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桥跨布置、水流流态、船舶流量等因素影响,南京长江大桥第六孔航道航标被碰频繁,桥区航道维护和通航安全的压力较大。在现行桥区航道布置和航标配布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桥区航道河床演变与水流流速、流向条件,提出了第六孔航道布置优化方案,减少航道轴线与水流流向交角,加大设标宽度,拓宽航道上段喇叭口形态,以期改善桥区航道通航条件。  相似文献   

2.
针对武汉长江大桥4#桥孔枯水期航行环境比较复杂的状况,航道主管部门拟对航道进行整治工程。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个斜交桥梁,斜交桥梁的实际可通航净宽计算有其特殊之处。根据对拟建武桥航道整治工程后的桥区水流数值模拟,并将水流数值模拟结果应用于桥区通航孔实际可通航净宽的计算中。综合考虑武汉长江大桥所处的航道条件及大桥桥墩的方位尺度,结合桥区紊流宽度水槽试验结果,对桥区通航孔实际可通航净宽进行了计算。将计算结果与GB 50139—2004《内河通航标准》中对大型船队通过单孔单向通航桥梁所需净宽的规定比较,桥区通航水流条件及实际可通航净宽满足代表船型的安全航行需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内河桥区航道船舶通航安全问题,以浏阳河景观桥(鹊桥)工程所在的桥区河道为例开展研究工作。研究首先基于浅水方程建立了浏阳河局部河段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在验证和水流条件计算的基础上,基于MMG方程建立了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鹊桥的修建对所在桥区河段水流条件的影响较小,水流平顺,无不良流速及流态;所有船舶通航计算工况下,船舶均可顺利通过桥区河段,且操相对较容易,研究可为类似桥区河段的通航安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运化  王峰 《水运工程》2011,(3):107-110
为了进一步优化游埠航电枢纽上下游通航水流条件,建立了适合该区域的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衢江游埠航电枢纽上下游通航水流条件进行了计算分析。上游桥区选择合适的通航孔和航道,尽量提高通航净宽;对下游连续弯道,优化了航道的布置,改善了通航水流条件,以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5.
成达万高铁涪江大桥处于复杂桥群河段,左岸紧临面积较大的湿地公园,侵入新达成铁路桥左岸80 m通航孔内,占用部分通航净宽,恶化了桥区水流条件,使桥区无法满足V级航道标准。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和船舶操纵模拟试验对4个不同疏浚方案的整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选用方案4,在左岸湿地公园实施大范围疏浚,且对上游老达成铁路进行拆除后,桥区最大流速减少0.46 m/s,减少幅度为21.88%;最大横向流速减少0.33 m/s至0.65 m/s,减少幅度为33.67%,有效改善了桥区航道的通航水流条件,保证了过桥船舶的通航安全。  相似文献   

6.
龙滩大桥桥区主槽两岸石质边滩岸线极不规则,中枯水主槽狭窄,航道尺度不足;同时受地形影响,龙滩枢纽下泄流量较大时,桥区水流湍急、流态紊乱,大桥主通航孔前主流与桥轴线夹角很大,碍航严重。资料分析和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研究表明,通过新辟航槽、开槽分流、调直航线,可以解决桥区航线弯曲、横向流速过大及不良流态问题,为类似桥区航道整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兰波  周华君等 《水运工程》1999,(4):26-29,50
根据鹅公岩大桥桥区河段水工模型试验资料,分析了大桥修建前后桥位处的通航净空尺度,桥区河段上、下行水流条件及航道及尺度结果表明,鹅公岩大桥建桥后对通航影响甚小、鹅公岩大桥桥位及桥型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沪苏湖铁路工程桥梁对北横港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从工程选址符合性、桥梁通航净空尺度、桥梁通航孔和墩柱布置方案、工程对航道通航条件和通航安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桥梁选址、桥梁通航净空尺度、桥梁通航孔和桥梁墩柱布置方案均满足规范要求;桥梁建设对桥区航段的水流、航道冲淤变化有一定影响,对航道维护和导助航设...  相似文献   

