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机动车发展问题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研究武汉市机动车拥有量现状,分析影响武汉市机动车拥有量规模的主要因素,寻找适合武汉市机动车发展的增长曲线,通过多种预测方法对武汉市机动车拥有量进行预测.力求科学的预测未来武汉市机动车的发展规模,为制定机动车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和上海为例介绍了我国机动车发展概况及拥有水平,然后以机动车拥有量的历史数据为基础,利用灰色模型对我国远景年的机动车拥有量进行了预测,最后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机动车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3.
关于居住区停车配建指标的调研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截止2005年底,武汉市机动车拥有量已达65.3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15万辆,而目前统计的城区泊位才13.7万个。其中居住区配套停车泊位不超过9万个,停车需求缺口较大,部分居住区停车问题也日益严峻。  相似文献   

4.
汽车节能减排的方向与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来,全球拥有近9亿辆机动车,预计今后20年内随新兴发展中国家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增长,还将增加50%;我国机动车拥有量达4000万辆,按《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预测,2020年汽车拥有量达到1.4亿辆,2030年达到2亿辆左右。汽车的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两大难题:能源与环境,即用什么燃料去驱动那么多的汽车,如何面对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对地  相似文献   

5.
随着临港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规模与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公交优先战略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临港智能公交体系大背景下,尝试对公交到站时间进行算法分析研究,具体提供了一种结合非参数回归与卡尔曼滤波的公交车到站时间预测算法。通过非参数回归方法得到基于历史数据的公交车到站时间预测值,进而根据预测值和当前公交车实时运行结果的误差,通过不断更新最优到站时间估计和卡尔曼增益,实现对预测运行时间的修正。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非参数回归和卡尔曼滤波混合后的模型预测误差减小,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交通需求管理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平衡交通供需、协调交通发展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而小汽车需求管理是其最主要的部分之一。首先分析了武汉市交通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建立了路网容量限制模型来预测武汉市道路网络所能承受的机动车数量上限值,从而得出武汉市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的必要性和目标,最后提出了交通需求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城市机动车交通合理化发展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的城市机动车交通及其诱导措施,是城市交通畅通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机动车的特点、影响机动车增长的主要因素,以北京市为例,在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的基础上,预测北京市未来几年的机动车增长速度及保有量;并针对当前北京市交通发展现状和预测结果,应用交通需求管理理论,分析并提出引导城市机动车交通合理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8.
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预测,我国机动车拥有量将从2005年末的4000万辆增长到2020年的1.4亿辆,2030年2亿辆左右。机动车燃油消耗量占石油总消耗量的比重将从2000年的33%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43%,2020年达57%。我国石油储藏量仅占世界储存  相似文献   

9.
城市机动车拥有量是城市交通设施规划和建设的依据。以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为手段,预测未来年的城市小汽车拥有量。并结合深圳市的实际情况,给出具体算例。同时对其它预测方法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武汉市1998年机动车停放特征调查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机动车停放基本特征参数,并以此对武汉市机动车停放现状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交中途站合理规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达  景啸 《城市交通》2009,7(5):68-71,26
泊位数与可容纳公交线路数的确定是公交中途站优化设计的重要部分,但国内外相关研究还不成熟。根据武汉市实际交通状况,改进了排队论计算模型,提出确定公交中途站泊位数与可容纳线路数关系的计算方法。以武汉市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可超越前车进出站和依次进出站两种情况的可容纳线路数进行计算,建议可超越前车进出站时,泊位数不超过4个,可容纳线路数为17~20条;依次进出站时,直线式中途站泊位数不超过3个,可容纳线路数为9~11条,港湾式中途站泊位数不超过4个,可容纳线路数为13~16条。  相似文献   

