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公路项目平面交叉口工程安全评价的目的,分析了影响公路项目平面交叉口工程安全的因素,并以广西来马高速马山南互通出口与G210公路平交口项目为工程实例,从平纵线形、视距、交叉口间距、交通工程、施工方案等方面对公路项目平交式工程进行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2.
作为城市交通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慢行交通以其绿色环保、便捷经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探究成都市的慢行交通现状,在成都市中心城区划分出八大功能分区,针对不同慢行方式使用者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同时在不同功能分区对其街道慢行交通设施进行实地勘测。通过调查,取得4908份慢行使用者数据及问卷结果,248处街道的慢行交通设施现状调查数据表。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得出了成都市慢行交通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具有的优势,并结合成都市实际情况,提出慢行交通系统改善措施及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阐述慢行交通与公交优先以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慢行交通安全设施精细化设置的必要性,对安全岛、人行横道、自行车道等慢行交通设施的人性化设置展开探讨,并列举了实现交通宁静区的交通工程办法,以期对我国构建成熟的慢行交通系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非灯控交叉口是交通流中的节点,对非灯控交叉口的交通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具有导向性意义。文章针对交叉口管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交通安全状况评价原则和主要方法,阐述了非灯控交叉口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对沈阳市刘家窑十字交叉口进行交通安全状况评价,提出了具体的交叉口交通安全改善措施,以提高非灯控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于机动化发展的快速时期,机动车保有量保持逐年递增趋势,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及严重违反交通安全的行为不断上升,慢行交通系统的研究正在逐渐受到公众的关注。文章对慢行交通系统组成及各自特点进行阐述,研究了慢行交通设施的规划设置方法,并提出了具体设计方案,为实现城市低碳交通及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现有国省道平交口常凭主观判断是否改造,缺少详细的科学理论分析,因此出现改造的必要性、改造方案等不符合实际,造成资金和土地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本文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实例,提出了通过交叉口适应性分析的方法,指出存在的问题,论证改造的必要性,进而提出改造的方案,对于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改造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无信号控制的干线公路平面交叉合理间距设置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干线公路平面交叉之间交通流的运行特性及几何参数进行分析,对干线公路交叉口之间的距离进行分段,结合影响干线公路平交间距设置的因素—交通特性和平交口密度,采用理论几何分析的方法,分段确定干线公路平面交叉间各区段最小长度的推荐值。通过搜集已有实际工程平交口间距设置数据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推荐间距有助于车辆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8.
受城市中心区用地限制,近年来各大学因自身发展需要纷纷在城市郊区兴建校区。然而,现有城市郊区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空间尺度过大、人车冲突隐患严重、校园缺乏活力等问题。慢行是大学校园内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对慢行系统的改善规划设计成为提升校园活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分析厦门、上海、昆明和天津等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对比国内外高校的校园规划实例,研究校园慢行规划的特殊性。以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为例,基于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查方法对慢行交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安全、便捷、舒适、活力的规划目标;将慢行交通设施与公共空间改造相结合,提出步行和自行车改善策略和方案,并对重点片区进行改善设计。  相似文献   

9.
南宁市东进口道路民族大道延长线交通瓶颈区域为三岸枢纽互通及民族仙葫交叉口组成的三岸瓶颈区域。文章为更好应对节假日交通需求,设定现状周末、年平均日交通量、年度高峰小时交通量、通行能力等工况,通过VISSIM仿真分析,分析瓶颈区域拥堵敏感点,提出交通管制和应对建议,为段间距互通与平交口的规划设计及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列举中国与欧洲城市在自行车交通规划定位、路网建设、交叉口改善、法规教育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从交通设施与政策层面分析中欧自行车交通现状的差异,并进一步指明我国未来自行车交通发展的挑战和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慢行系统规划方法对具体实践工作的指导性和操作性,研究提出基于使用者需求分析的慢行系统规划"需求引导法",用于指导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慢行系统规划。"需求引导法"的操作过程首先通过分析山水格局和用地结构,建立慢行系统初始方案,其次对初始方案进行需求侧要素点和供给侧要素点两方面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初始方案进行多轮优化调整,从而构建宏观层面供需平衡的慢行骨架系统。中观层面根据组团功能、慢行交通集聚程度划分慢行分区,并结合路网条件供给,提出各分区的慢行发展模式。最后以厦门市为例说明"需求引导法"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2.