9.
陈全 《珠江水运》2006,(2):42-44
广州新光大桥的建设影响了桥区航道的正常运营,为确保过往船舶安全通航及大桥自身安全,需对桥区段航道进行改移,在航道改移研究过程中,水流动力及其轴线位置最为关键,受水道碍航物等周边条件的制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为航道改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江斌  张楠 《水运工程》2023,(1):127-131
赣江新干枢纽—龙头山枢纽两坝间长河段虽为龙头山枢纽库区河段,但仍存在较多的通航安全问题,如局部区域水深不足、先期整治建筑物碍航和桥区通航不畅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航槽浚深、丁坝拆除、航路调整等整治方案,并采用长河段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该河段Ⅱ级航道整治方案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整治方案实施后,航道通航水流条件得到了改善,航道尺度均可达到建设标准。具体表现为:设计航道线内水深均能满足最低通航水深3.8 m要求,航道内横流减小,不良流态消失,航路更加顺直等。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乌江渡水电站泄流作用下电站下游乌江渡码头进港困难问题,文章采用二维数学模型对水流进行模拟结合航行阻力分析方法,对乌江渡码头河段通航水流条件进行研究。首先对恒定流通航条件进行了分析,发现了恒定流碍航基本发生在最低通航流量。然后基于电站一些典型泄流过程,采用10 min水位变率、流速和比降分析非恒定流历时变化,研究了电站泄流传递过程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最后针对电站泄流引起泄水波波锋所到河段局部比降、流速快速增大,进而导致通航水流条件恶化问题,提出了"对航道进行理直、拓宽"优化航道布置形式结合"电站泄流由单次改为延时多次"调整枢纽泄流方式的改善措施,基本解决了乌江渡码头通航水流碍航问题。上述成果为改善类似碍航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黄河银川段为典型的游荡性平原河流,河床质为细沙,易冲易淤。涉水设施易引起沙质河床泥沙运动规律改变、河床地形发生不可预测的冲淤演变,水流流态紊乱,不利于船舶通过桥区河段,碍航滩险增多,整治难度加大。通过河床演变分析,借助数值模拟技术分析各代表流量下多泥沙桥区河段的水流流态和夹角、涉水建筑阻水率等参数,研究桥区河段的航道整治技术,兼顾对行洪影响,固化航槽,寻求航道整治和行洪等的平衡。结果表明,该航道整治技术使航道整治、行洪与桥梁建设相结合,既可以满足航道通航条件,也可以满足行洪要求,有利于船舶通航和桥梁建设。  相似文献   

13.
吉林市九站松花江铁路大桥桥区河道地形起伏大,枯水期航道尺度不足,水位落差集中,存在明显的陡比降。加之桥区临时建筑物未拆除,导致过水断面剧烈收缩,形成急流,严重碍航。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整治方案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扩大卡口断面和航槽疏浚不能有效解决该河段陡比降的问题,而采用复式断面对桥下游边滩进行开挖可较好地调整水流流态,降低流速,消除陡比降,通航条件较好,可为桥区河段急险滩整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桥区河段水沙条件复杂,桥梁桥墩布置和桥梁跨度的选择会对主航槽演变、通航条件以及项目总投资造成一定的影响。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深入分析建桥前后桥区河段水流条件,找出经济、合理的桥墩布置和桥梁跨度。分析表明:1)桥墩布置时应尽可能满足河床与航道变迁,不形成碍航和通航控制河段。2)桥梁跨度净宽应满足通航净宽和船舶通过能力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陈明忠 《水运工程》2020,(1):107-112
跨海大桥桥区航道是典型的船舶航行受限水域,船桥碰撞安全风险大,桥区航道智能助航技术有助于提高桥区航道安全保障水平。分析了桥区航道通航风险因素以及水文气象分布规律,按通航规则将水域划分为预警、警戒、航道等不同区块,构建了桥区航行的船舶动态领域风险辨识模型。研发了自主检测船舶动态并向其播发防撞预警信息的装置,以及自动管理和运行软硬件设施的桥区航道船舶避碰智能助航系统。该系统已应用在福建省平潭海峡大桥桥区航道,有效改善了桥区水域的航道通航安全形势。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环岛旅游公路是国家《"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国家风景道之一,昌化江大桥位于海南西部昌化江上,距北部湾13.5km,是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分析了昌化江出海口潮流特征,明确了昌化江大桥河段为径流,针对大桥拟建设方案,分析了桥区河段现状、内河Ⅶ级航道和建桥后通航水流条件及建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为大桥建设相关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上述研究方法也为类似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方案设计是在桥区段碍航物清除浚深后,形成了可通航水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广州新光大桥桥区水域的自然条件、通航环境、通航尺度等相互关联的通航条件,对桥区的航道轴线进行合理性平面布置,并对调整后航道进行回淤分析,以验证调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黄冈桥桥区河段的河床稳定性、航道稳定性以及航道条件进行分析,对2个桥位进行综合比较,确定推荐桥位。根据黄冈桥所处河段的特性,以适应桥区航道条件,最大限度降低对通航船舶航行及安全为主要因素进行孔跨布置,并对桥梁的孔跨布置进行合理性分析,使黄冈桥的桥式方案能够满足桥区船舶通航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大桥桥区六孔航道航标配布展开研究,考虑水流条件、船舶航行习惯等因素,提出大桥桥区航标配布调整方案,为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区航道维护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20.
都柳江属典型山区性河流,天然条件下航道弯曲、狭窄,坡陡流急、滩多水浅。为解决复杂的航道问题,采用梯级渠化是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基于从江航电枢纽整体水工模型,就从江航电枢纽船闸下游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山区狭窄河段,通过扩大河床过水面积、减小纵向流速以满足下游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的工程措施,对类似河流同类技术问题的解决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