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马强 《综合运输》2004,(4):33-35
作为一个完整、宽泛的系统工程概念,智能交通不仅涵盖城市交通的智能化问题,而且还包括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智能化问题。应当从“大交通”的宏观层面来理解和分析智能交通,用智能交通的基本理念研究基于“大交通”范畴的综合交通体系的智能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综合交通发展座谈会上,优化交通资源配置成为一个主要议题。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各个行业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于综合交通系统而言,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就是要实现交通一体化,使各种交通方式有效衔接、取长补短,以最少的资源占用实现交通高效率、高质量的可达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可能发展形成世界第六大都市带,成为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前沿阵地之一。尽快整合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交通、法规等既有资源,加速长三角的一体化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国内外大都市带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交通的一体化。目前,长三角区域内交通网络的整合已经开始。然而,既有的外延型交通方式难以满足区域内核心城市间“公交化”运行的要求。只有建设城际高速轨道交通,才能在重塑区域交通网络的同时,实现区域内重点城市之间方便、快捷的连通。1.基于上海高速磁浮技术建设长三角城际线最…  相似文献   

4.
公路与铁路用地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路是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之一,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所离不开的基本交通方式。公路网络是现代交通运输的基础网络,公路线路需要遍布全国并需要深入到每个居民点为大众提供普遍的交通服务。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公路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等高速交通方式发展迅速,构建起了快速、高效、舒适、安全的高速交通网络,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等高速交通方式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宏观布局的动态演化,梳理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输》2009,(8):90-90
一种交通方式的改变,势必会引起另一种交通方式的联动,但这并不会对其他方式产生毁灭性的冲击。原因就在于旅客对各种交通方式的需求是不同的,通过竞争可以促进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上海高速磁浮列车及磁浮技术发展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海高速磁浮列车运营示范线开通以来,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广大科技工作者对于高速磁浮交通技术的技术经济特征和磁浮技术在综合交通技术发展中的意义也非常关心。为此,作者根据上海高速磁浮列车运营示范线的建设和运营实践,结合“十五”863计划高速磁浮交通技术重大专项的研究情况,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一些介绍,尤其为关心我国交通技术发展的科技及规划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综合交通一体化枢纽布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土地和交通的供需矛盾和各种交通方式之间恶性竞争已经成为阻碍许多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98年英国交通部提出从综合交通一体化的角度解决该问题,首次发布一体化交通白皮书,并成立一体化交通协会专门从事英国城市一体化交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2年,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进一步明确了上海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关于削减城市交通总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使得许多城市的交通显得十分拥挤,难以实现科学的交通管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削减城市交通总量(交通总量是指交通参与者与其旅行时间或旅行距离乘积之和)是一条必由之路,其目的在于解决道路与交通参与者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除了要加快道路的建设速度外,还应在减少交通参与者数量、减少交通参与者占有道路的面积以及减少交通参与者占有道路的时间上面去努力。具体来说,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快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据测算,就…  相似文献   

10.
刘迎建 《综合运输》2004,(12):71-72
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运输领域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蒸汽机、汽车、远洋船……新技术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ITS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中的应用,同样也影响着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慢行交通可以说是最节能最环保的交通方式,对于缓解当今的能源危机意义重大。我国目前慢行交通发展中还存在着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低,速度慢等问题,如何转变交通规划和管理者的观念,从城市布局和道路设计开始,将慢行交通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并根据其特殊的安全需求进行专门设计,使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与其他交通方式有机结合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送走了2006年,迎来了2007年。年复一年,辞旧迎新。每当这交替之日临近时,总有这样的感慨: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我们亲历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变革,从交通规划的篇章开始,到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从交通领域的改革入手,到交通政策的不断深入,我们既有自豪和荣誉,也有经验和教训,同时也有分享变通发展成果的喜悦。正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付出,使得当今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成就最显著、变化最深刻的时期。在新年到来之际,我们通过《综合运输》杂志向广大读者致以新年的问候,并通过你们向全国广大交通运输工作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国交通事业发展的人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相似文献   

13.
刘斌 《综合运输》2006,(4):15-17
交通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一个专项规划,有年度、五年和中长期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等方式。它涉及的面较广,包含各种运输方式,并承担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国土开发、满足社会交通需求等多方面内容。目前,交通发展规划方法论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交通发展规划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逻辑框架法是指导交通发展规划的有效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机动化趋势下的大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城市交通机动化趋势,指出城市经济发展和空间扩张是引起这一趋势的深层次原因,小汽车交通是现阶段推动大城市机动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和适宜出行距离,对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要解决大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需要建立结构优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通过公交优先政策,达到公交领先目的。  相似文献   

15.
交通衔接系统和道路运行系统、公共交通系统一样,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的基础性设施,是城市内部各交通方式问及城市与周围地区之间联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交通衔接系统,有利于提高城市客货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更好地为乘客出行提供便捷、快速和安全的运输条件,  相似文献   

16.
轨道交通要充分发挥自身服务水平,必然离不开其他交通方式的配合,做好交通接驳非常必要。当前全国各个城市在轨道交通的建设过程中,均十分重视交通衔接这一问题。本文列举了北京轨道交通衔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不同阶段交通接驳的工作重点、特色优势和建设成果;结合全国各个城市在轨道交通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时期特征,归纳了轨道交通接驳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探讨轨道交通接驳在需求预测、后评价和保障机制方面的发展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未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地居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量也因此受到影响。随着疫情的发展与逐步控制,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量也逐渐恢复。本文提出了一种无疫情前提下典型日客运量的估算方法,并将模型计算得到的估算客运量与疫情发生后的实际客运量进行比较,分析疫情对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的影响特征。最后将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分为穿环线路和市郊线路,对不同类型线路的受影响情况进行对比与原因剖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投资规模逐年加大,交通事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在交通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质量已经成为交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健全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执法监督体系尤为紧迫和必要。  相似文献   

19.
随着T3航站楼的运营,首都机场地面交通衔接问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研究了进出机场的交通乘客,然后简要的介绍了进出机场的交通方式,接着对最适合首都机场地面交通衔接的交通方式——轨道交通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对首都机场地面交通方式提出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华 《综合运输》2004,(10):53-55
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出行频率和距离人幅增加,也导致了对交通工具需求结构的显著变化,大中城市交通拥挤状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事实上,中国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大城市所面临的交通问题,是世界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进程中曾经遇到的,他们有许多理论、方法和经验可以供我们参考,其中就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的策略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