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3篇
综合类   10篇
铁路运输   1篇
综合运输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线路布设效果直接影响到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效率.为了探讨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线路的最优布设方案,以最少线路接运最大客流量为目标,建立了线路生成的优化模型,并给出了求解该模型的改进遗传算法.以北京地铁5号线宋家庄站和刘家窑站的接运公交线路布设方案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轨道交通站点布设6条接运公交线路能够使接运公交线路的载运能力最大,为205人/(km/h).  相似文献   
2.
公铁联运货运网络潜在运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运输货运网络运输能力的计算是多式联运策略制订的基础,本文在对现有联运网络运输能力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联合运输货运网络的特性,分析了货运网络潜在运输能力的概念,提出公铁联运货运网络广义运输费用的计算式,基于OD流量扩张对最小路径广义运输费用的弹性,从变需求量的系统最优配流角度,构建公铁联运网络的潜在运能模型,利用改进的方向搜索法实现求解.最后,以一个公铁联运网络为例,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求解,并通过与其他方法比较说明本文模型算法的可用性和实用价值,从而为深化公铁联运运能分析提供必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现有道路运输企业质量评价体系的不足,提出了新的道路评价方法,为将来的道路运输管理和规划提供了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乘客换乘量和停车泊位的BRT站台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公交系统(BRT)的研究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目前已有一些城市引进了BRT,为了保证公交的快速通行,对BRT站台规模的研究日益重要。首先找出快速公交站台规模的影响因素,由此结合排队论的相关知识,从站台乘客换乘量和泊位对站台规模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基于乘客换乘量和基于泊位的站台规模计算模型。该模型可以计算出站台的最小面积和最小长度;再以最小宽度为验算指标,当指标冲突时,结合调整原则,最终得到合理设置的站台规模。  相似文献   
5.
通过30年来全国范围综合货运网络基础数据的分析,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了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和5种运输方式所承担货物周转量的相关关系函数,并以此确定了综合货运网络各种运输方式的里程规模.结合当前常规数据结构,建立不同运输方式所承担货物周转量合理比例的多目标货物周转量比例计算模型(CCTV Model),并基于运输效率、运输效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确定了合理货物周转量构成比例.结果表明,模型利用国内的常规数据结构能够较好的预测综合货运周转量比例,并应用于未来综合货运结构的预测和分析,不同目标值决定了不同的运输方式货物周转量构成比例.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综合运输体系下货运物理网络和服务网络的概念,阐述了综合货运物理网络服务网络运输能力的定义和构成,并探讨综合货运服务网络运输能力的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最后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别提出增加综合货运服务网络运输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把城市交叉口的模糊控制方法应用于高速公路匝道控制,提出了用红灯延时来进行周期调节,根据下游占有率的变化来设计模糊控制器的控制算法,对匝道控制的智能化进行了研究.最后,将算法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计算,并和常规的匝道控制方式进行比较,得出了这种控制算法优于一般控制算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拥挤收费对城市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提出了考虑收费的非集计交通方式分担模型,推导了乘客的理解期望收费效用。根据实例测试证明了模型的可用性,进行了收费费率对交通方式分担结构影响的敏感度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交通拥挤收费将影响出行者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和满意度,造成城市交通方式分担结构的变化;理解期望效用随收费费率的增加而增大,达到某一值后保持不变,而出行者对拥挤收费的满意度均为负值,并随着出行者对收费认知的不同而以不同的速度减小。  相似文献   
9.
10.
提出了基于交通小区用地性质的交通需求模型建立方法,对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建模过程和可行性进行了阐述.针对传统交通需求的不足.用遗传算法进行模型的标定和求解来改进。在实例分析中.通过交通分配数据证明了该建模方法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