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为探讨不同场景中行人群组运动的微观特征,并比较不同类型群组运动差异,本文通过大学校园内楼梯上及通道内的观测实验,获取行人运动的相关数据,研究了群组大小、社会关系、运动场景和性别对群组运动的影响. 结果表明:大学校园内行人成组比例低于商场周围行人成组比例;群组成员间的交流方式等因素会影响群组构型;由于群组成员越多相互协调就越困难,所以群组规模越大,其速度越小;此外,男性群组速度大于女性群组速度,情侣间频繁的交流也会对其速度产生负面影响;就差异性而言,2 人和3 人群组间的速度差异小于单人和2 人群组间的速度差异;单个行人不同性别间的速度差异大于2 人和3 人群组不同性别间的速度差异;楼梯上单人与群组的速度差异没有通道内明显.  相似文献   

2.
结伴是行人运动中的普遍行为,且对行人的整体运动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仿真行人运动时,有必要考虑结伴行为. 本文以地铁内一般通道为空间背景,首先利用视频观测数据,深入分析了通道内的结伴行为特征. 然后,区分普通个体行人、结伴行人及结伴群体中的不同角色(领导者、跟随者),基于社会力模型原理,结合颗粒流理论,建立了包含驱动力、接触力、排斥力3 个子模型的行人运动模型,并构建了考虑结伴行为的行人仿真平台. 最后,以某一地铁通道作为实例,通过观测数据及对结伴行为的刻画验证了该仿真模型的真实性及有效性,并分析了不同结伴比例对行人流平均速度的影响,得出行人速度随着结伴比例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该模型可为进一步完善地铁枢纽的行人运动仿真模型提供理论支持,为通道内行人组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结伴是行人运动中的普遍行为,且对行人的整体运动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仿真行人运动时,有必要考虑结伴行为. 本文以地铁内一般通道为空间背景,首先利用视频观测数据,深入分析了通道内的结伴行为特征. 然后,区分普通个体行人、结伴行人及结伴群体中的不同角色(领导者、跟随者),基于社会力模型原理,结合颗粒流理论,建立了包含驱动力、接触力、排斥力3 个子模型的行人运动模型,并构建了考虑结伴行为的行人仿真平台. 最后,以某一地铁通道作为实例,通过观测数据及对结伴行为的刻画验证了该仿真模型的真实性及有效性,并分析了不同结伴比例对行人流平均速度的影响,得出行人速度随着结伴比例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该模型可为进一步完善地铁枢纽的行人运动仿真模型提供理论支持,为通道内行人组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为向步行障碍人群提供更精细化的出行服务,本文研究步行障碍行人微观出行行为,解析不同个体属性行人间的冲突避让行为机理。从行人的生理差异角度出发,扩展传统元胞自动机模型场域,同时改进场强模型和模型更新规则,建立步行障碍行人运动及避让行为的元胞自动机模型。通过构建行人运动场地实验,提取普通行人和步行障碍行人轨迹,分析其运动速度、运动偏移角度和横向移动距离等冲突避让特征参数,标定元胞自动机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场地实验结果表明,步行障碍行人的运动能力较差,自由度较低,其在冲突避让过程中的偏移角度和偏移距离均明显小于普通行人,主要通过降低行走速度进行被动避让。仿真结果显示,行人速度及普通行人、轮椅行人和婴儿车行人的横向偏移距离与实测数据的误差分别为2.74%、3.35%、6.71%、6.16%。最后,基于改进模型对上海地铁迪士尼站站台层乘客出站场景进行仿真,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提出无障碍电梯布设的优化方案。步行障碍行人仿真模型的有效建立,可为地铁无障碍电梯等无障碍设施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交通流量、密度和速度基本关系式对行人交通流的适用性,采用类比和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行人交通流基本关系式评价方法与步骤.采集了水平通道、楼梯等步行设施行人流量、密度和速度数据,并利用基本关系式进行密度换算,分析了密度实际观测值与基本关系式换算值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有固定边界步行设施上的行人交通流,在极低密度和极高密度时,用基本关系式换算参数的误差可高达20%~25%;使用基本关系式还会得到极高密度时行人交通仍能获得较高流量与速度的错误结论,并导致部分高密度交通流数据缺失;行人交通流三参数基本关系式并不严格成立,对于行人通行能力的理论研究,不应采用基本关系式进行参数换算.   相似文献   

