1189-1195
为有效解决汕头市苏埃通道工程遇到的海底硬岩、孤石群及高烈度抗震等技术难题,从海底隧道横断面、平面及纵断面方案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和结论如下: 1)对两管方案与三管方案进行比较,在海底硬岩处理方面,2种方案施工风险无本质区别,但两管方案可利用车道板下空间解决消防防灾问题、取消隧道联络通道设置、降低施工及抗震风险,优于三管方案; 2)从抗震、工程造价、结构受力及隧道运维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盾构管片采用单层预制结构优于管片内置二次衬砌结构; 3)隧道平面方案需摸清海底硬岩及孤石群分布范围,结合码头、港池及锚地等控制因素综合确定; 4)隧道纵断面方案的确定,需充分考虑海底硬岩、孤石分布规律以及最小覆土、主航道规划标高、港池范围等控制因素,避开硬岩及孤石群,以减小隧道修建难度和风险。  相似文献   
104.
魏纲  姚王晶  许斌  石长江  傅翼  王哲 《隧道建设》2018,38(7):1123-1130
软土地区的浅埋隧道由于土层软弱,易产生较大变形和坍塌。为解决隧道开挖时的围岩变形及开挖工法选择问题,依托紫之隧道第1标段暗挖段工程,对洞内拱顶沉降、拱腰收敛和仰拱隆起进行实测,对实测数据的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CRD工法在淤泥质软土中与四台阶法在强风化泥质粉砂岩中测得的拱顶沉降都较大; 2)拆除隧道支撑会引起较大的拱顶沉降,其比例占总拱顶沉降的14.63%; 3)隧道在淤泥质软土中开挖时会发生椭圆化变形,二次衬砌完成后,由于隧道基底承载力不足,隧道产生了整体沉降; 4)降雨会使上部土体超载,并弱化围岩的强度,导致拱顶沉降加大; 5)土质条件与施工工法的变化都会明显影响拱顶沉降,在隧道变形要求严格的区域或淤泥质软土中,采用CRD工法开挖风险仍较大。  相似文献   
105.
介绍了NHWH型出口澳大利亚煤漏斗车的主要特点、技术参数、结构及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106.
广东华厦阳西电厂配套深水防波堤兼码头分一、二期建设。其一期工程的端头,采用了直立式墙封堵的结构型式。这种结构型式,对于承受多向、较大波浪力作用的深水码头是适宜的,同时工程量小,工期短,造价低。就本工程而言,是一种较好的结构型式。  相似文献   
107.
青藏铁路19标段海拔高度近五千米,位于多年冻土区,气候极为恶劣,施工期短。本文就该标段特殊环境条件下如何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和进度,从人员、机械设备的组织、物资供应、混凝土的施工及质量控制、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8.
总结洋山深水港管理中心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对今后类同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对江西省景婺黄高速公路蛟岭隧道施工中所遇到的瓦斯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其经验教训从设计完善、瓦斯防治、结构措施等角度,提出一些处治方法和建议,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可供同类工程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0.
隧道断层破碎带的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洪光 《水运工程》2006,(7):84-86,88
结合工程实例,探讨山区公路隧道新奥法施工中地质断层破碎带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