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成人桥本氏病60例为对照,分析了60例儿童桥本氏病。显示:①阳性的自身免疫甲状腺病家族史较成人组多见(P=0.0126);②甲状腺峡部大为主者多于成人组(X2=49,P<0.05);甲状腺质地硬或韧如橡皮者显著少于成人组(X2=12.48,P<0.001),伴结节者显著少于成人组(X2=8.2,P<0.01);③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微粒体抗体(TMAb)阴性者显著多于成人组(X2=5.1和X3=5.81,P均<0.05);④淋巴细胞型显著多于成人组(X2=7.01,P<0.01),而嗜酸细胞型明显少于成人组(X3=3.89,P<0.05);⑤甲状腺肿大程度、生化和碘代谢,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2.
对19例不明原因不孕和14例已育健康妇女共33个月经周期中血清锌、铜、铁、锰、镍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排卵日血清锌、铜明显低于印泡中期和黄体中期,印泡中期铁、镍含量最高,在周期中呈递减趋势(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不孕组除印泡中期镍减低外,各期血清钢及黄体中期锌、镍、铁均显著增高(P<0.001,P<0.05,P<0.01),而各期血清锌/铜、铁/铜比率明显降低(P<0.05)。研究提示:正常妇女月经周期中微量元素水平具有规律的周期变化,且相互存在恒定的比值,微量元素的代谢紊乱可能是不明原因不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对19例不明原因不孕和14例已育健康妇女共33个月经周期中血清锌、铜、铁、锰、镍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排卵日血清锌、铜明显低于印泡中期和黄体中期,印泡中期铁、镍含量最高,在周期中呈递减趋势(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不孕组除印泡中期镍减低外,各期血清钢及黄体中期锌、镍、铁均显著增高(P<0.001,P<0.05,P<0.01),而各期血清锌/铜、铁/铜比率明显降低(P<0.05)。研究提示:正常妇女月经周期中微量元素水平具有规律的周期变化,且相互存在恒定的比值,微量元素的代谢紊乱可能是不明原因不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利用琼脂糖凝胶高压电泳及免疫固定技术检测了66例扩张性心肌病(DCM)患者的备解素因子B(Bf)的遗传多态性,并与326例健康献血员作了比较。结果发现:DCM组的BfFF表型和Bf*F频率明显升高(x2分别为17.4和16.0,P<0.001),而BfSS与Bf*S的频率则明显降低(x2分别为3.902和11.491,P<0.05);关联分析显示Bf的遗传多态性与DCM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联。这一结果提示BfFF和Bf*F可作为DCM的易感性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5.
对不孕和已育妇女月经周期中血清锌、铜、铁、锰、镍含量与生殖激素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卵泡中期不孕组血清镍与泌乳素(PRL)水平呈正相关(r=0.5668,P<0.0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排卵日两组血清铁与PRL均呈正相关,不孕组最大卵泡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黄体中期对照组血清锌与孕酮(P)、铜与PRL呈正相关(P<0.05),且P及PRL浓度显著高于不孕组(P<0.001,P<0.05)。提示月经周期中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与生殖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有关,微量元素的代谢改变对不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不明原因不孕19例以及已育健康妇女14名为对照组,测定黄体中期子宫内膜中锌、铜、铁、锰含量,以探讨子宫内膜微量元素含量与黄体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孕组子宫内膜锌含量显著降低(P〈0.001),铜、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锌/铜、铁/铜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P<0.05);黄体中期不孕组血清孕酮和泌乳素浓度亦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3.72士9.35)nmol/L,vs.(50.91士12.of)nmol/L,P<0.001,和(21.37土7.43)μg/L,vs.(30.46士9.22)μg/L,P<0.05],且对照组内膜锌与血清孕酮水平呈正相关(r=0.57996,P<0.05)。提示:黄体中期内膜锌含量、锌/铜及铁/铜比值与子宫内膜的分泌期改变密切相关,测定内膜锌/铜、铁/铜比率可用于评价黄体功能及不明原因不孕妇女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监测100例母A血和脐A血血气分析和新生儿出生1minApgar评分相关变化。结果:①随着新生儿评分的降低,母A血和脐A血的pH值、氧分压、碳酸氢根、二氧化碳总量、实际碱剩余等均显著下降,而二氧化碳分压则明显增加,和混合性酸碱失衡与低氧血症显著增加(P<0.01);②脐A血pH≤7.20者,评分在≤3分者为80%。4~7分者为20%,>7分者无1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相似文献   

8.