6.
现有关于行人群体运动行为的研究和规范绝大部分是以成年人群为主体的研究,关于儿童群体的理论及实验研究非常匮乏,在进行儿童群集运动管理及幼儿相关步行设施设计时往往需要参考以成年人群为主体所获得的理论及经验数据。本文组织了不同情境下(正常情况及应急疏散)幼儿群体的运动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对幼儿群体单向流运动的流密速关系、速度离散性、个体超越行为等基本特性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和成年人群的相关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幼儿群体单向流的流(速)密关系呈现一种弥散性的分布,其速度的变异系数接近成年人的4~6 倍;此外,相比于成年人群中所表现出的秩序性,幼儿在单向流运动过程中更倾向于发生超越行为,其在通道中的平均位次变化强度接近成年人实验的3倍。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幼儿群体单向流运动的基本特性,厘清幼儿与成年人群体的行为特性差异,以更好地指导幼儿群集运动的管理,以及为幼儿相关步行设施的设计和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朋友、家人等社会群体结伴出行的同伴群在行人流中常占有较高比例.由于交流需求,同伴群趋于肩并肩行走以横向成排或接近浅V型的形态前进.在现有研究中,基于社会力的同伴群行人微观仿真模型对这一现象的描述最符合实际.本文观测发现,随着人流密度的增加或同伴群成员数量增多,同伴群通常动态呈现前后分组、横向成排空间形态,这是每个同伴群成员为寻求一个合适的行走位置,对满足交流需求和降低前进阻力权衡决策后呈现的自组织现象.本文提出动态交流分组模型对同伴群成员个体决策机理进行刻画,在此基础上,通过仿真实验分析同伴群对行人流动力学特性产生的影响.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较好重现了同伴群随密度和人数增加的动态分组现象;同伴群的存在会降低行人流速度,但其影响强度随人流密度的增加而减弱;同伴群动态交流分组模型的引入会提升仿真行人流的通行效率,使之更加接近真实行人流的运动特性.  相似文献   

8.
秦余  于泉 《交通标准化》2017,3(3):20-29
为研究信号交叉口行人与非机动车的干扰机理,通过对拍摄的视频进行标定,获取行人与非机动车在穿越信号交叉口过程中每间隔0.1s 的瞬时位置、速度、加速度数据,通过分析行人与非机动车运行轨迹的重合程度,研究行人与非机动车各类型出行方式之间的干扰程度;通过分析干扰和非干扰状态下行人与非机动车的水平偏移量、速度、加速度以及加速度方差的不同,研究干扰对行人与非机动车运动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行人受干扰时,水平偏移量是主要改变量;电动自行车和电动三轮车受干扰时,速度是主要改变量;自行车受干扰时,水平偏移量和速度都有变化;干扰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加速度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在不同场景下行人对信号交叉口右转车辆跟驰行为的影响,采用无人机采集信号交叉口视频录像,通过视频分析技术提取信号交叉口右转车辆跟驰数据,提出考虑行人过街平均流率影响的右转车辆优化速度函数,构建不同场景下基于行人影响的信号交叉口右转车辆跟驰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保守驾驶员为避免人车冲突会先减速后停车,等待20 s可放行约27人;激进的驾驶员选择在过街行人间隙强行穿越人行横道,穿行前平均速度由13.8 m/s降至8.3 m/s,穿越完成后加速离开,速度波动较小,符合实际情形.  相似文献   

