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2篇
水路运输   2篇
铁路运输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座大断面的海底隧道,在厦门岸五通互通的方案拟定过程中经过了多次反复,最终确定采用"五石路简易立交+环岛路三路平交"组合方案。笔者重点介绍了五通互通的方案研究过程,对影响方案选择的各种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希望对类似工程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采用平面计算和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PC槽形梁在上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体应力、结构变形和自振特性等力学性能,分析有无端横梁对梁体受力的影响,从而为32 m客货共线铁路PC简支槽形梁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研究结论:(1)竖向荷载作用下主梁腹板向槽口内侧倾斜,弯曲扭转共同作用使主梁上缘应力分布不均;(2)最不利荷载作用下梁跨中下缘纵向正应力在横桥向大致呈U形分布;(3)上部竖向荷载逐渐增大时,主梁的横向位移越来越大,槽口逐渐减小,梁端部的横向位移略大于跨中的;(4)端横梁有效改善了梁端道床板的受力,但对跨中道床板的影响甚微;(5)梁体振动表现为主梁、道床板相互作用共同参与振动,与简支板梁有所区别;(6)本研究成果可为类似PC槽形梁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曲线槽形梁是一种梁、板组合的开口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体会产生弯扭耦合效应,道床板会发生双向弯曲和扭转,其受力较为复杂。结合一跨双线铁路曲线简支槽形梁的受力分析,研究曲线槽型梁的力学特性并指导设计和施工。研究结论:曲线槽形梁的受力呈现明显的空间特性,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曲线外侧主梁下缘承受的拉力较大,曲线内侧相对较小,道床板的剪力滞现象比较显著,支座不均匀沉降10 mm对梁体的受力影响不大。在上部竖向荷载逐渐增加的过程中,主梁上翼缘产生的内向侧移越来越大,槽口逐渐缩小。弯扭耦合效应使槽形梁曲线内、外侧的支反力大小不一,曲线外侧梁端支座反力比曲线内侧大,梁体有向曲线内侧整体平移变形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传递矩阵法,结合振动微分方程,提出一种计算纵肋圆柱壳自由振动特性的周向传递矩阵法.该方法基于板壳理论和圆柱壳振动控制方程,推导出圆柱壳周向传递的场传递矩阵和纵肋处的点传递矩阵,结合圆柱壳边界条件,得到频率方程,利用精细时程积分法原理,可保证计算的精度.将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解进行比较,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同时比较传递矩阵...  相似文献   
5.
梁格法在弯箱梁桥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弯箱梁桥受力复杂,存在"弯-扭"耦合作用,而梁格法是一种准确、简便的弯箱梁计算分析方法。介绍梁格法的纵横网格划分原则及纵横梁格的截面特性的计算方法,给出了数值算例。数值算例结果表明梁格法理论正确,方法简单易行,能很好地应用于弯箱梁桥的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6.
常用跨度梁桥是我国铁路桥梁的主要结构形式,选取经济合理、造型美观的截面形式及合理的桥面宽度,对于控制桥梁结构的工程投资至关重要。参考我国高速、普速和城际铁路设计经验,研究市域铁路常用跨度梁的结构选型与桥面布置,分析影响桥面宽度的主要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常用跨度梁桥的结构形式可选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U梁和T梁,宜优先选用简支箱梁。(2)双线梁最小桥面宽度取值可为:窄体车T梁的为7.8m,窄体车箱梁的为9.8m;宽体车T梁的为8.2m,宽体车箱梁的为10.2m。(3)常规桥梁可通过设置养护维修便道,利用移动式桥梁检查车进行日常检查维护,桥面布置可不考虑桥梁检查车通道的设置。(4)常用跨度梁选用T梁时,人行道宜优先采用钢-混组合板结构。  相似文献   
7.
介绍大客户运输结算车站级子系统的建设背景,着重描述系统的设计目标和技术环境,就系统结构、系统功能进行阐述,并介绍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桐  刁有明  田杨  陈莉莉  徐鑫 《船舶工程》2020,42(S1):240-242
休闲渔船是新生事物,目前没有统一的法律及专业性规范加以约束管理。对休闲渔船的定义、现状、功能及主尺度进行了介绍与讨论,对其技术指标进行深入研究,供休闲渔船的设计、建造、管理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汽车电磁兼容性能测试中,即使各零部件和子系统的测试结果均满足相关技术标准,但并不意味着集成到整车平台上也能满足相应的技术标准。因此,整车的电磁兼容性能预测分析往往需要贯穿于车型的各个研发阶段。介绍了汽车的电磁环境及主要干扰源,并结合实际案例详细介绍 了整车级电磁仿真模型的建立流程,以期为实现整车级电磁兼容仿真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