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汽车侧倾转向是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一个因素。对某些车型来说如轻型载重车、吉普车,侧倾转向常常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加以利用以保证汽车操纵稳定性。其它车型,根据参数匹配的情况不同,侧倾转向也被不同程度的利用。为了便于预见和利用侧倾转向效应,作者推导了侧倾转向的分析计算式,通过室内外试验证实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在某些国产车操纵稳定性的改进研究工作中,这种分析计算法也已被运用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文中利用MATLAB/Simulink模块,以两种转向方式模型为例仿真,分析了汽车操纵稳定性中横摆角速度、侧向加速度的时域响应,给出一种系统误差总方差计算评价方法,并借助软件利用此计算方法对两种转向方式操纵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证明了其在评价汽车操纵稳定性上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汽车操纵动力学理论,针对中型客车建立了汽车动力学模型——二自由度模型,通过动力学微分方程求解评价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参数等。又以中型客车为对象和VC++为平台开发了汽车操纵稳定性模拟计算系统软件,并以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为例进行操纵稳定性计算,获得其特征曲线和评价指标对其操稳性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4.
四轮转向汽车虚拟样机闭环控制操纵动力学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DAMS软件建立了新型四轮转向(4WS)汽车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比了基于横摆角速度多状态最优控制的4WS汽车同前轮转向(FWS)汽车及其它不同控制算法的阴轮转向汽车(后轮比例于前轮转角算法及后轮转角比例于横摆角速度算法)的操纵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横摆角速度多状态最优控制的4WS汽车,其各项评价指标优于FWS汽车以及采用另外两种控制方法的4WS汽车。  相似文献   

5.
陈利娜 《天津汽车》2010,(12):41-45
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EPS)可以在低速时减轻转向力,以提高转向系统的操纵稳定性;在高速时则可适当加重转向力,以提高操纵稳定性.文章介绍了EPS及其主要形式和布置方式,在分析汽车助力转向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转向特性对汽车操纵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具体EPS实例,介绍了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的4种控制形式,为动力转向系统软件开发及实物研制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包含的项目较多,稳态回转试验是表征及评价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试验。文章以某轿车为例,对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项目中的稳态回转做了实车试验,通过Lab VIEW图形化的编程语言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i oR R-ya、()21dd--ya、f-ya关系曲线各2条。通过对曲线的分析并结合相关法规找出中性转向点的侧向加速度na、不足转向度U及车身侧倾度Kf三个参数,从而得到了对该汽车的稳态回转性能的综合评价。这种处理方法提高了效率和精度,给测试带来了方便。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转向横拉杆的弹性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利用ADAMS软件建立了某轿车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操纵稳定性的仿真分析。对于操纵稳定性的稳态特性,采用了ISO4138标准,在车辆行驶100 km/h下的固定圆周转向规程来进行评价;对于瞬态操纵稳定性特性,则采用ISO7401标准中方向盘扫频输入的响应特性来进行评价。仿真结果表明,转向横拉杆的弹性与轿车操纵稳定性的不足有很大关系,如果弹性横拉杆刚性过大,则需要1个较大的转向传动比以弥补其不足转向特性。因此,在汽车设计开发中,必须将转向横拉杆的弹性特性和转向传动比综合平衡考虑,两需要很好的匹配才能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对装备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的整车操纵稳定性进行评价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装备EPS的整车操纵稳定性评价的具体内容。给出装备EPS的特锐样车原地转向轻便性、转向盘中间位置操纵稳定性、转向回正性、转向瞬态响应特性(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的试验方法和标准,对其操纵稳定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所采用的评价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行驶稳定性,分别对主动转向及直接横摆力矩控制进行了研究。根据汽车线性二自由度模型获得汽车稳态工况下的期望横摆角速度和期望质心侧偏角,设计了上层控制器和下层控制器,其中上层控制器为主动转向与直接横摆力矩功能分配的协调控制,下层控制器采用单神经元自适应PID算法设计了主动转向控制器和直接横摆力矩控制器。基于汽车行驶稳定性指标设计了调度参数,以实现主动转向和直接横摆力矩的协调控制。分别选取高附着系数路面和低附着系数路面进行了正弦输入试验和阶跃输入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能够很好地提高线控转向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行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汽车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CarSimEd,建立了某轻型越野汽车的多体动力学模型,采用最具有代表性的试验评价方法-方向盘角阶跃试验,对某轻型越野汽车操纵稳定性能进行动态的模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车型具有不足转向特性,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长春汽车研究所在1973~1977年间对汽车高速操纵稳定性试验评价方法研究结果的综述。文中研究了各种评价试验间的关系,证明了角阶跃反应与力阶跃反应是汽车高速操纵稳定性的基本评价试验。本文还研究了提高这两种基本试验车速的方法,使试验评价车速达到140公里/小时。文中还提出一种测定高速不足转向值的试验分析法,同时发现某些汽车在车速增高时,不足转向值有明显的变化。提出一种综合评价指标——“总方差”,它能够较全面地说明汽车操纵反应的“顺从程度”,且便于理论分析和设计最优化。  相似文献   

