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针对地铁地下车站轨顶风道排热效率较低的情况,提出了轨顶排热效率评价参数,并通过数值模拟对轨顶流场、温度场及排热效率评价参数进行计算.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过多的冷风被吸入轨顶风道是排热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提高轨顶风道中的风口排风量及风口尺寸增加均无法有效增加其排热效率;轨顶热风分布区域较小.由此推论,排风口参数的优化策略为减小轨顶排风口分布尺寸,并适当将排风口位置向车头方向移动,为此可提高排热效率20%~50%.基于优化策略,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验证轨顶排热系统协同站台排烟技术的可行性,在某地铁车站现场进行轨顶排热系统协同站台排烟试验,并与站台专用排烟管道辅助排烟模式、站台大系统排烟模式进行试验对比,综合比较各种排烟模式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轨顶排热系统协同站台排烟技术车站,各楼扶梯口风速均大于1.5 m/s,站台烟气排除效率高,无需开启屏蔽门排烟,满足现行《地铁设计规范》《地铁设计防火标准》等相关规范的要求,可适用于各种车站形式。站台专用排烟管道辅助排烟模式对于规模较大的车站存在楼扶梯口部风速低于1.5 m/s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以某市域铁路工程为例,通过采用一维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模型,对该工程中某一独立地下站设置单、双活塞风井不同方案时的地下区间隧道有效新风量进行分析与研究,在进行隧道新风量模拟计算结果判定与数据拟合的同时,也对影响区间隧道新风量的相关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结论:不同的单、双活塞风井设计方案辅以车站排热通风系统,均可满足隧道新风量需求;轨行区机械排热系统的风量与相应的隧道新风量之间存在线性拟合关系,拟合曲线与隧道新风需求线的交点即为排热风机变频通风量的临界点,对运营模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风空调系统运行能耗巨大,其设计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总体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基于相关标准和节能减排要求,确定了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工程通风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并对区间隧道(含辅助线)通风系统兼排烟系统、车站车轨区排热兼排烟系统、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设备管理用房通风空调系统、空调冷源及水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5.
对华南地区一运营远期地铁线路的排热风机的排热效果进行实测研究,通过测试开、关轨排风机对车站隧道、区间隧道、列车冷凝器进风温度的影响,得出轨排风机的排热效果.测试结果表明,关闭轨排风机后,车站隧道测点的平均温度与日最高温度均升高0.7℃,区间隧道测点的平均温度升高0.8℃,日最高温度升高0.9℃;晚高峰列车停靠站后,冷凝...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屏蔽门系统和闭式系统两种环控制式条件下排热风室布置方式的探讨,论述了在地铁环控设计中确定排热风室布置方式的重要性,并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供设计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北美铁路运输技术中心(TTCI)正在开发的轮/轨界面管理(WRIM)模型.WRIM考虑了运行条件、车辆动力学性能以及轮/轨接触特性对轮/轨界面的影响.WRIM可以进行静态轮/轨接触分析和动态轮/轨相互作用趋势分析.本文还给出了运用WRIM减少轮/轨界面处能量消耗的研究过程,并预测了轨道的打磨周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沿线杂散电流的现场测试和数据分析,提出采用专用轨回流供电系统是解决杂散电流泄漏和对沿线管线腐蚀的根本方案.分析了走行轨回流与专用轨回流的区别,根据实际工程适用范围提出了"架空接触网结合专用轨回流"的系统设计方案.对采用专用轨回流供电系统后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对专用回流轨设计要求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第三轨中间接头安装的平整度直接影响到整个第三轨受流系统的可靠性.以武汉地铁某线使用的第三轨受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靴轨动态特性试验探究了靴轨动态接触力的变化规律及第三轨动态冲击来源.结合靴轨动态接触的特点,建立了含中间接头的靴轨冲击模型,并利用实验数据验证了冲击模型的计算结果;基于验证后的该模型,分析了中间接头不平顺激励下靴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并明确了中间接头不平顺的阈值.分析结果表明:中间接头不平顺高度差控制在0.2 mm以内,能够满足地铁车辆在较高速度下运行,并能有效减小靴轨冲击峰值和降低离线率.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钢铝复合轨在磁浮交通供电轨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制造工艺分析、材料组成描述,对钢铝复合轨进行分类,重点探讨各种受流方式下不同种类钢铝复合轨的应用比选,为磁浮交通供电轨标准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轨道交通车辆多层复合结构的隔热壁进行隔热性能理论计算与仿真计算的对比,对隔热壁内部空气层的隔热性能进行分析。