单平交口定时信号控制方案是协调控制和线控的基础。文章针对当前的交通特性和环境,对基于TRRL法的平交口信控配时方案进行优化分析,主要对左转专用车道饱和流量的计算及修正系数进行优化,进而影响其配时结果。经实例验证,优化后的方案可明显降低平交口的延误时间,增强平交口的通行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和优化交叉口的运行状态,判断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是否满足通行需求,定义了交叉口可靠度的概念,引入交叉口可靠度的计算公式和评价标准;参考Webster模型,计算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使用连续型概率分布模型拟合交叉口各进口道车辆到达率的随机性,推导出交叉口可靠度与周期时长、车辆到达期望和方差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算例仿真验证交叉口可靠性与周期时长、绿灯时间的关系。本文对目标交叉口在采用不同信号配时方案条件下的控制效益进行研究,以交叉口可靠度为评价标准,选取较为合理的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  相似文献   

14.
交叉口是自行车骑行路径的控制节点,是决定骑行感受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交叉口自行车交通服务品质分为通过交叉口服务品质和交叉口区域待行服务品质两部分,从骑行者意愿和行为层面分析服务品质的影响要素。采集了上海市杨浦区21个典型交叉口67条进口道的设施特征,并对292名骑行者开展服务品质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确定了评价指标的选取、量化分级和权重划分,采用聚类分析和层次分析等方法构建了交叉口自行车交通服务品质量化评价模型。研究表明:交叉口机动车流量、机动车专用右转车道设置、交叉口穿越距离以及进口道机非隔离形式是影响交叉口自行车交通服务品质的关键因素;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进口道宽度、铺面质量和遮荫条件等。最后,应用建立的评价方法,对上海市杨浦区典型骑行路径进行了服务品质评价与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行状况,以右转车和过街行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并建立设置右转灯控前后,右转车与过街行人的延误和冲突数量模型。利用转换成本法,根据延误和行人-右转车冲突所产生的经济成本,建立交叉口性能指标模型,并得到设置右转灯控的临界条件。研究表明,行人-右转车冲突对交叉口通行状况影响巨大,在右转车流量或过街行人流量较大的交叉口,设置右转灯控可有效提高交叉口通行状况。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现今城市干道平面交叉口交通流量密集的状况,分析讨论影响平面交叉口安全管理的因素,提出了交叉口安全管理方法和一些改进措施,为提高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设置综合待行区的信号交叉口评价指标多以体现交通运行状态为主,难以体现交通环保的影响.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根据交叉口综合待行区设置条件和设置原理,在东西主干道上设置了综合待行区,运用VISSIM仿真软件输出相关数据值,选取了排队长度、平均信号控制延误、平均停车次数、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作为评价指标,基于专家评分和优序图法对实际交叉口综合待行区设置前后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设置综合待行区使得交叉口运行效率有所改善,但考虑环保后的评价结果有所下降.交叉口综合待行区的设置能够为分析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城市平面交叉口是城市交通冲突和事故频繁发生的地点。文章针对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安全现状,分析了平面交叉口的安全影响因素,提出引入事故率和冲突率为评价指标,建立了灰色理论评价方法,为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安全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城市交通需求剧增和交通设施供应水平低下的矛盾,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提出建立一体化交通系统的战略思想,将公共交通、公路交通、个体机动化交通和慢行交通全部纳入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范畴。而在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其一体化进程必然是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满足大多数出行需求的公共交通系统应首先确立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交叉口服务水平传统评价方法的复杂性,根据项目经验,提出了评价交叉口服务水平的简易方法,并以一个典型的十字交叉口为例,对比分析简化后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