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控制点的船舶制造全过程目标成本动态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制造系统市场特征、产品结构、生产组织和建造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成本控制的复杂性。通过基于成本控制活动空间和业务活动空间的双层空间分析模型,阐述了成本规划函数集、反馈函数集和动态调整函数集,构建了基于控制点的船舶制造全过程成本动态控制体系。简要介绍了该体系下的计算机系统,为船舶制造业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模式,对其它大型单件小批制造业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海上航运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船舶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船舶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必须要降低船舶设计与制造成本,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由于船舶是一个复杂的大型工业产品,其零部件数量众多,因此,船舶的供应链也较为复杂。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船舶设计与制造过程中供应链的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当前船舶制造企业存在的问题,基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开发了一种信息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3.
基于作业成本的船舶制造企业目标成本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研究现状的分析,探讨了船舶制造企业将目标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集成的可行性,构筑了基于作业成本的船舶制造企业目标成本控制体系,利用CAD/CAPP/PDM/ERP系统集成,采用交货期、质量与作业目标成本联动控制,将“邯钢经验”的“生产周期间”成本控制拓展到“生产周期内”成本的成本控制,从而实现了全过程的成本目标管理与动态控制。  相似文献   

4.
由于船舶制造业的自身特点 ,通用的成本控制理论无法在船舶制造企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船舶制造企业和船舶行业的发展。针对船舶制造企业的特点 ,结合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 ,提出了“船舶制造企业全过程成本控制”的解决方案。论述了全过程成本控制方法的原理、体系结构和控制过程 ,并结合实例 ,论述了如何利用该方法进行全过程成本控制 ,实现目标利润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现代造船以中间产品专业化生产为特征。本文根据中间产品批量生产的单元生产策略,通过生产单元作业安排的数学描述导出生产单元的作业成本控制模型,从批量生产单元的中间产品成本控制问题入手,着重解决合理划分批量、组织每一批中间产品的生产,以及均衡地利用资源的问题,达到中间产品生产成本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海洋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用价值工程理论探讨以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使用者所需功能,以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运用功能分析的方法、概略评价、详细评价,充分考虑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合理选择资源,在某海洋平台基座吊机采购项目中,运用该方法节约了大量的工程费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造船成本控制业已突破了经济手段的限制,因此研究包括先进技术和组织手段在内的合适的成本控制手段乃是极其必要的。选取船舶上层建筑一典型分段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分段建造周期要求以及作业人员和生产场地等资源条件限制,引进蒙特卡罗法对作业任务包的安排做出优化,均衡资源利用,实现作业成本控制。  相似文献   

8.
苏翔  花延春  葛永达 《船舶工程》2015,37(3):97-100
船舶制造业受全球经济影响,船市持续低迷,要想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获得相对成本优势异常关键。文章提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方法,尝试结合某船舶修造企业实际,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算出不同因素的影响权重。依据所得出的权重,突破原有的依据财务控制成本的方法,从多方面控制企业成本,旨在探索船舶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美国调整了贸易政策,制造业逐渐向本土转移,出口货量开始增加,美国制造业回流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相对便宜的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成本。首先,美国的劳动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平均劳动力成本要比美国高20%-45%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抑制船舶电力系统在周期电磁扰动下产生的混沌振荡,建立了船舶电力系统的双机并联数学模型,应用Melnikov方法得到了船舶电力系统产生混沌振荡的解析条件,采用输出延时反馈控制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延迟时间和反馈系数,破坏系统发生混沌运动的参数条件.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输出延时反馈控制方法的混沌控制器结构简单,所需的控制能量小,可以将系统的混沌运动状态控制为周期一运动,提高了船舶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成本失控是制约船舶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为实现成本的动态控制,要求成本反馈系统能够及时、经济地提供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为适应船舶制造成本反馈的特殊需求,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三点改进:统一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处理方式、以广义工作中心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合并了成本动因.算例表明改进的作业成本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准确性介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和作业成本法之间,且贴近作业成本法.  相似文献   

