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提出一种将机磁阻抗技术用于金属板结构健康监测的方法,并使用BP神经网络数据处理技术实现金属板损伤程度的定量识别.首先,建立铝板与磁致伸缩材料构成的机磁阻抗模型,并推导出模型的耦合电阻抗表达式.然后,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耦合系统的三维模型,并通过有限元谐响应分析方法得到铝板在缺陷尺寸从5mm变化到13mm的机磁阻抗谱.同时,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缺陷尺寸为7 mm和12 mm的机磁阻抗谱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神经网络能够准确识别出铝板缺陷的损伤级别.在铝板机磁阻抗检测中使用神经网络进行数据处理,不仅可以实现缺陷尺寸的精确定量,而且还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行波故障测距装置因行波在线路中传播的色散现象而难以准确计算波速,影响测距精确性,而行波色散主要原因来自于线路阻抗的依频特性。牵引网中钢轨与其他导线不同,具有特殊性,本文通过软磁材料磁性能检测中的冲击法对钢轨的磁特性进行检测,得到了P60钢轨基本磁化曲线、磁滞回线和矫顽力等磁特性数据,以此数据使用有限元仿真软件计算出钢轨精确的阻抗频变参数,在此基础上通过平行多导体传输线理论计算出充分考虑钢轨特殊铁磁特性的牵引网阻抗、导纳频变参数矩阵,为牵引网行波故障测距的研究提供线路阻抗的计算方案和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3.
改进制备工艺对双相纳米晶粘结磁体剩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性研究了影响双相纳米晶Nd4.5Fe76.5-xGaCo1.0B18粘结磁性乘磁的快淬工艺条件,并给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为深入开展这一国内外所关注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近年来微波腔与磁子相互作用的实验进展以及非线性库理论,提出将腔-磁系统与压缩库耦合,分析其中的磁子阻塞效应,以实现磁性量子级的操控。在一个受驱动的微波腔中放置一个钇铁石榴石小球,球体中的Kittel模与微波腔模耦合,同时腔场与压缩真空库耦合。通过数值求解系统的量子主方程,详细分析了关联函数受耦合强度、失谐量、耗散率等因素的影响。从理论上证明了与压缩库耦合的腔-磁系统可以产生单磁子阻塞和双磁子阻塞,并且可以通过调节驱动强度或者失谐量灵活地在单磁子阻塞、双磁子阻塞、双磁子隧穿之间进行切换。所提出的磁子阻塞方案主要由压缩库的非线性诱导得到,为腔-磁系统实现单磁子和双磁子阻塞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减小三自由度轴-径向混合磁轴承(ARHMB)的涡流损耗并增加轴向磁力,提出轴向采用软磁复合材料(SMCs)制备的推力轴承,在推力盘与转子的气隙处引入Halbach阵列以增强轴向气隙磁密,径向采用叠片结构. 首先,基于动态磁通分布及等效磁路法,建立综合考虑涡流、漏磁及交叉耦合效应的等效磁阻模型;其次,对比分析了材料类型及交叉耦合效应对等效磁阻频率响应、动态刚度的影响;最后,采用计及涡流、漏磁及交叉耦合效应不完全微分PID控制对ARHMB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SMCs制备的ARHMB相比碳钢材料可以提供更大、更稳定的磁力以及更大的工作带宽,在高频条件下具有更好的动态特性;考虑交叉耦合效应时,SMCs制备的ARHMB动态特性在高频时变化率较大,不可忽略;对于低带宽工作的碳钢轴承,交叉耦合效应不明显;电磁轴承系统响应速度很快、超调量小、稳态误差近似为0,具有良好的控制特性.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路网中,节点阻抗极大影响着路径选择及交通分配的结果.为弥补对节点转向阻抗研究的不足,优化路网流量分配,本文分析了已有节点结构模型,并在超点结构基础上,考虑节点转向的拥堵效应,完善对转向流量、阻抗等信息的记录,提出了转向堵塞后的路径选择方法,建立了基于多向堵塞的超点模型,并设计了求解算法.通过容量限制-增量加载的交通分配方法,演示了算例网络在考虑和不考虑节点转向阻抗下的流量分配过程,分析了网络中路径阻抗变化及路段、转向流量分布.结果表明:基于多向堵塞的超点模型可以有效地表达节点的转向阻抗变化,以及多向堵塞对于流量分配的影响,更符合实际中的交通分配.  相似文献   

7.
考虑桩周土体的三维波动效应,分析成层黏性材料阻尼土中桩顶受任意轴向激振力作用时变阻抗桩的纵向振动特性,求得桩顶频域响应解析解、复刚度和速度导纳,分析了底部土层模量变化和桩身阻抗变化对桩纵向振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考虑桩周土体的三维波动效应,分析成层黏性材料阻尼土中桩顶受任意轴向激振力作用时变阻抗桩的纵向振动特性,求得桩顶频域响应解析解、复刚度和速度导纳,分析了底部土层模量变化和桩身阻抗变化对桩纵向振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谐波损耗的计算及确定谐波等值电路参数的实验方法,分析了谐波对电机特性的影响,并给出了阻抗参数与谐波频率,集肤效应的关系曲线及其表达式。  相似文献   

