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州新田长江大桥北岸锚碇工程位于危岩带下,在爆破开挖扰动下极易出现崩塌,危及施工安全。目前国内外对于危岩带下锚碇基坑施工尚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鉴于此,该文介绍了危岩带下锚碇基坑的施工技术方案,包括危岩处置和爆破方案设计,并对施工期爆破振动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所提施工技术方案完全可行,施工期危岩体整体稳定,振动监测指标符合规范要求,确保了锚碇基坑施工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危岩体稳定性影响因子的重要程度,根据危岩体的特点,用直觉模糊数表示影响和制约危岩稳定性因子的各主要因素指标,采用模糊折衷型的TOPSIS法,确定方案与模糊理想解间的相对贴近度,并对其进行从小到大顺序排序,从而确定对危岩稳定性影响因子的重要程度。在采用以上方法分析计算后发现:岩体结构对危岩体稳定性的影响最大,地形坡度对危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微弱地大于结构面特征,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成渝客运专线响滩子双线大桥上跨既有成渝铁路,不可避免地需要开挖既有路堑边坡,但路堑边坡分布大量危岩落石,工程有安全风险。通过对危岩进行测绘和调查,分析形成条件,判断崩塌类型,进行力学计算,评价危岩的稳定程度。总体上,危岩体均处于稳定状态,但是,为了确保工程安全,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4.
唐印  韦猛  陈志华 《路基工程》2016,(1):151-154
西成高铁广元段赵家岩隧道出口,存在危岩,威胁安全。为此,针对高陡边坡危岩体所处的特殊复杂环境,采用爆破清除危岩。爆破前,采取混凝土填塞、锚杆支撑、防滚石挡墙等措施。同时采用不耦合装药、孔内延期和孔外延期结合等多种控制爆破技术措施,实施深孔控制爆破和浅孔控制爆破相结合,成功对危石进行了爆破清除。  相似文献   

5.
徐阳光 《路基工程》2016,(3):227-231
针对浙江某高速公路高填方挡墙鼓裂问题的治理,对挡墙鼓裂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现场实际进行多方案比选,采用外建挡墙补强方案,并将鼓裂挡墙上下分块为滑动体和稳定体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实践证明,按该方案进行挡墙的病害治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刘树林  雷杰  祝建 《路基工程》2023,(1):234-240
基于某隧道进口处3处危岩单体,详细进行野外调查、勘查、测绘,查明危岩的自然环境、水文和工程地质条件、危岩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分析形成危岩的内外因素,认为危岩形成的内因是活动断裂、地层岩性和地貌条件,外因是风化作用和大气降水。并采用定性分析及结合计算模型定量评价危岩的稳定性,危岩体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和地震工况下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根据危岩体的发育特征、破坏模式及隧道洞口的建设条件,采用清危、镶补凹腔、回填洞穴、锚固、封闭注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水平软硬互层边坡在我国西南有广泛分布,在差异风化作用下很容易形成大量岩腔,导致凸出的岩层形成危岩体并产生大量的拉裂型崩塌灾害.人工切坡从形成到因差异风化产生岩腔,从岩腔上悬臂危岩崩塌到边坡达到最终稳定状态,反映了边坡演化的典型过程.以万州地区人工高切坡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万州地质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软硬互层边坡差异风化岩腔的形成过程和的形成模式,分析了高切坡悬臂危岩崩塌失稳条件和崩塌规模控制性因素,推导了悬臂拉裂型崩塌灾害的岩体失稳判据,模拟分析了岩腔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应力场分布及特征,为此类边坡的工程防护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叶强  孙军 《公路》2012,(1):54-57
危岩是三峡库区重要地质灾害类型,是地层组合、地貌特征、水动力因素及地震等因素耦合的结果.以危岩为依托,基于特征分析,研究其发育机理;考虑不同工况、不同危岩失稳模式,进行稳定性分析;揭示了暴雨对危岩体的稳定性影响较大,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焦柳线危岩落石整治工程勘测设计回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钧 《路基工程》1999,(6):59-63
通过焦柳岩泊渡至禾家村站区段危岩落石整治工程的勘测设计,分析危岩落石成因类型,提出“查、清,警,守,固,拦,撑,埋,遮,锚”“十字对策”。得出要重视地质选线,应在铁路施工初期整治危岩落石,要加强既有线危岩落石调查测绘,认真比选整治方案优化设计以及要重视环保等体会。  相似文献   

