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传递路释分析(TPA)方法对某一新型轿车进行轮胎引起的车内噪声分析,首先运用TPA方法拟合测试数据以求出路面对轮胎的轮心激励值,再将该值加载到CAE模型内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车内噪声。数值模拟计算中发现乘用车后轴对整车噪声的贡献大于前轴,说明需要对乘用车的后轴进行改进;比较数值模拟结果与路面噪声的实际测试数据,发现分析误差可接受,完全可以反映出车辆车内噪声特性,验证了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在车内噪声分析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中利用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对车内轮胎空腔噪声的传递路径进行了识别和优化。首先建立了车内噪声传递路径分析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找出对车内的轮胎空腔噪声贡献量占优的传递路径;接着通过CAE仿真确定了这些传递路径上需要优化的部件,提出优化方案;最后对优化方案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优化方案很好地抑制了车内轮胎空腔噪声,验证了采用传递路径分析方法来优化车内轮胎空腔噪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燃料电池轿车车内噪声传递路径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荣  万钢  左曙光 《汽车工程》2007,29(8):635-641
介绍了传递路径分析(TPA)方法,对结构传递和空气传播噪声理论分析和试验方法进行探讨,通过燃料电池轿车怠速工况车内噪声的传递路径试验,测量并计算得到传递函数,结合实际激励进行车内噪声合成,合成结果和原始声音比较接近,结构传递噪声是主要成分,最后通过路径贡献分析识别出主要传递路径。  相似文献   

4.
时域传递路径分析/合成技术是一种基于时域多输入系统合成车内噪声的技术,在车内噪声问题识别与优化上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与传统频域TPA相比,时域TPA在传递路径模型中丰富了隔振元件主被动端传递路径信息,为可听的修改预测提供更多选择;其时域拟合结果可进行回放,经过后处理可进行多种声学性能分析。文章对时域传递路径分析的基本原理与建模方法进行介绍,利用时域传递传递路径分析技术对某开发中车型建立排气系统结构传递路径模型,并识别出由排气吊钩共振引起的车内轰鸣声,结合修改预测并在样车上进行验证,为整车子系统引起的噪声问题识别与优化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多参考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和整车路面载荷提取试验及分析流程。以某乘用车为分析对象,采用多参考传递路径(TPA)和主分量分析方法建立了路面噪声的结构传递路径分析模型,运用逆矩阵法获取了整车路面载荷激励力,同时拟合出了车内目标点的噪声结果,并将拟合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对,两者有着良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载荷提取结果的真实有效性,可以作为后续NVH仿真分析的边界输入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某轻型卡车车内噪声整体偏大问题,通过OTPA(运行工况传递路径分析)试验,得到车内噪声的主要路径贡献量。对车内噪声峰值进行传递路径分析,得出引起车内噪声偏大的主要传递路径。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避免运行工况传递路径分析在进行匀速工况噪声源分离时,轮胎附近测得振动噪声容易受到发动机振动噪声的干扰,导致分离结果不准确的问题,结合串扰消除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建立了运行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模型,针对某车型的匀速问题,将运行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方法与串扰消除技术相结合,通过三级细化实现匀速车内噪声的精准划分和声源目标值设定,实现了匀速车内噪声的逐层控制。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频域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容易获取振动信号的频谱特性,但难以与车内主观感受相结合,导致分析效率低和误判的缺陷。为了解决此问题,研究了基于时域传递路径分析的方法与车内噪声品质的相关性。利用声品质主观评价和客观数据的回归方程建立了声品质评审模型,设定了目标参数,再利用时域传递路径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可靠的传递路径的分析模型。最终通过对动力总成噪声的时域特性进行分析与计算,得到了不同激励源的车内贡献量,对传递路径进行优化后,降低了5 dB(A)的发动机2阶噪声声压级,提高了车内声品质。  相似文献   

