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汽车座椅是车辆驾驶舱以及乘员舱内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其主要的基础功能是支撑、定位以及保护驾驶员和乘客.优秀的座椅设计能为驾驶员和乘坐人员提供舒适、安全、不易劳累的行车感觉.本文介绍了评价汽车座椅静态舒适性的主观、客观方法,以及在新车型座椅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电动助力转向中间位置转向感觉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转向感觉进行了系统分析,其中转向盘中间位置的转向主观感受是汽车转向感觉研究的主要内容,直接影响驾驶员对稳定性、安全性和行驶的判断,研究通过整车中间位置转向感觉主观评价试验,介绍了试验及数据处理方法,并对客观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分别研究了中间位置转向灵敏程度,转向手力特性,以及中间位置行驶时的汽车响应特性等三方面的客观评价指标.应用这些指标参数,可以系统全面的评定EPS中间位置转向感觉,指导EPS与整车的匹配开发,以获得更适宜的中间位置转向感觉.  相似文献   

3.
5、驾驶员的品性和能力的评价 由经验丰富的驾驶员进行的主观评价成为评价车辆响应性的首要因素。因为基于主观感受的评价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他们不能成为定义客观“真实性”的基础。其结果是.一辆车的驾驶主观经验被应用于其他车辆时只是基于比较而且是相对的。从事车辆试验的驾驶员应用旨在反映“通常”交通状况的试验方法来评价车辆的响应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汽车换挡品质评价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MATLAB软件设计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汽车换挡品质评价系统.对换挡过程中由仪器测得的客观评价指标和由驾驶员给出的相应主观评价构成的样本向量进行学习和训练,建立了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感觉之间的联系.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误差精度为0.060012,即系统评价结果与主观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能够客观有效地评价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目前车道偏离预警系统性能只能通过驾驶员主观感受去评价、难以通过客观数据去验证其性能一致性等难题,利用VBOX设备的定位及车道线勘测功能,获取车辆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触发时车辆与车道线的距离值,通过数据分析软件Origin对获取的多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经过试验与分析验证,成功验证该车的车道偏离预警功能一致性较好.结果 ...  相似文献   

6.
文章选取了7辆车进行噪声舒适性主客观评价试验,客观评价指标为驾驶员耳边噪声值,主观评价指标为滚动噪声、边棱敏感性等5个,评车师根据试验情况对试验车各指标进行打分并给出总分值。比较了不同试验车速车辆前后排的噪声值,并对主、客观数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7.
该文探讨了通过建立驾驶员对汽车行驶质量的主观评价来间接地反映路面平整度状况的方法.在对江苏省道路基本情况调查和分析基础之上,利用驾驶员主观评价、模糊聚类和层次划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平顺性试验路段的选择, 并进行了平顺性试验.试验结果与驾驶员评价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为建立中国汽车道路路面谱数据库而进行的典型道路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车辆制动踏板的整车道路试验、分析及踏板感觉的主观评价,提出了对车辆制动踏板感觉综合评价的方法——制动感觉指数。通过该指数全面地分析车辆在制动过程中驾驶员脚下的感受,包括踏板力、踏板行程和制动减速度等,以量化参数的方法来描述制动感觉所涉及的各项指标,给工程设计和用户实际感受之间提供了转换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汽车转向感觉主观评价试验方法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的转向评价标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兴的动力转向,如何系统的评价转向感觉,如何获得理想的转向感觉,已经成为国内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别对转向的移线性能、中间位置转向性能和转向的舒适性等主观感觉评价进行介绍,分析转向感觉主观评价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并探讨应用实车试验、驾驶员模型和驾驶模拟器进行转向感觉试验的主要方法,对今后转向感觉主观评价的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汽车换挡平顺性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个基于证据理论和模糊神经网络的汽车换挡平顺性评价方法.运用证据理论对不同驾驶员给出的主观评价进行数据融合;通过模糊神经网络对由仪器测得的客观评价指标和经证据合成后的相应主观评价构成的样本向量进行学习和训练,建立了汽车换挡平顺性评价系统.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克服了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各自的缺点,能客观、准确、有效地评价汽车换挡平顺性.  相似文献   