10.
魏征  李旭龙 《路基工程》2020,(1):131-135
依托广东省某高速公路岩质路堑边坡危岩体处理工程,系统阐述了钢绞线支护结构用于岩质边坡危岩处理特殊工程中的设计计算与监测,探析了钢绞线用于支护路堑边坡危岩体处理工程中施工的可行性。根据现场危岩体处理后的监测结果得知,所选择的典型性危岩体的开挖过程中所反映的力学特性与数值分析计算结果相吻合,从而验证了所用数值分析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以某高速公路缓倾顺层滑坡处治工程为依托,对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变形特征,变形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滑坡变形机理和滑坡推力计算,结合工程特点、施工环境等因素提出了双排抗滑桩支挡+锚索框架治理方案和清方减载+抗滑桩支挡治理方案,从技术、造价、施工、安全性等方面综合分析比选,选择清方减载+抗滑桩支挡方案作为滑坡治理方案。并从潜在滑面的选取、参数的取值、裂隙水压力和计算宽度等方面总结了顺层边坡预加固和顺层滑坡治理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危岩的治理方法有主动加固、被动防护、定向爆破等,这些方法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治理费用高、施工强度大、破坏当地原始生态环境等缺点。为避开这些缺点,针对粱沟村后山危岩体所处的实际地质环境条件及危岩体自身特征,考虑岩体抗拉强度小的特点,运用力矩平衡原理,采用类似于伐木的方式,巧妙地清除粱沟村危岩体。通过简易的工程措施,减少了工程费用,达到了减灾防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立体综合防护技术在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切顺层岩质边坡治理问题在西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较为突出和普遍.通过滑坡推力计算、处治方案的比选论证及结构计算分析,提出采用刚架式抗滑桩结合单桩以及框架锚杆,分级实施、立体防护、综合治理技术.文中简要介绍了滑坡治理的施工要点和监控结果.实践证明该治理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山区高速公路的边坡(滑坡)治理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崩塌落石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汶马高速公路沿线两侧山体发育大量的危岩体,崩落后对路线施工和运营安全造成影响。对此,通过古尔沟隧道出口崩塌实例,对危岩的特征、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稳定性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治理效果明显,已投入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15.
风力大、山高陡峭的高陡边坡上,用人工识别危岩的实施难度很大,文章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解译提取了崩塌危岩体的主要地质信息,包括确定危岩坐标、进行结构面识别、产状解译和剖面生成等,解决了高陡边坡危岩识别勘测难和精度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公路》2017,(6)
山区公路边坡危岩体崩塌、落石灾害频发,对公路交通的安全运营具有重大影响。危岩崩塌具有多发性、突发性、强破坏等特点,且危岩分布点多、线长、面广,在有限的公路养护费用下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对公路危岩进行监测是十分困难的。文中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提出了一种新的危岩监测预警方法,提出了工作原理与流程,构建了监测、预警系统的基本架构,研发了声、光报警装置及时将崩塌灾害信息告知来往车辆,避免二次事故发生。该监测方法成本低,易于安装布设,可丰富危岩监测方法,为危岩监测预警和治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危岩落石防治技术体系及其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危岩落石灾害是我国3大地质灾害之一,其防治技术包括主动和被动防治技术两大类。主动防治技术适用于勘察确定的、大型的危岩体治理,主动防治技术类型中建议优先采用支撑技术,谨慎采用清除措施。被动防治技术适用于危岩带,或线状工程受危岩落石灾害威胁下的防护。其优点是可以全面有效保护落石灾害威胁对象,但限于被动防护系统的拦截能力,通常用来拦截小型落石。被动防护系统的有效设置有赖于落石运动行为预测的可靠程度,如运动路径、弹跳高度、运动速度、动能等参数的获取。拦石网、半刚性拦石墙避免了传统刚性拦石墙的一些缺点,是较好的被动拦截措施。对于具体的危岩防治工程,主被动防治技术结合使用是较好的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8.
崔明  裴宏宇 《路基工程》2023,(2):195-200
依托新田长江大桥上有危岩的岩质边坡重力锚碇基坑开挖工程,危岩处理后爆破振动速度需控制在1 cm/s。通过爆破振动场模拟分析,径向、切向、竖向振速数值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平均误差18.73%,优化后单响炸药量低于18 kg,危岩无破坏。综合非煤露天矿边坡和建筑边坡设计规范要求,考虑到临时边坡、爆破振动和边坡重要性等因素,锚碇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阈值设定为1.25;自重、爆破振动、降雨、地震各荷载组合工况下,三维边坡安全系数、最不利剖面二维边坡安全系数均大于规范值。  相似文献   

19.
依托珠海市第二中学后山边坡危岩处理实际工程,介绍了钢丝绳锚拉加固用于危岩处理特殊工程中的设计计算与监测,探析了钢丝绳锚拉配合静态爆破安全稳定清除危岩的可行性。监测结果表明,目标危岩体在静态爆破清除过程中所反映的力学特性与计算结果近似吻合,表明所涉及的计算方法正确有效。  相似文献   

20.
针对广东某高速公路K139+772.2~+935段右侧路堑边坡膨胀岩的工程特性、膨胀岩滑坡主要影响因素、形成机理以及破坏模式通过现场调查、专项勘察及深层位移监测等技术手段,给出了滑坡界限、浅层滑动面和深层滑动面的深度;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出了滑坡影响因素的大小排序;运用Geo-Studio软件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和加固方案比选。研究提供的计算参数、滑坡推力、安全系数及加固方案符合实际情况,为该滑坡治理方案设计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经过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