对57例肺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脂质结合唾液酸(Lipid-boundstalicAcid.LSA)、肿瘤坏死因子(TumourNecrosisFactor,TNF)水平进行了检测,并与20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肺癌患者放疗前血清LSA、TN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均<0.001),阳性率分别为77.19%、84.47%;放疗后LSA及TNF水平均较放疗前明显下降,且与疗效有关;TNF水平还与临床分期有关。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4.74%。  相似文献   

9.
用改良的荧光探针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膜流动性,此方法不需分离细胞膜,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批内变异系数CV为0.9%。采用该方法对41例心力衰竭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淋巴细胞膜流动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心力衰竭患者外周淋巴细胞膜流动性P值为0.345±0.021,正常人为0.259±0.019,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且发现外周淋巴细胞膜流动性改变与红细胞的改变一致,相关分析表明二者呈正相关(r=0.937,P<0.05)。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与肾小球肾炎的关系,根据肾小球内细胞增生及炎细胞浸润的程度将40例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患者分为A组(肾小球炎症不明显或很轻微);B组(肾小球内有肯定的细胞增生);C组(以硬化为主的肾小球晚期病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小球肾炎肾组织中ICAM-1的表达。结果:①肾小球内ICAM-1的表达B组显著高于A组(P<0.005)及C组(P<0.001)。②肾小管ICAM-1的表达与间质炎细胞浸润有关。提示ICAM-1在机体的免疫和炎症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外科监护室(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ICU)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水平术前和术后的变化,探讨MAU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比较两者预测SICU术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留取100例收入SICU患者的术前及术后6 h的尿液标本,测定尿白蛋白含量和尿肌酐。分别以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e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或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microalbuminuia/urinary creatinine ratio,MACR)来评价MAU水平。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术后入SICU 24 h后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SICU术后患者MAU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UAER、MACR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218,P<0.05;r=0.461,P<0.01)。100例研究对象中,死亡5例,存活95例。死亡组无论是UAER、MACR,还是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均<0.05)。UAER、MACR及APACHEⅡ评分在对SICU术后患者死亡预测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所占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分别为0.773、0.918和0.941。当以MACR>14.8mg/mmol为分界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7%。结论SICU术后患者MAU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可以用来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并预测预后。术后患者MACR阈值取14.8 mg/mmoL可同时获得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中药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用OKT单克隆抗体检测了112例单纯疱疹性角膜炎,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60例,西药对照组52例。发现中药治疗组治愈率86.6%,总有效率98.33%;西药对照组治愈率71.15%,总有效率90.3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外周血T细胞亚群:治疗前,两组患者辅助性T细胞(TH)的比例明显低于抑制性T细胞(TS)(P<0.01);中药治疗组辅助性T细胞(TH)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而西药对照组治疗后辅助性T细胞(TH)较治疗前虽有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1)。说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服中药后,机体内辅助性T细胞比值增加,细胞免疫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13.
