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问题的提出 万吨和两万吨列车的开行对道岔破坏十分严重,特别是侧向通过的道岔,几何尺寸变化快,尖轨磨耗严重,辙叉伤损增多。加之日常养护维修不当,道岔病害逐浙产生发展,特别是转辙部分、辙叉部分病害尤为突出,成为日常养护维修的重点和难点,不稳定因素较多,对行车安全检查造成了威胁。如何对道岔进行加强,延长道岔设备的使用寿命,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1 问题的提出 万吨和两万吨列车的开行对道岔破坏十分严重,特别是侧向通过的道岔,几何尺寸变化快,尖轨磨耗严重,辙叉伤损增多.加之日常养护维修不当,道岔病害逐渐产生发展,特别是转辙部分、辙叉部分病害尤为突出,成为日常养护维修的重点和难点,不稳定因素较多,对行车安全检查造成了威胁.如何对道岔进行加强,延长道岔设备的使用寿命,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介绍高速道岔辙叉用轨件的制造及辙叉厂内组装工艺过程,阐述吊板的定义。分析辙叉厂内组装过程中吊板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辙叉主要部件垂直方向几何尺寸问题、钢轨件及硫化垫板平面度问题,以及相关人员质量意识不强等。理清吊板缺陷控制的关键环节在于控制辙叉用各轨件及零部件尺寸、控制各部件平直度及平面度、加强质量管理以及重视第三方质量监督检验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1问题的提出万吨、两万吨列车的开行对道岔的损坏十分严重,特别是侧向通过的道岔,几何尺寸变化快,尖轨磨耗严重,辙叉伤损增多,如何对道岔进行加强,延长道岔设备的使用寿命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委内瑞拉机车通过我国铁道线路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执行UIC510-2标准的委内瑞拉CDK4C机车能否通过中国铁道线路这一难题,分析检算我国铁道线路曲线轨距加宽和铁路道岔的相关尺寸及维修标准与委内瑞拉机车转向架相关尺寸匹配关系。计算结果表明,机车可按正常强制内接通过曲线地段和道岔侧线,在对固定辙叉几何尺寸进行限定的条件下,机车可以限定的速度安全通过。  相似文献   

6.
由于道岔的几何尺寸和结构特殊性,探伤检查时容易发生伤损漏检。分析道岔部位常见伤损特点及产生原因,针对道岔部位轨件的特殊情况,总结钢轨手工及外观检查、辙叉部位探伤检查、道岔尖轨部位探伤检查和轨底核伤的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杨奎山 《铁道建筑》2006,(8):106-107
结合贵阳工务段管内铺设60 kg/m钢轨92-Ⅲ加强固定型辙叉道岔的生产实际,对该种道岔在运营使用和日常养护维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养护维修建议。  相似文献   