9.
许京  邓建交  姜雪  冯婧婷  张强 《汽车科技》2022,(1):76-80,61
在某乘用车的研发阶段,通过主观评价,其存在加速工况下车内轰鸣噪声问题,使用整车虚拟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和诊断优化.首先,建立整车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模型校验,使用基于模态的频响分析方法在整车模型中复现整车加速噪声问题.然后使用问题诊断分析方法,对加速噪声峰值频率处响应结果进行节点贡献量分析和传递路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某国产新型SUV的路面激励噪声,利用传递路径分析(TPA)法将试验与仿真相结合开展优化分析。建立传递路径分析模型,试验测量获得了沥青路面60 km/h工况下悬架系统车身安装点激励力,利用Hypermesh模拟计算确认此工况下对车内响应影响较大的路径为后悬架左、右横拉杆与车身安装点所在路径,在此路径上展开优化,降低左、右横拉杆衬套刚度并进行了实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降低了车内噪声,满足目标值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整车制造完成之前,提前预测关门时车内噪声。首先,将车门关闭瞬间受到的瞬态冲击载荷进行了离散化,进行整车和台架试验,利用传递路径分析(transfer path analysis,TPA)方法求取离散化的载荷。接着,建立了车门的有限元模型,将求取的离散化载荷作为车门有限元模型的输入量。最后,建立了车内辐射噪声的时域边界元模型,将车门的瞬态有限元振动响应映射到时域边界元,以预测车内噪声。结果表明,仿真数据与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验证了通过车门关闭瞬态载荷的离散化和声固耦合分析来预测关门时车内噪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款乘用车小油门加速过程中车内噪声粗糙感明显的声品质问题,首先对噪声时域数据进行频谱特性分析,得到造成噪声粗糙感明显的原因是车内半阶次声压幅值调制。其次通过传递路径试验分析,确定车内半阶次激励源是发动机半阶次振动,主要传递路径是动力总成悬置。最后通过提高前围隔音量,优化悬置刚度及降低空调管隔振垫硬度,明显降低了车内噪声的半阶次特征,加速声品质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消除进气系统带来的车内噪声问题,运用传递路径分析方法,“源-路径-响应”的分析思路,总结了进气系统噪声问题的传递路径,结合某轿车进气系统轰鸣声问题的改进,发现结构传递路径和空气传递路径对该进气轰鸣声均有重要贡献,通过降低空气滤清器安装点橡胶软垫的硬度和加强安装点车身侧支架,可有效降低车内轰鸣声。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电动汽车车内高频噪声问题,利用空气声传递路径分析方法,识别驾驶室内噪声问题的主要原因。以驱动电机系统6辐射表面作为点声源,司机内耳噪声作为目标点,建立传递路径分析模型。采用逆矩阵法识别6点声源的空气声载荷,得到各路径对驾驶室内噪声问题的贡献量,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优化方向。研究表明,空气声传递路径分析能有效应用于电动汽车的车内高频噪声问题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传递路径分析用于车内噪声贡献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传递路径分析(TPA)的基本原理.建立了TPA模型,并通过在实际工况下的测量和计算,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基于该模型进行了某车车内噪声各条传递路径贡献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排气管悬置4的Z向、发动机右悬置Z向及发动机左悬置Y向的贡献量最大,为主要的噪声传递路径.对车内噪声主要贡献量路径进行的频响函数与工作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在频率为26.7Hz时,排气管吊点Z向的贡献量主要是由其工作力所引起的,即发动机2阶频率时的振动所产生的力;发动机悬置与发动机表面声辐射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采用MATLAB语言读取车辆载荷、传递函数数据,通过解剖、简化的TPA(Transfer Path Analysis,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快捷高效地获得车内总响应和各路径下的分量响应,并输出贡献量图表,分解载荷与传递函数的贡献。结合整车模态贡献量分析、面板贡献量分析及局部结构优化手段,解决了怠速工况噪声峰值问题,并且通过了多种噪声振动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乘用车车内轰鸣声进行问题分析,查找出抗扭拉杆是该车内轰鸣声的主要传递路径,根据理论设计出动力吸振器,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动力吸振器对车内轰鸣声问题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改善后轰鸣声满足设定目标。并且,本文总结出一种传递路径分析新方法,该方法可弥补断开路径法和加质量块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正针对某款国产SUV开发过程中出现路面激励而引起车内后排乘员噪声的问题,本文利用传递路径分析理论,分析车内振动和噪声产生的关系以及传播路径,建立整车振动与噪声分析模型,借助有限元分析,分析路面激励通过车身结构而引起车内振动与噪声的传递路径,对影响比较大的几条传递路径进行优化,使其达到目标值。最终,通过对样车进行试验,车内后排低频的隆隆声消失,达到了期望的效果。该分析方法对车身及整车的NVH分析与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汽车车内噪声的过程中,判断低频噪声的主要来源和降低车内低频噪声水平是一个难点。运用声传递向量(ATV)技术,以某轿车为例,建立车内声学空腔边界元模型,对车内低频噪声进行仿真;通过对声传递向量以及声压频响函数的计算,进一步对低频段的噪声贡献量分析,为判断低频噪声的主要来源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选取车内驾驶员右耳畔声压响应的6个峰值点,采用幅值—相位图对场点声压进行模拟,对车身板件声学贡献量进行排序,发现防火墙和前挡风玻璃的结构振动对车内低频噪声的产生可能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改进设计后,车内低频噪声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抑制。  相似文献   

20.
某纯电动汽车在粗糙路面匀速60km/h行驶过程中,车内后排乘客能感受到明显轰鸣声。通过整车声腔模态、TPA传递路径分析等试验分析,确认问题产生机理:路面激励-后副车架本体模态放大-车内声腔模态耦合。通过降低后副车架衬套硬度,整车轰鸣声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对优化后衬套进行耐久分析,最终确认为工程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