12.
陈莎  全波  叶峰 《城市交通》2014,(3):52-58
2011年,武汉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建设交通枢纽城市是其核心职能之一。首先从交通的角度,审视近现代100多年间武汉城市地位和功能的演变,提出在特定的经济组织模式下,交通“源流”的变化和交通方式的变革是影响武汉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然后,对经济转型和内需导向背景下,武汉地理中心性的区位特征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交通条件进行分析,从“中部对外门户、物流成本洼地、国家运输中枢”等方面解读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内涵。最后,从国际、国家、区域三个层次提出交通发展策略,对重大交通设施布局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道路交通在帮助人们更加快速、高效的出行同时,也同其它的交通形式一样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因此,如何有效地在道路交通活动中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完成这个课题的前提就是分析事故的诱因。分别从人、车、路、环境等对交通事故发生的影响进行详细的探讨,提出预防交通事故的对策,有效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面对沿江高铁和福银高铁十字交汇这一战略机遇,武汉市新一轮高铁枢纽选址布局成为争论的焦点。延续一线一站、分散布局的传统模式,还是实现高铁与机场的强强联合进而打造辐射中部的强大空铁联运枢纽,成为关乎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基于武汉市区域竞争态势、城市定位及国家战略,剖析武汉市铁路枢纽现状及拟定选址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总结国内外高铁枢纽布局体现的空铁联运、选址中心化、铁路枢纽互联互通三个发展趋势,提出将沿江高铁和福银高铁引入天河国际机场的方案,借鉴上海虹桥枢纽模式打造空铁联运一体化枢纽。最后,重点阐述了武汉市高铁枢纽规划和铁路总图优化的基本原则和系统规划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5.
天兴洲长江大桥列车走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桥梁结构动力学与车辆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将车桥作为联合动力体系,建屯了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主桥的车桥耦合动力分析模型.基于合理的列车走行性评价指标,对货物列车和高速客车通过该桥时的走行安全性与舒适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用于货物列车和高速客车混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结合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三规"同步修编,如何做好新时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工作成为当前亟须思考的问题。首先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位、作用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回顾武汉市已开展的三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实践,指出既有规划在一体化发展、枢纽衔接与合作、土地开发模式、交通与空间发展的协调性等方面的不足。结合武汉市新一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从交通引领发展、建设枢纽城市、交通规划转型、优化交通结构等方面阐述需要重点研究并解决的问题。规划修编强调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高效衔接与互动融合,通过一系列政策保障城市交通行动计划的推进。  相似文献   

17.
龙宁  代义军 《城市交通》2005,3(4):49-53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是在城市社会经济和空间布局背景下对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的总体部署,当前武汉市城市交通发展正面临着关键选择。在分析武汉交通现状、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立足于城市发展与交通发展双赢、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双赢、设施建设与功能提升双赢三个双赢和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提出了武汉交通发展的战略任务、目标、措施、交通政策及实施战略,为构筑可持续发展、现代化的武汉和谐交通体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武汉二七长江大桥全桥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成桥阶段内力计算,确定了主跨跨中截面、主跨1/4跨截面、边跨混凝土主梁结合段、中塔最外侧斜拉索和边塔最内侧斜拉索作为疲劳破坏最危险部位.选取英国规范BS5400、美国规范AASHTO、欧洲规范Eurocode1和我国的6轴标准疲劳车,分别对疲劳破坏最危险部位进行加载计算,获得了运营期内各最危险部位的疲劳应力谱.结合武汉二七长江大桥的设计交通流量,计算得到了疲劳车辆年平均日交通流量.选取不同材料的疲劳S-N曲线,利用疲劳累积损伤准则计算得到了最危险部位的年累计损伤度.比较四种标准疲劳车在疲劳寿命评估中的准确性,最后综合评估武汉二七长江大桥的疲劳性能.结果表明,该桥100年运营期内不会发生疲劳破坏.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识别通过桥梁汽车的参数,提出了在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由简支梁桥动力响应识别过桥汽车参数的方法。将汽车抽象为两自由度五参数模型,用有限元方法计算桥梁的动力响应。从对未知参数的猜测值开始,由测试或模拟计算的动力响应用最小二乘法和规则化技巧识别过桥汽车参数,用邻近两次识别参数的百分相对误差(RPE)控制迭代过程的终止。由数值模拟结果可知,识别得到的汽车参数是令人满意的,其中质量的识别精度最高,表明该方法识别过桥汽车参数可行。  相似文献   

20.
以乘客需求为导向的城市公交服务设计导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凡  张建武 《城市交通》2009,7(5):62-67
针对城市政府如何在有限的财政投入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向乘客提供所需公交服务的问题,提出应以乘客需求为导向,制定一部城市公交服务设计导则。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探讨导则制订过程的4个层级,即总目标、分目标、指标和细则。针对武汉市公交服务设计导则的制订,以公交线网结构、公交服务水平、公交车辆最高乘载率、公交车辆生产力、公交服务可靠性、公交运输系统角色几个分目标为例,分别讨论了其对应指标和细则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