12.
造船成本核算系统需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翔  宁宣熙  朱桐  潘燕华 《中国造船》2004,45(2):99-102
依据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造船企业的特点,结合不同的一级核算和二级核算成本核算模式,对造船成本核算具有共性的需求进行了研究总结,内容涉及工资及福利费分配、辅助生产分配、动能费及制造费用分配、材料差异及材料管理费分配.其中,对辅助生产分配采用用户自定义劳务量参数,自定义劳务量金额计算公式,根据选择的劳务量动态生成输入格式以及自定义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去向,自动进行辅助生产的分配.阐述了造船成本核算实现信息化的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13.
张波  叶家玮 《船海工程》2007,36(5):26-29
针对中间产品生产过程发生的跨部门作业,依据作业中心权重分配作业耗费资源,给出改进的作业成本计算方法。计算结果显示,该方法准确计算作业中心跨部门作业的资源耗费,便于职能部门对同一部门不同作业中心在跨部门作业状态下的作业进行准确的资源与成本计算,为工时薪酬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缩短船舶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周期,解决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图纸、文档等技术资料的统一管理问题,实现对设计、制造和管理过程的跟踪和信息的反馈,故需建立船舶产品数据管理集成开发与应用平台。平台以产品数据管理(PDM)技术为手段,通过研究开发船舶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实现船舶设计过程控制与设计数据的管理,并通过系统集成,实现设计数据向制造数据的转换,为制造管理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稳健优化设计的思想,提出了机械产品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对产品方案模糊评价分析的指标体系、数学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出了产品方案评价的应用实例。该研究对于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类工业化历史经历了从手工作业到流水线生产再到柔性制造3个发展阶段,其中,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是标准化运用的巅峰,因为流水线生产对标准化的要求最高,其对产品的设计标准化、工艺标准化和生产标准化等都提出了严格要求.然而,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同质化产品越来越多,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越...  相似文献   

17.
在汽车行业为了缩短设计周期、降低成本、制造出质高价廉的创新车型,提出了采用快速设计方法来完成汽车后桥的焊缝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重新定义了焊缝长度,提出了后桥焊缝承载评价标准和变形控制评价标准。先对后桥进行数学建模,开展了后桥热弹塑性有限元分析,进行焊缝安全系数的校核和焊接变形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快速设计法大大缩短了后桥焊缝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效率,降低了产品的设计成本,同时保证了设计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水深动态维护在天津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银 《水运工程》2005,(10):18-20
针对天津港目前发展情况,提倡采用水深动态维护的施工方法,延长维护周期,降低水深维护成本,解决港口生产与维护挖泥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潘燕华  李哲池  李向远 《船舶工程》2017,39(10):100-106
船舶制造企业辅助生产核算由于劳务种类多、金额大、交互频繁、计量方式各不相同,成为造船成本核算中的难点,也直接影响船舶产品成本的准确性。本文在对各种分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造船企业产品特点和辅助生产部门提供的劳务特点,提出对劳务进行分类,根据分类分别制定相应的辅助生产分配方法的观点,并用案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文章的研究结果为船舶制造企业辅助生产核算和成本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suggests the existence of a feedback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ynamic entrance of less-developed countries in shipping and the prolongation and deepening of maritime crises. The duration and extent of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crisis depends also on the specific terms of the 'succession' procedure between fleets with different cost levels. During the last major maritime crisis, nations at a less advanced stage of development entered the maritime industry producing a service that had become—more or less—'standardized', following the Vernon product cycle more than all other cycles. The distribution of world tonnage among the different groups of countries underwent major changes as the effects of the economic crisis after 1973, which coincided with developments in the supply of tonnage, created favou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rise of the lower cost fleet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 feedback relationship. The restoration of freight levels during the late 80s and early 90s, which was accompanied by a certain stabilization in the various groups of countries' shares in the world fleet, corroborates from the opposite direction the hypothesis of a clos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ime crisis and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hierarchy in shipp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