8.
重载运输条件下复式交分道岔典型病害整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复式交分道岔构成,提出其几何状态检查具体位置,制定道尺检查位置标准和检查部位。现场复式交分道岔典型病害主要表现为道岔成组方向不良、道岔爬行、转辙部分复合病害、导曲线钢轨挤动、可动心轨钝角辙叉部位病害等。通过分析病害产生原因,掌握重载行车条件下病害变化规律,采取针对性、综合性整治措施,控制道岔故障和病害,使道岔病害发展速度减慢,维修工作量减少。有效的检查和整治方法,解决了重载运输中复式交分道岔养护难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咽喉区道岔轨枕立螺栓折断,道岔轨件磨耗伤损发展较快,滑床板磨耗、开焊,轨下胶垫压溃、变形、窜动,几何尺寸难以保持等问题,分析总结了道岔病害的成因特点及发展规律,通过加大道岔综合维修力度、抓好道岔专项整治、提升道岔结构强度、增强道岔框架稳定性等方法,对黄骅港站相关道岔病害进行了综合整治。研究表明,通过安装整体式轨距杆、多功能防爬装置、通长轨撑铁垫板、热塑性橡胶垫板,周期性涂抹干式润滑剂,安装重型扣件,使用心轨加宽型重载辙叉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咽喉区道岔设备病害的发生频次,将咽喉区道岔维修周期从10 d延长至25 d以上,每年节约人力2000工日以上,节约成本400万元以上;道岔尖轨、基本轨、钢轨使用寿命延长3至6个月,道岔轨件成本节约450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0.
结合国家铁道试验中心改扩建工程,研究设计了乘越式辙叉曲线道岔。辙叉采用乘越式结构,列车经过道岔主线时,与区间线路一样,不通过辙叉设备,从而对线路和列车极为有利。道岔设计时,充分吸收了我国客运专线道岔成功的相关经验,根据试验线的半径等相关参数,确定了道岔的平面线型、岔枕的选型、转辙器和辙叉的尺寸等。道岔制造完成后,铺设于国家铁道试验中心,使用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1.
针对60 kg/m钢轨12号单开道岔在重载条件下发生的病害进行分析,采用弹条Ⅱ型扣件系统替代弹条Ⅲ型无螺栓无挡肩扣件系统,在保证轨距、钢轨中心线、孔距、偏心距等不变的情况下,对转辙器的滑床板、转辙器的辙后垫板、辙叉的两端垫板3部分进行设计改造。现场应用表明,道岔改造后可保证道岔框架稳定,几何尺寸达标,联结零件紧固,轨道结构均衡,有效解决了道岔零部件病害所引起的基本轨纵横向位移、轨向变化、轨距扩张等问题,减少了养护维修工作量,确保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跨区间无缝线路的铺设与养护维修,分析了无缝道岔的初步运营质量,提出了针对性的整治措施:更换固定辙叉道岔为可动心轨道岔,采用改进型提速固定辙叉道岔,提高对轨道结构的控制。这些对策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发展需要,许多既有线都进行了提速改造施工,道岔改造是轨道提速改造的关键。更换提速道岔和大型组合道岔为铁路再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奠定了基础,因此得到普遍应用。大型组合道岔换铺施工难点关键在于新混凝土枕组合道岔插入的过程控制、新混凝土枕组合道岔的辙叉过渡、旧的菱形辙叉与新的导轨过渡连接及菱形辙叉外侧导轨与既有旧辙又过渡连接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速道岔的轨道几何不平顺状态能够直观反映其服役性能,开展高速道岔区段轨道几何不平顺状态管理是道岔检养修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以高速综合检测列车2023年1月—5月采集得到的检测数据为研究对象,从道岔结构、管理速度、道岔型号、辙叉号角度进行分类,分析当前高速正线道岔铺设概况。以道岔区轨道质量指数为基础,提出能够量化一定检测周期内道岔区段轨道几何整体状态与变化情况的道岔轨道状态指标与波动率指标。最后,以铺设最广的1/18道岔为研究对象,分析主型1/18道岔的轨道几何不平顺状态规律。研究结果为后续应用TQI-T评价高速正线道岔动态轨道几何不平顺状态以及指导道岔区段养护维修等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阐述复式交分道岔构成,提出其几何状态检查具体位置,制定道尺检查位置标准和检查部位。现场复式交分道岔典型病害主要表现为道岔成组方向不良、道岔爬行、转辙部分复合病害、导曲线钢轨挤动、可动心轨钝角辙叉部位病害等。通过分析病害产生原因,掌握重载行车条件下病害变化规律,采取针对性、综合性整治措施,控制道岔故障和病害,使道岔病害发展速度减慢,维修工作量减少。有效的检查和整治方法,解决了重载运输中复式交分道岔养护难点。  相似文献   

16.
京广线提速道岔更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功臣  黄远宏 《铁道勘察》2005,31(1):8-9,12
铁路第六次提速,京广线要达到 200km/h,这就要求把既有线上的固定辙叉道岔更换为可动心轨辙叉道岔,消除辙叉有害空间。介绍了京广线既有道岔的现状和更换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春华 《铁道建筑》2012,(8):117-120
随着重载铁路运量的增大,道岔区可动心轨辙叉养护维修工作量增大、使用寿命缩短。为了适应重载铁路运输的需求,将原18号可动心轨道岔更换为拼装式固定型辙叉,辙叉采用全贝氏体钢轨加工,现场改造方案中道岔的转辙器和导曲线部分不作改动,道岔扣件系统不作改动,改造过程中护轨垫板、胶垫、弹条等能够利用的部件尽量使用,只将可动心轨辙叉更换为固定型辙叉,试铺8个多月,通过总重达到3.01亿t,说明该改造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在线使用的道岔各部件的制造养护 ,分属不同部门 ,其各自的技术标准中忽视了与其他技术标准的衔接问题 ,因而造成了很多安全隐患和不经济因素 ,仅以 6 0kg/m钢轨 12号单开提速道岔为例 ,至少有 5种技术标准的衔接不一致问题 ,成为诱发接头病害和影响行车安全的根源 ,应引起我们的足够注视。1 问题的提出首先 ,生产道岔尖轨、锰钢辙叉及钢轨等部件分属不同的制造单位 ,各自的产品技术标准中对需要与其它部件连接处的断面几何尺寸标准不一致 ,给道岔的使用埋下了不易消除的安全隐患。如 :6 0kg/m钢轨的标准断面高度为 176mm ,与之相连接…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道岔辙叉轨距问题的易发性和整治难度,阐述了其产生的严重后果,分析了问题的成因,介绍了防止基本轨和辙叉横移,预防护轨横移,防止辙叉部分线路横移的整治方法和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提速列车与道岔的垂向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运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通过建立道岔垂向不平顺激扰模型,进行了机车车辆与道岔垂向动态相互作用的仿真研究。针对我国铁路提速实际,详细分析了提速客车及提速货车对道岔的动力影响;并具体分析比较了60kg/m钢轨12号提速道贫固定型辙叉和可动心轨辙叉的动力性能;此外还讨论了道岔磨耗对轮/岔相互作用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速道岔垂直磨耗维修标准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