10.
反向凝固复合不锈钢带界面结合和凝固组织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反向凝固工艺制备复合不锈钢带,并利用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了复合不锈钢带的焊合情况和凝固组织特征,结果表明:母带和凝固层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凝固层由奥氏体基体和残存的δ-Fe组成,凝固层的凝固组织不均匀,随着距交界面距离的增加,由胞状晶和逆热流方向外延生长的粗大树枝晶变为较细小的树枝晶,最终过渡到表层的细小树枝晶和等轴晶。  相似文献   

11.
阻抗参数的取样数值法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阻抗电压、电流的同步取样数据,通过计算机数值处理来准确确定阻抗角,进而求得被测阻抗参数(RLC)的新方法,它具有使用硬件少,计算简便,通用性强等特点,仿真结果表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高氮奥氏体钢低温脆断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8Cr-18Mn-0.7N奥氏体温脆断过程与断口,发现该钢断裂过程中存在沿晶断裂,退火孪晶界裂及穿 晶断裂三种断裂模式,且沿晶及退火弯晶界裂纹先于穿晶裂纹形成,在此基础上对其低温脆断机制提出了新见解。  相似文献   

13.
为增强桥梁拉索高强钢丝漏磁检测的实用性,开展了腐蚀、应力单一因素作用试验与预腐蚀-疲劳-腐蚀、预疲劳-腐蚀-疲劳三阶段交互作用试验,阐述了腐蚀-疲劳耦合作用对自漏磁信号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腐蚀区域的自漏磁信号极值随腐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变化特征越发明显,腐蚀缺陷引起的异常自漏磁信号最大变化可达50 000 nT;随着疲劳加载循环次数的增加,无锈蚀高强钢丝自漏磁信号整体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当疲劳加载循环次数大于10 000时,磁场强度的增加速率降低且趋于平缓;预腐蚀后施加的交变应力场会削弱腐蚀缺陷引起的自漏磁信号,再次腐蚀后的磁场信号变化与预腐蚀程度有关,预腐蚀9 h后施加疲劳荷载,之后再腐蚀3 h,与单一腐蚀12 h相比,自漏磁信号强度削弱了32%;施加预疲劳交变应力场可强化磁场,导致腐蚀后自漏磁信号极值增加,当预疲劳加载循环次数从1 000增加至100 000时,自漏磁信号强度增大了30%。由此可见,早期腐蚀引起的高强钢丝异常自漏磁信号可被疲劳作用掩盖,考虑单一腐蚀与应力变化难以反映高强钢丝自漏磁检测效果,需综合考虑腐蚀-疲劳的耦合效应,以获得桥梁拉索高强钢丝自漏磁信号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晶门管直流斩波器式城市无机电车微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才己该系统装于无轨电车上,能可靠地进行启动、调速、弱磁高速和制动等操作:载客运行6105km,效果良好。系统中设有刹车气压检测和失拉保护环节。经实验表明,该环节是灵敏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带磁切削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脉冲磁场处理高速钢刀具切削45钢的系统研究,确定了带磁切削能提高刀具耐用度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找到了适用于带磁切削的合理的磁化方式和切削参数,为带磁切削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提出的观点对磁处理在其它领域的推广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混凝土轨枕条件下轨道电路道碴阻抗幅值与幅角回归模型的研究方法,并通过对两个区段实测数据的分析,推导出道碴阻抗幅值与幅角回归模型,验证了回归模型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折角控制的谐波分析及实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就直接转矩控制中运用折角的方法得到的十八边形磁链轨迹的谐波含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原六边形磁链轨迹基础上实现折角十八边形磁链轨迹的方法,并可顺利地实现了二之间的切换,同时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磁弹性法测量残余应力是一种新型的无损检测方法,利用磁弹性方法测定了U71Mn60kg/m钢轨的磁声特性,并以此为基础对钢轨矫直残余应力进行了现场实测,得到了钢轨的残余应力分布情况,为钢轨残余应力测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9.
采用晶种生长技术研究了膦酸阻垢能力,有几种膦酸衍生物在酸钙的过饱和溶液中可极大地降低碳钙晶种的生长速度,其作用机理与封闭晶种表面活性点位有关,试验结果表明,膦酸盐衍生物具有优良的阻垢性能。  相似文献   

20.
感应电机反馈线性化解耦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感应电机复杂耦合非线性模型,通过将转子磁链设置为Ф=φ^2α+φ^2rβ,提出了新的控制策略,将感应电机转子磁链与转子速度解耦,成为两个独立的线性子系统,实现两者完全线性化,可用线性系统的二次最优化理论求解,设计的控制率没有奇异点问题,保证了转子磁链、转速及负载转矩的渐进跟踪.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当转子转速变化时,转子磁链不会改变,实现了两者解耦,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