11.
面向人机共驾车辆的驾驶人风险感知是接管时正确应激反应和操作的前提,是交通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分析了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风险感知概念及其特性;从驾驶人特性、自动驾驶系统、驾驶情景这3个方面分析了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从驾驶行为表现、接管绩效和主观评价这3个方面对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风险感知衡量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2.
王登峰  李俊明  陆小军 《汽车工程》2000,22(2):93-96,142
本文建立了因路面不平度随机激励所产生的车内噪声的数学模型,借助了测得的车身悬置连接点的导纳函数,各连接点到车内耳旁位置的噪声传递函数以及悬置和轮胎参数,计算了由路面不平度所引起的车内耳旁噪声的大小,并将其与道路模拟机上的测量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两者获得了较好的一致,还进一步分析了改变悬置和轮胎参数对车内噪声的影响,为车内噪声的分析、悬置参数的择优选取和汽车的声学设计提供了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13.
车内噪声质量的主观评价及其改善措施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汽车产品的声质量评价问题已经成为汽车制造商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综述了国际上对车内噪声质量的主观评价及其改善措施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AVL公司开发声质量评价软件和HONDA公司确定以心理声学客观参数表述的汽车运动感和豪华感公式等工作,也介绍了其他一些公司致力于实现声质量标准客观参量化的研究。论及了某些汽车厂商在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采取的声质量改善措施,特别阐述了能够实现选择性降噪的噪声主动控制系统在此方面的显著作用和巨大潜力。对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电动汽车滑行制动能量回收过程的驾驶性是车辆纵向动力学瞬态品质的定性描述,为定量评价能量回收制动的驾驶性,对滑行制动过程中的减速特性进行分析,提取了最大减速度、减速滑行距离、最大减速度变化率、减速度变化率稳态占比4个客观指标,并通过相关性分析验证主观评价与客观参数的一致性。基于客观评价指标,利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主观评价预测模型。通过7台新能源车型共计18种能量回收模式下的综合评价,验证了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基于主客观综合分析建立的评价体系能把主观感受和客观数据有机结合,实现驾驶性的量化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整车路噪性能,本文中基于虚拟试车场技术和代理模型优化方法对轮胎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集成试验场扫描所得路谱、CDTire轮胎模型和整车声固耦合模型,建立了整车路噪仿真环境。采用最优拉丁超立方采样、Kriging模型和多岛遗传算法构造了优化模型。以轮胎关键物理参数为设计变量,驾驶员外耳声压级均方根为优化目标,测点三向合成加速度均方根为约束,对轮胎进行优化。优化后在测点振动满足要求前提下,整车全频段噪声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6.
张勇  孟天  王坤祥  韩晨扬  杨鄂川 《汽车工程》2020,42(5):651-657,664
为研究特种车车内声品质,对3辆不同类型特种车进行实车道路实验,建立了主观评价烦躁度和声品质客观参数之间的Kriging模型,通过滤波分析得到不同频段声品质参数对主观评价结果的影响。建立了混合FE-SEA模型,以计算车内中频噪声,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精度。计算了车身主要板件对车内中频噪声的声学贡献度,找到对车内声压贡献较大的板件,并对其进行优化,有效降低了车内中频噪声。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novel control concept, so called ground-hook for active and mainly semi-active suspension of vehicles with the ultimate objective to minimize the tyre-road forces and thus the road damage. The basic ground-hook concept is extended to the several variants which enable to decrease criteria of road damage as well as to increase driver's comfort for a broad range of road unevennesses. Parameters of control law are determined by the parameter optimization for generally nonlinear model. The influence and interaction of the damping rate limits and time constants of variable shock absorbers are also taken into account. The influence of implementation of more complicated truck models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