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2篇
  免费   236篇
公路运输   1096篇
综合类   1159篇
水路运输   806篇
铁路运输   609篇
综合运输   13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99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348篇
  2011年   343篇
  2010年   273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250篇
  2007年   312篇
  2006年   276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61.
挤密砂桩加固软弱地基的承载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淮安地区高速公路软弱地基的工程实例,进行了砂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的理论计算分析,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两者结果基本一致。同时从复合地基理论与砂桩单桩承载力计算理论的角度分析影响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2.
针对既有钢筋混凝土桥梁的特点 ,讨论了结构抗力的衰减模型 ,并提出了根据已有抗力信息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及最小二乘法确定或修正模型参数的方法 ;建立了以现时刻为分析时间起点的考虑抗力随时间变化的继续使用期内承载能力可靠度分析模型 ,并讨论其求解方法。应用所研究的方法对一座实际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承载能力可靠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为该桥的维修加固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3.
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轴压短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22根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钢管RPC)轴压短柱试验,分析其荷载-变形曲线、破坏特征和影响极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试验研究表明:钢管RPC轴压短柱的荷载-纵向应变曲线弹性阶段约为极限荷载的90%~95%;套箍系数ξ较小时,在达到极限荷载后承载力急剧下降;ξ较大时,在达到极限荷载后承载力下降平缓并呈回升趋势。ξ较小的试件多呈剪切破坏形态;ξ较大的试件所有断面上均被墩粗,试件的上、下两端明显局部鼓曲。构件承载力随RPC强度fc的提高而提高,两者基本成线性关系;套箍系数ξ越大,构件承载力也越大,但钢管对RPC的约束效果比对普通混凝土的差。提出的钢管RPC轴压短柱极限承载力的实用计算公式计算出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64.
钢管混凝土拱空间极限承载力高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考虑材料非线性的钢管混凝土拱空间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对1个X型双肋拱与1个平行双肋拱进行了空间极限承载力计算。在该方法中,对钢管混凝土拱结构采用纤维单元模型,该模型假定钢管与混凝土完全粘接,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套箍作用体现在以一维形式表达的核心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之中,针对材料非线性分析中单元内各点刚度参差不齐的特点,采用单元内设小元的方法(相当于子结构),编制了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在该程序中,计算模型完全是基于小元层次进行的,比如单元刚度矩阵由小元刚度矩阵凝聚而成,单元节点的残余力由小元节点的残余力构成,故只需改变单元内小元个数这1个参数就可实现对结构的重新划分且极大地降低了非线性方程组的阶数,非常方便且实用。在程序计算结果得到模型试验结果验证的基础上,还对不同的横撑根数对结构空间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5.
高墩大跨径弯连续刚构桥梁空间非线性稳定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白浩  杨昀  赵小星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5):111-113,151
在高墩大跨弯连续刚构桥梁的设计与施工中,结构稳定性非常重要。本文分别考虑结构的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力学特征,对高墩大跨弯连续刚构桥梁的结构稳定性进行详细的数值分析,并与线弹性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弯连续刚构桥梁的稳定问题已经转化为考虑结构材料屈服强度的极限承载力问题,同时几何非线性对稳定的影响亦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66.
分析我国公交的发展,指出在我国发展公交的道路上缺乏对公交通行能力这一重要指标的思考,提出研究公交通行能力来解决我国公交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建立公交(包括公交车辆和公交乘客)通行能力模型。然后以北京中关村大街的公交专用道为实例,从公交通行能力方面分析该段道路公交车拥堵、混乱产生的原因,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钻孔灌注桩与沉入桩的对比分析,得出了钻孔灌注桩的优点,并且详细介绍了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和方法,总结了提高灌注混凝土桩承载力的方法和灌注桩的检测手段及一般事故处理方法,以供今后类似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8.
胡兴昊  黄邦  王幸 《水运工程》2018,(12):193-197
针对目前预制桩承载力恢复特性研究与工程应用中的不足,依托西非某海工工程,提出高应变法。采用对同一钢管桩进行初打与不同休止时间复打相结合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大直径钢管桩沉桩后的承载力恢复过程。结合地质情况、沉桩与试验结果,得到了钢管桩承载力、侧阻力及端阻力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并通过静载试验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该研究在提高项目施工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得到了有意义的规律与结论,可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以国家号召发展长江航道为背景,在生态航道建设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以满足生态效益需求为核心,兼顾经济社会发展、长江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种目标,实现长江航道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江航道承载力概念。借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运用系统理论、协同理论等理论对航道承载力系统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航道承载力的定义、内涵、特征及航道承载力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70.
Systems that enable high levels of vehicle-automation are now beginning to enter the commercial marketplace. Road vehicles capable of operating independently of real-time human control under an increasing set of circumstances will likely become more widely available in the near future. Such vehicles are expected to bring a variety of benefits. Two such anticipated advantages (relative to human-driver vehicle control) are said to be increased road network capacity and the freeing up of the driver-occupant’s time to engage in their choice of leisurely or economically-productive (non-driving) tasks.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implications for intersection capacity and level-of-service of providing occupants of automated (without real-time human control), autonomously-operating (without vehicle-to-X communication) cars with ride quality that is equivalent (in terms of maximum rates of 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acceleration) to two types of rail systems: [urban] light rail transit and [inter-urban] high-speed rail. The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car passengers start experiencing discomfort at lower rates of acceleration than car drivers; it is therefore plausible that occupants of an autonomously-operating vehicle may wish to instruct their vehicle to maneuver in a way that provides them greater ride comfort than if the vehicle-control algorithm simply mimicked human-driving-operation.On the basis of traffic microsimulation analysis, we found that restricting the dynamics of autonomous cars to the 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rail systems leads to reductions in a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vehicle-processing capacity and increases in delay. The impacts were found to be larger when constraining the autonomous cars’ dynamics to the more-restrictive 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profile of high-speed rail. The scenarios we analyzed must be viewed as boundary conditions, because autonomous cars’ dynamics were by definition never allowed to exceed the 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constraints of the rail systems. Appropriate evidence regarding motorists’ preferences does not exist at present; establishing these preferences is an important item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agenda.This paper concludes with a brief discussion of research needs to advance this line of inqui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