采用混合单克隆抗体金标免疫斑点法对46例肺癌患者放疗前后及30例肺良性病和20例正常对照血清的肺癌相关抗原(LCA)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肺癌患者放疗前LCA的阳性率为97.8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0%)及肺良性病(13.33%)(P<0.005);放疗后LCA的阳性率为82.61%,较放疗前明显下降(P<0.05),LCA的阳性率在不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近期疗效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对20例经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肿瘤患者用活化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治疗,检测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其中8例治疗后PBL对同种异体相同组织学类型靶细胞的细胞毒性从43.2升高到1249.0溶解单位(P<0.05),而NK活性无明显变化;T4、T8淋巴细胞亚群荧光强度明显升高,从1.9到3.9(P<0.05)及4.4到7.2(P<0.05)。所有患者PPD及PHA反应性明显增强,从10.9mm到13.6mm(P<0.01)及7.9mm到12.7mm(P<0.01),15例有一过性寒战、发热,其中10例伴轻度恶心、呕吐。结果提示:TIL和rhIL-2治疗后可明显提高进展期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而无明显毒副作用,可能成为进展期肿瘤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人体低氧条件下循环功能的代偿水平,进行了有关测试。结果显示:高海拔区在总体适应水平上每搏量减少(P<0.01),心输出量及平均动脉压增加(P<0.01),且随高度增加,后两项均需增加(P<0.05)。对于不同群体来说,适应良好者每搏量及总外周阻力不变,心输出量增加(P<0.01);适应不良者每搏量减少(P<0.05),总外周阻力增加,心输出量亦增加但显著性稍差(P<0.05)。推测人体在不同低氧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心血管适应能力,且该适应能力具有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对94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C-erbB-2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EGFR和C-erbR-2在正常胃粘膜中均无表达,而在胃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0.4%和46.8%,癌旁组织及新生血管中EGFR有阳性表达,C-erbB-2表达只限于癌灶,癌旁组织均为阴性;②EGFR和C-erbB-2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浆膜层受浸与否关系密切(P<0.05);③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与EGFR的表达有相关性(P<0.01),而与C-erbB-2的表达不相关(P>0.05);④EGFR表达与生存期密切相关(P<0.01),EGFR阳性者预后差,阴性者预后好,而C-erbB-2表达与生存期不相关(P>0.05);⑤EGFR和C-erbB-2在胃癌中的表达无明显关系(P>0.05)。结果表明:①EGFR表达与胃癌的恶性程度有明显的关系;②C-erbB-2表达是胃癌发生的晚期事件,是恶性细胞的标志;③EGFR可作为预测胃癌的预后和指导治疗的指标之一。④EGFR和C-erbB-2在胃癌中的表达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7.
收集西安市若干医院内分泌门诊和病房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以同院、同时就诊的非糖尿病的外科患者100例作为对照,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DDM患者的家族遗传史、肥胖及脂肪主要蓄积在上半身(腰臀比值较大)、重大精神刺激、喜食甜食和富脂类食物等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喜食水果、中及重型体力劳动强度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将为今后进行NID-DM社区干预及该病的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64不同中医证型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进行内镜、食管动力学检查,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食管动力学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GERD患者脾胃虚寒型比肝胃不和型和肝郁化热型的食管粘膜炎症分级增高(P<0.05);食管动力学检查显示:脾胃虚寒型投肝胃不和型和肝部化热型的LESP、GEBP、APP降低(P<0.01或P<0.05),技肝胃不和型的LESRT延长(P<0.01),PCS减任(P<0.05)。提示:GERD康证型较实证型的食管粘膜炎症损害程度重且食管运动功能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及其受体(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receptor,bFGFR)与血管瘤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9例血管瘤和30例血管畸形组织切片进行bFGF、bFGFR表达的测定。发现:①bFGF和bFGFR在血管瘤中高表达,血管畸形中低表达或不表达(P<0.01)。②在血管瘤中bFGF、bFGFR的表达均有随内皮细胞增生程度的加强而增高的趋势(P<0.01)。bFGF与bFGFR呈正相关性(P<0.01)。提示bFGF、bFGFR与血管瘤的增生及退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匹罗卡品家兔点眼对葡萄膜巩膜途径房水流出色的影响,用1%匹罗卡品(Pilocarpine,PC)对家免单侧点眼。并用0.1mmol/L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Fluoreceinisothlocyanate-bovineserumalbumin,FITC-BSA)持续前房灌注30min。测定前、后葡萄膜等6种组织的FITC-BSA含量,计算每眼的葡萄膜巩膜层水流出量(Uveosderdoutflow,Fu)。分别比较点眼前后眼压和点眼后双眼的Fu。结果示:PC点眼后1h处理眼眼压为(0.70±0.08)kPa,下降率为25%(P<0.01),对照眼眼压无显著变化(P>0.05);点眼后2h处理眼Fu值为(0.123±0.026)μl/min,对照眼Fu值为0.177±0.032)μl/min,双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1%PC单侧点眼可降低正常家兔眼压,PC可阻断家兔葡萄膜巩膜途径房水外流,兔眼的眼压下降主要为前路排出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