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城市群低碳交通发展需要,结合低碳交通发展内涵,应用DPSIR评价模型,建立城市群低碳交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株潭城市群低碳交通发展评价进行案例分析,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为城市群低碳交通运输建设提供了管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发展要求和低碳交通发展理念,研究了在构建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规划中如何践行低碳交通发展理念,为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绿色交通的核心内涵是百姓出行的切身感受。与低碳交通近似,两者均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在交通行业的具体体现和发展。不同之处在于,低碳交通概念提出的本源基于能源政治,由于"碳足迹"可衡量、可比较、可监测,"低碳"上升为"全球政治"、"新的发展权利和发展空间"的衡量工具。为了保障地球的健康,进而呼吁全球治理,建设低碳交通。绿色交通则与我们个体出行息息相关,虽然与低碳交通具有协同效应,但更加强调的是百姓出行的切身美好感受,是涉及百  相似文献   

4.
《城市交通》2009,7(6):91-91
重庆市成功举办“重庆-英国可持续交通论坛”,来自英国的专家认为,使用新技术、新燃料,建立人性化智能交通将是未来低碳交通发展方向。如何建立低碳交通?英国专家称,除了在汽车、货车、公路运输、大客车、火车、航运和海运等方面支持新技术和新燃料能源外,还应该通过建立智能交通,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低碳出行选择,以及利用市场机制推出低碳交通车型。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市居民出行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石家庄市2007年。2000年,1986年3次居民出行调查的数据,分析石家庄市居民的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方式等的变化情况,由此归纳出石家庄市居民出行特征变化的规律和原因。针对石家庄市的特点,对目前石家庄市城市道路通行效率不高、交通管理不善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石家庄市城市交通改善措施,以及未来交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曹伯虎 《城市交通》2013,(1):67-71,4
低碳交通体系已是大城市客运交通的发展趋势。为了构建低碳交通体系,天津市从全生命周期角度计量了各种客运交通方式的碳排放水平,同时,比较了国内同规模城市的交通结构,认为天津市的交通结构具有低碳发展优势。为了保持和继续优化这种交通结构,天津市通过采用高度混合的用地布局缩短出行距离,通过道路建设的理性回归保护非机动交通方式,通过合理的交通政策支持公交发展、合理限制小汽车使用,从而引导并促进高排放方式向低排放方式转化。  相似文献   

7.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交通运输业作为能源消耗的重要行业,应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推进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鉴于此,阐述了低碳交通的含义和低碳交通体系的构成,在低碳交通理念的基础上,从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公交车辆选择、公交运输组织方式、公交智能化和企业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绿色公交企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缓解生态旅游景区高峰期交通供需严重失衡、交通拥堵严重等问题,文章提出了"离岛交通"发展模式及其内涵,从岛外交通快速抵离、岛内交通低碳慢行、内外交通无缝衔接、设施配置逐层减弱、多元化品质交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大鹏半岛发展"离岛交通"模式的具体策略,以构建一体化、可持续、多元低碳的旅游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石家庄市自行车出行的时空分布特性和石家庄市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功能,阐述了石家庄市进行自行车交通规划时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一些提高自行车道路通行能力的措施,以改善石家庄市自行车的道路交通状况。  相似文献   

10.
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将DPSIR模型与城市绿色低碳交通发展的机理结合起来,分析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的驱动、压力、状况、影响以及响应的影响因素,通过指标筛选流程与办法,建立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每一指标的量化涵义与量化方法;通过对综合评价的几种不同方法比较分析,选取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在评价中的权重,提出了基于物元可拓评价法的城市绿色低碳交通发展评价模型;为今后对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区域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形势下的石家庄市干线公路网现状问题和发展需要;将弹性系数法、回归分析法、连通度法、综合类比法、国土系数法等用于公路客货运量预测、交通量预测和干线公路网规模预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归纳、提出了新形势下符合石家庄市情的干线公路网规划目标和原则,并从技术、经济和社会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对规划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的运输理念提出和高级运输方式的发展,综合交通运输建设除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外,还须满足生态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资源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与环境相协调,而能耗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讨论综合交通运输能耗相关指标的概念,综合我国环境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以熵变耦合模型为基础,分别详细论证了近十五年间我国综合交通运输能耗水平与环境水平的协调关系,以及其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关系,说明我国综合交通运输能耗的现状,从而为今后综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交通与能源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研究认为运 输业能源消耗与运输量、能源消耗强度有关,然而忽视了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对能源消耗 的影响.为了解综合运输系统能耗与运输量、能耗强度、运输系统结构三者的定性与定量 关系,找出综合运输系统能耗快速增长的真正推动因素,本文以综合运输系统为研究对 象,建立基于完全分解的综合运输系统能耗影响分析模型,将能耗的影响因素分解成系 统结构、运输量、能源消耗强度三大因子,并对1995–2011 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例计算.研 究发现,运输量的大量增加是运输业能耗显著增加的主要因素.但值得关注的是,运输结 构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日益突出.所以,我国进一步构建综合运输系统时,应当做好各种运 输方式在能耗方面的优势比较及合理的整体发展规划,使得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应该 大力发展能源消耗率低且对环境影响小的铁路和水路运输.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提高公共交通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进而改善居民出行条件、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降低能源消耗,是目前关注的重点与热点,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推进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期间环渤海地区机场与高速铁路建设发展迅速,依照规划“十二五”期间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但是铁路与民航基础交通设施之间缺乏联动效应。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地机场作为节点,分析了环渤海地区航空与铁路交互模式服务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以及该系统建设需要完成的工作。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建设是可行的,建成后可以有效提高环渤海地区的交通效率,减少旅客出行时间,降低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16.
���г��湫����ϵͳ�ܺ�ģ���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交子系统,即地面的电汽车公交系统,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源消耗量日趋增大,而对城市公交子系统能源消耗结构的研究还不成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迫切需要研究城市公交子系统的能源消耗情况.本文分析了城市常规公交子系统能源消耗结构,考虑公交车辆全寿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通过引入能源费率参数,建立了城市常规公交子系统能耗模型,并对模型进一步处理得到其分解模型.以北京市常规公交子系统为案例,测算了2010年北京市常规公交子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成本、能源费率和能源消耗费用,并对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城市公交子系统的结构调整给出合理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绿色交通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创建绿色交通体系是实现石家庄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并提出了建设石家庄绿色交通体系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交通系统汽车燃油消耗宏观预测方法——以苏州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苏州进行的城市交通系统汽车燃油消耗试验,分析了城市交通系统中影响汽车燃油消耗的诸因素。在对试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交通系统燃油消耗宏观预测模型,提出通过城市交通与用地协调发展、交通工程改善、市民错时上下班、公共交通优先等政策和手段降低汽车油耗,减少能源使用,改善城市环境,形成集约型城市交通体系,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角度,提出通过构建运输分工合理的综合运输通道来降低运输能耗成本,通过建设"零换乘"的综合交通客运枢纽来减少道路私家车的数量,建立"无缝化"的综合交通货运枢纽以减少重复作业,通过优化城市对内、对外交通的衔接提高机动车的出行效率,使"低碳"发展理念在目前的交通规划设计中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20.
都市圈及都市带公路快速客运系统的定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中国都市圈及都市带的形态特征,给出了交通线路的结构特性。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客流总量、客流组成和客流分布三个方面分析了都市圈和都市带的客流现状和发展趋势。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提出大力发展公路快速客运是现阶段的理性选择;都市带应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公路交通为主体,以支线航空为补充的综合快速客运系统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