12.
汽车四轮转向较之常规的前轮转向可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论文针对汽车四轮转向的操纵稳定性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四轮转向控制策略,实现汽车不同车速下的四轮转向控制。确定了二自由度车辆转向参考模型,进行低速时前后轮转角比例控制,高速时根据参考模型和实车横摆角速度、横摆角速度偏差设计了模糊控制器进行前后转角控制。应用Car Sim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搭建了仿真模型,编写了控制算法,通过仿真实验对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汽车四轮转向控制策略使汽车四轮转向相对前轮转向有效提高了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曲英凯 《汽车维修》2009,(11):42-43
为了保证汽车直线行驶的稳定性和操纵的轻便性,并保证转向轮在每一瞬间均为纯滚动,减少轮胎和其它机件的磨损,汽车的转向轮、转向节、前轴这三者在车架上的安装应保持一定的相对位置关系,这种安装位置就称为车轮定位。车轮定位通常是指汽车转向轮的定位,由于大多数汽车均采用前轮转向,因此车轮定位又被称为前轮定位。  相似文献   

14.
汽车转向力是汽车操纵稳定性评价中的重要指标,转向力的力矩波动直接影响着驾驶感受,合理的相位角设计能够有效地减少力矩波动。本文阐述了转向系统力矩波动原理,并运用该方法进行了某车型转向系统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改善高速行驶汽车的直线稳定性及转向特性,人们对悬架的转向效应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各具有转向功能的悬架系统在轿车上变得更加完善,随动式悬架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对具有随动转向功能的悬架系统-雪铁龙ZX系列轿车随动悬架转向原理及转向特性作了分析,并着重研究了随动悬架的侧倾转向效应对汽车操纵性能的影响,得出了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6.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是衡量汽车安全性最基本的指标之一,影响汽车行驶稳定性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横摆角速度与质心侧偏角,将汽车简化为二自由度模型,建立关于横摆角速度与质心侧偏角的转向微分方程.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仿真模型,对前轮转向与四轮转向典型的二自由度汽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对比两轮转向和四轮转向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中间位置转向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操纵稳定性中间位置转向试验最初是由美国德尔福公司制定的,是汽车在高速行驶条件下操纵性和稳定性的重要评价方法。通过试验的原始数据可以绘制出转向盘转角与侧向加速度、转向盘力矩与侧向加速度、转向盘力矩与转向盘转角等多条特性曲线,以作为不同的评价指标。以CAll41载货汽车作为实例分析,发现该车转向干摩擦偏大,转向刚度偏低,高速行驶时的非线性路感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ADAMS/Car软件建立了汽车的操纵动力学多体仿真模型,并对整车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了汽车在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及转向盘角脉冲输入时的转向特性.通过对不同车速下的仿真计算,得出汽车转向特性在不通车速下的不同表现,为汽车操纵稳定性问题的设计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转向力是汽车操纵稳定性评价中重要指标,其力矩波动直接影响着驾驶感觉,匹配正确的相位角能够有效地减少力矩波动。本文详细地阐明了汽车转向系统力矩波动原理。对某车型转向系统力矩波动情况进行匹配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八、汽车转向操纵性试验方法(一)试验目的汽车转向操纵性是汽车的主要性能之一,随着公路条件的改善,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汽车转向操纵性的重要性也日益显著。它不仅直接影响驾驶人员的疲劳和行车安全,而且还影响其他性能的发挥,如动力性能、经济性能、平顺性能、越野性能等。通过测定汽车转向操纵性能的有关参数,全面地评价汽车的转向操纵性能。影响转向操纵性能的因素较多,由于条件所限,本文所述内容仅适用于中吨位载重汽车的机械式转向。另外,对有些较重要参数的测定方法(转向系刚性、效率、转向轮运动轨迹即“过度-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