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6篇
  免费   17篇
公路运输   3133篇
综合类   552篇
水路运输   1190篇
铁路运输   283篇
综合运输   30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337篇
  2013年   312篇
  2012年   429篇
  2011年   513篇
  2010年   457篇
  2009年   592篇
  2008年   431篇
  2007年   424篇
  2006年   374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304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今天的中国车市,新车生命周期正变得越来越短促,国际上按6~8年市场周期设计、制造汽车的通行规则,在中国市场已根本行不通,那么,这种独特的“中国车市周期”短命论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一耐人寻味的现象引起整个产业界的充分关注。经济学理论认为,任何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汽车  相似文献   
12.
集装箱制造业遭遇寒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剑华  钱立武 《集装箱化》2006,(5):37-38,46
寒流来了2005年上半年,集装箱产业的前景还是相当喜人。连续多年强劲的市场需求,导致了产量的大幅提高。2005年下半年的集装箱产量为90万TE U,比上半年的160万TEU少了将近70万TEU,许多厂商都将生产线改为一班制或缩短工作时间。在几年间取得飞速发展、持续上扬的集装箱市场,终于碰到了“天花板”。2005年末,集装箱产量骤减,价格也相应地大幅回落。三年来对集装箱的强劲需求,近似强弩之末了。中国作为集装箱生产大国,生产了全球将近95%的集装箱,拥有全球90%的集装箱制造设备。各集装箱制造企业纷纷削减干货箱的产量,给这个国际性的产业蒙…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香港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及广东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粤港两地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香港国际运输为龙头、广州和深圳为重要补充、珠江三角洲集疏运紧密结合的跨境综合物流服务体系。去年,香港港口吞吐的集装箱和机场的货物有70%以上来自珠三角:粤港两地货运车辆跨境作业年达到1000多万架次。粤港两地的物流量越来越大,经济关系可谓唇齿相依,兴衰与共。  相似文献   
14.
周洁  白木 《上海汽车》2002,(7):10-12
1 现状分析 1.1行业散乱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多达几千家,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近百家,100~2000万元的也有100多家,大部分是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下或是亏损的企业,而仅美国的德尔福去年在中国的业务总销售额就达5亿美元。  相似文献   
15.
16.
该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船舶工业发展机遇,仅一年时间,园区开发呈现出引资、建厂、投产、育人、科技进步统筹发展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17.
配套业动态     
《船艇》2007,(10B):39-42,44
中船集团公司助推泰州船配业发展;大连船柴七月交工八台主机;鞍山船舶配套产业集群进展明显;常州中海螺旋桨进入批量制造;江佳厨房设备有限公司年人均劳动生产率26万元;江苏船协焊工考试委员会成立并获中国船级社认可。  相似文献   
18.
《汽车情报》2007,(27):9-12
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非常荣幸的被邀请来参加这个盛会,同时也向大家介绍北京大气污染特别是机动车污染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9.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日前联合发布了2004年第59号公告,确认宗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7家企业的技术中心为第11批国家认定企业(集团)技术中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国内摩托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的日益成熟,企业间的竞争经历了价格、款式、质量等数个阶段之后,现在真正有足够空间搏一搏的只剩下终端市场了,终端市场就是售后,即用完善的售后服务,赢得更多的顾客,同时提高维修业的服务水平,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