10.
行人在斜坡上运动时,其受力情况、运动速度及心理状态均与在平地运动时不同,难以应用现有社会力模型进行有效仿真.为此,考虑斜坡上行人的运动特征,提出一个改进的社会力模型,此模型基于过往实证数据对行人在斜坡上的期望速度进行了校准,并提出了推搡行为下行人摔倒的概率计算方法,同时,结合行人体重、运动加速度、承受压力及等待时间等实时状态实现了对行人摔倒、受伤及不耐烦心理的模拟.斜坡相向行人流场景仿真结果表明:坡度、行人初始密度的升高会延长人群运动时间,使人均意外发生率上升最高至38.0%;不耐烦心理有助于车道效应的形成,但会降低人群运动效率;行人流基本图中,高坡度下流量-密度关系趋势不如平地明显,各坡度行人平均速度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以SPA代替第二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不育夫妇和有生育能力夫妇的精液及血液中抗精子抗体共220例,其检测结果,不育组阳性检出率为30.5%,生育组阳性检出率为7.6%,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不育组男性阳性检出率为32.5%,女性28.4%,男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是目前诊断免疫不育症的一个较为理想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指标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吸收和骨形成的生化指标与骨密度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绝经后女性疏松组 (n =2 0 )、绝经后女性正常组 (n =2 0 ) ;中年男性疏松组 (n =2 0 )、中年男性正常组 (n =2 0 )、青年男性正常组 (n =1 5 )外周血钙 (Ca2 +)、磷 (P3- )、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 (PIC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 (ICTP) ,比较各组差异。结果 各组血清钙、磷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 ,绝经后女性疏松组与正常组相比PICP、ICTP值均升高 ,中年男性疏松组与正常组相比PICP值降低、ICTP值升高 ;与青年男性正常组相比 ,PICP值降低、ICTP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骨吸收和骨形成均升高 ,但骨吸收大于骨形成 ;中年男性骨质疏松随增龄骨形成生化指标降低 ,骨吸收生化指标增高 ,PICP和ICTP的联合检测有助于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交叉口行人过街心理及交通行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行人与机动车的冲突是影响交叉口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研究交叉口行人过街心理及行为的意义,分析行人过街过程及心理特征,总结行人过街等待时间、穿行速度特征、可接受间隙、违章行为及道路交通环境对行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对行人的违章心理进行论述,并提出减少行人违章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对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经冠脉造影确诊的未绝经冠心病患者(29例);年龄相匹配的男性患者(31例);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67例),其中绝经时间≤5年者30例,绝经时间>5年者37例;健康绝经者(60例),其中绝经时间≤5年者30例,绝经时间>5年者3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男性比较,未绝经组糖代谢异常及有冠心病家族史明显高于男性组(P<0.05),且多数具有典型的心绞痛。绝经各组与未绝经组比较随着绝经时间的延长合并高血压者显著升高(P<0.01)。而合并糖代谢异常及有冠心病家族史者下降,同时表现为典型心绞痛者也明显下降(P<0.05)。冠状动脉病变女性以单支病变为主(P<0.05)。绝经后冠心病者较绝经≤5年健康组,雌二醇及孕酮水平均下降明显(P<0.05),随着绝经时间的延长雌二醇下降尤为明显,而绝经后的冠心病组间无差异。结论心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征两性存在差异,绝经对女性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有影响,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不同老年人比例在不同行人流量下与行人步行速度之间的关系,借助行人流量对行人服务水平分级,通过人工提取重庆市3个信号交叉口的老年人和中青年人过街的自由速度及加速度标定仿真参数,借助微观仿真平台获取不同行人服务水平下不同老年人比例与行人步行速度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回归模型确定老年人过街比例与设计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中老年人比例介于21%~41%,建议行人过街设计速度为0.94 m ⋅s-1;老年人比例超过41%后,行人过街设计速度应设定为0.86 m ⋅s-1,以满足老年人的过街需求。  相似文献   

16.
行人作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中的弱势群体,探究其过街行为特征,对减少人车冲突,提升行人过街的本质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特定交叉口,设计自由过街及心理临界过街两种场景状态下的行人过街试验。分析过街速度、心理临界时窗及视觉特性等参数之间的耦合关系,选取风险感知因子与临界安全系数作为心理临界过街状态下行人风格的表征指标,构建过街风格识别模型,透析不同风格行人过街行为可靠性。结果表明:年龄对过街速度和心理临界时窗有显著影响;心理临界时窗与过街速度和信号灯区域注视概率呈负相关关系,与车行区域注视概率呈正相关;心理临界过街状态下,依据风格识别结果,男性谨慎程度高于女性,冒险型行人过街失败率为65.22%;冒险型老年人对自身运动机能的评估能力以及视觉搜索特征存在重要缺憾。研究结果可为交叉口基础设施设计与优化,行人过街教育与培训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