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2篇
综合类   8篇
铁路运输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现有轨道线网规划方法主要是以定性判断为主,对线网生成的定量研究不足,提出基于重要度理论的轨道交通初始线网生成技术,从“面、点、线”3个层面进行定量化描述.基于交通小区重要度确定轨道线网初始形态.以客流集散点覆盖最大化为目标,基于随机搜索法的轨道交通网络生成技术确定初始线网虚拟路径,结合最短路客流分配量调整初始线路实体路径,形成轨道交通路径.以合肥市轨道交通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将初始生成的线网与合肥轨道规划的线网进行对比分析,2张网的吻合度为77.6%,表明基于重要度轨道交通初始线网生成技术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快速公交系统的客流得到可持续发展,和根据城市新区公交导向发展的客流变化分析公交引导城市发展的发展阶段,针对公交导向城市发展的阶段以及它支撑快速公交系统的程度,分析其设施配置方案的不同级别,建立快速公交系统和公交导向发展的协调规划模型,分析公交导向发展和快速公交系统间的互动关系,利用模型模拟公交导向城市发展的进程和快速公交系统的设施配置,使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城市连续隧道交织区分析主线交织车辆换道点选择行为,以实地采集的车行轨迹数据为基础,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分析主线车辆换道点选择行为特征及影响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而后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进行换道点选择行为决策建模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主线交织车辆换道点选择的主要因素为目标车辆状态以及本车道的后车状态,且经特征筛选之后建立换道决策模型的精度更高,其中支持向量机模型可以较好的刻画换道行为,模型的预测精度不低于85%。研究成果有助于在仿真模型中更准确描述换道点选择行为,同时为城市连续隧道交织区的优化和辅助驾驶策略制定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高速公路交织区匝道车辆的汇合行为,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 GBDT)构建了交织区汇合加速度模型,利用美国 Next Generation Simulation (NGSIM)车辆轨迹数据提取汇合车辆与周围车辆之间的横纵向距离差、速度差及加速度等交通 参数作为候选变量,将1 s后的汇合加速度作为预测变量,对模型进行五重交叉训练和测试,获取 模型最佳参数组合,引入横向距离碰撞时间 TC 分析汇合过程中侧向碰撞风险对汇合加速度的影 响。研究发现:与基于视角的刺激-反应模型(VASR)相比,本文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引入变量 TC 在均方误差(MSE)、平均绝对偏差(MAD)和R2这3个指标上均优于原模型;在各影响变量之中,汇 合车辆与目标车道领车的速度差 ΔVPL 和横向距离碰撞时间 TC 对汇合加速度的影响最大,相对影 响程度分别达到20.2%和12.1%。研究发现,GBDT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车辆汇合加速度,深入挖掘 变量和汇合加速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引入变量 TC 能够有效提高模型精度。  相似文献   
5.
曹筱影  邬岚 《交通标准化》2006,37(9):116-118
由于土地利用会产生新的交通生成量,使得O-D对之间的行程时间发生改变,由此引发土地利用中的公平性问题。通过分析公平土地利用条件下的交通预测问题,给出相应的模型思路,可为公平的交通和土地利用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针对公交车在车站排队延误过长的问题,提出设置并联双站台的形式加以解决,从候车人的心理和实际观察角度进行了微观设计。为从理论上证明双站台的优点与通行能力,结合实例应用统计方法验证了具体路段公交车连续到站间隔服从泊松分布,应用WinQSB工具箱、根据排队论计算分析了并联双通道站台公交站点的各项排队指标。将该指标与实际站台排队数据比较,新型双站台形式能有效减少延误和排队长度。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停车换乘系统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研究背景 停车换乘是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停车换乘系统的规划建设在国外许多城市已经取得成功实践.当前正在开展的北京市停车发展规划中就停车换乘系统规划进行了专题研究,本文概要性介绍其主要技术要点与规划结论.  相似文献   
8.
9.
为有效获取中小城市公交乘客出行信息,挖掘其出行特征,基于公交乘客IC卡数据、稀疏GPS数据和公交站点位置信息等数据,提出一种公交乘客上下车站点推算方法.首先,通过内插法补齐稀疏GPS数据并与公交站点经纬度匹配获得车辆到站时刻,进而匹配乘客的IC卡刷卡时刻,识别乘客上车站点;然后,根据出行链理论划分不同公交出行链,结合乘...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紧奏型大都市区合理的轨道线网规模,提升线网换乘效率,在把握紧凑型大都市区基本内涵及形态特征的基础上,从轨道交通基本线形特征分析入手,由线及网,面向换乘效率最优,开展轨道交通线网形态组合分析,研究城市用地布局、中心体系、开发密度与轨道交通线网形态的关系,提出紧凑型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基本形态配置和差别化密度控制,并以合肥为例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