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9篇
公路运输   49篇
综合类   97篇
水路运输   59篇
铁路运输   54篇
综合运输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软基处理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个难点问题。通过介绍扬州一溧阳高速公路镇江段的地质情况,提出具体的地基处理方式.并对软基处理效果进行现场试验分析,以静载荷试验和桩土应力比的分析结果表明软基处理方式的合理性,这对此类情况下的高速公路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2.
导管和混凝土是水下灌柱的关键因素,因此,灌前要积极准备,仔细检修设备机具,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而灌注中应明确分工,密切配合,统一指挥,做到连续、快速施工,从而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3.
沿长江高速公路(安徽段)采空区的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空区的治理一直是公路工程中的一大难题,以沿长江高速公路(安徽段)为例,对采空区的治理技术加以探讨,有助于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4.
在介绍流星余迹通信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提出一种基于流星余迹通信的应急通信网络。根据分析流星余迹的特点一流星突发传输链条不连续、电子密度低,阐述了流星余迹通信网络作为应急网络的合理性,进一步说明这种应急通信网络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5.
黄骅港疏浚施工对航道回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粉沙质海岸泥沙运动特点和黄骅港航道施工期回淤特点,分析了黄骅港航道施工期挖泥量、抛泥量、逸泥量、地形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回淤量与抛泥量、地形变化量的关系式。利用黄骅港现场实测资料,率定了公式系数,分析了黄骅港航道的施工回淤量、正常回淤量与各影响因素,得到了施工期回淤量受抛泥影响的系数,并发现黄骅港正常回淤量与风能有较好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106.
结合真空卸污系统管道设计参数试验研究,介绍真空卸污系统中管道设计的主要参数,叙述主要参数在设计过程中的计算与选取的方法。通过真空卸污系统的仿真试验,将沿程水头损失随机选取计算,并分析计算结果;根据澳标选取气液比,并通过计算验证气液比的可靠性;选取不同数量的卸污点与不同卸污单元软管长度进行卸污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7.
In 1997, approximately 1 million cubic yards of consolidated red clay was dredged from Newark Bay in New Jersey and deposited on the seafloor at an open-water dredged material disposal site located on the inner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New York Bight. To address concerns about the ability of benthic organisms to colonize the seafloor deposits of this compact, organic-poor red clay, monitoring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1998 (1 year after disposal) and 2002 (5 years after disposal). The surveys used a combination of sediment imaging and traditional grab sampling methods to characteriz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conditions over the surface of the red clay deposits in comparison to nearby reference areas consisting of either naturally-occurring, sandy surface sediments or deposits of unconsolidated, muddy dredged material. Sediment-surface and sediment-profile images (SPI) collected in summer 2002 indicated that the surface of the red clay deposits had become much smoother and more heterogeneous in texture compared to images collected in 1998. The image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se deposits had become colonized to a much greater degree by relatively abundant and diverse infaunal and epifaunal communities compared to 1998. Taxonomic analysis of benthic grab samples confirmed the imaging results and indicated relatively high infaunal organism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ver the red clay deposits in 2002 compared to the reference areas. However, the structure of the benthic community inhabiting the red clay wa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communities in the reference area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sediment texture and composition. The combination of imaging and traditional taxonomic approaches used in this study provided much greater insight on the red clay colonization process than either approach by itself.  相似文献   
108.
铁路突发传染病事件的案例分析与应急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铁路作为我国最主要的运输工具,在输送大量旅客和货物的同时,也提供了各种传染病借助铁路传播和扩散的机会。因此,研究并总结铁路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从而制定适合铁路的技术处理预案,对全国传染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9.
介绍了变频恒压技术在大型医务船供水系统中的设置、应用及优点,以及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10.
对北槽航道维护使用的3#贮泥坑抛泥流失率进行现场监测和分析研究。监测内容包括应用多波束地形测量仪测 得贮泥坑抛吹泥前后的准确容积变化,采用表层取样法测量贮泥坑抛泥后的表层泥沙密度及采用柱状采样器测量贮泥坑不 同深度的泥沙密度,综合容积变化和密度结果可以得到实际入坑泥沙量,结合实际抛泥量计算出贮泥坑的抛泥流失率。监 测结果表明该贮泥坑的抛泥流失率达到76%。同步监测的流速结果表明贮泥坑周边动力强、流速快,流速快是造成该贮泥 坑抛泥流失率大的主要原因。建议该坑向附近动力弱的坝田掩护区移动以减少该贮泥坑泥沙流失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