结论为:在车辆多层复合结构的隔热壁K值计算中,当空气层厚度大于一定厚度时,流体自然对流对隔热壁的隔热性能影响较大。利用多项式密度(Polynomial Denisity)和Boussinesq模型两种算法,对所得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地铁公共区及隧道防排烟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北京地铁13号线东直门站为例,结合车站公共区与区间隧道的防排烟系统设置情况,分别采用CFD三维模拟与一维网络模拟的方法,对火灾时烟气的分布及气流流动状况进行预测分析,说明防排烟系统的可靠性对于保证火灾情况下的安全疏散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低温热泵空调机组的研发与测试,通过对带经济器的准二级压缩热泵变容量控制系统进行对比测试与分析,证明该系统具有更好的低温适应性和相对较高的制热能耗比,为寒冷地区城市轨道车辆采暖提出更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全热交换器是空调系统中一种重要的节能设备,在城市轨道列车空调系统中应用将会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目前对全热交换器的寿命、经济性存在质疑,导致在轨道列车上还没有应用.鉴于全热交换器使用寿命与制冷机组的使用寿命相差较大,采用年计算费用法对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给出了全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和系统经济性之间的关系式,讨论了回收期计算问题和使用寿命对经济性影响问题.以上海轨道交通线上运行的A型地铁车为对象,实例分析城市轨道列车上使用全热交换器不但有很好的节能效果,而且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结合石家庄地铁地下停车场通风空调系统设计,通过对停车库通风、空调、采暖、排烟4个方面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利用工程经验、借鉴规范等方法,提出全面的系统设计解决方案。研究结论:停车库内通风量、排烟量分别按照3 m层高、实际层高,6次/h换气考虑;检修平台考虑局部空调,提高作业人员舒适度;土壤有蓄热效应,按局部考虑采暖即可,不必对停车库内进行大面积采暖。  相似文献   

16.
影响铁路危险货物集装箱运输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温度.集装箱箱内环境温度的变化除取决于周围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大地和周围物体的热辐射等因素外,同时集装箱内货物的装载方式和货物的物理性质也影响各部位的温度范围和变化,是一个复杂的传热过程.仅凭经验判断,确定箱内温度,制定运输条件,缺乏理论性指导.基于此,本文对典型干热气候区集装箱内外温度的实测值用有限元法进行传热模拟分析,首先建立了集装箱有限元传热及计算模型,然后针对典型气候进行最不利条件下货物和集装箱温度分布数值计算,为确定集装箱运输危险货物的方案和适箱货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光伏兆瓦房存在的通风散热问题,提出一种散热风道优化设计方案,针对发热量大的功率单元建立独立直排风道,同时降低辅风道的风速,使进风口结构简单、能适应恶劣环境、成本更低,并对风机参数进行了理论核算。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后光伏兆瓦房完全满足系统散热要求。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部分地区地铁车站仅在夏季设置空调系统供冷,冬季不供暖。在运用土壤源热泵系统时,会造成土壤热积累,运行效率逐年下降。冷却塔复合式地源热泵能够在冬季将土壤夏季积累的热量排出,保持土壤冷热负荷相等,从而提高地铁车站空调系统夏季运行能效。通过计算地铁车站夏季空调负荷,对采用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的节能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系统能够有效减少地铁车站空调系统能耗,达到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变频热泵空调机组翅片管冷凝器的基础上,对微通道冷凝器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微通道冷凝器,机组制冷剂充注量降低27.27%;同压缩机频率下,机组制冷量和能效比分别上升1.12%和5.73%,制热量和能效比分别下降20.46%和5.85%;微通道冷凝器结霜快而均匀,多次结、除霜后换热器边角处有积霜现象。  相似文献   

20.
热管--一种高效实用的散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电子器件冷却的热电路都是由3个最基本的热阻组成的:结-壳热阻Rj-c;壳-散热器热阻Rc-s和散热器至周围介质的热阻Rs-a.为降低这些热阻的临界值,许多工程师费尽心血.文章讨论采用热管有助于降低热阻Rs-a至最小值.散热器至周围介质的热阻是由传导、对流/辐射和被加热的冷却介质形成的3个热阻组成的.典型的风冷散热器中,空气温升的热阻是通风量的直接函数,对流热阻是散热表面积的函数,传导热阻是散热器材料的热导率和几何尺寸的函数.热管能把传导损耗降至最小值,它允许加大散热表面,而且使给定风速下的流量最大,从而有效降低散热器的3个主热阻.文章讨论了能降低风冷散热器热阻的热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