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采用常规稀释法和划线纯培养法,从三个污泥样中分离出194株细菌,经过初筛和复筛获得14株产高效MBF的菌种.在对各菌株进行絮凝活性的遗传稳定性检验后,得到I 41菌株.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伴随实验过程获得菌株筛选模式.  相似文献   

2.
从成都某印染厂生物处理装置污泥中分离筛选出若干株对活性红PBL有脱色降解作用的菌株,经复筛得到1株具有较高脱色活性的菌株(命名为TS4),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并对TS4菌株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脱色效果受温度、pH值和供氧条件影响较大,最佳生长条件为37℃,pH=7.8,密封培养.此外,该菌对染料浓度的最大耐受极限为200mg/L;实验中分离出的单菌株的脱色活性比混合菌株弱。  相似文献   

3.
对河西走廊荒漠石生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培养,筛选具有紫外线抗性及产紫外辐照保护物质的菌株.以菌株紫外辐照后的存活率和菌株胞外产物对大肠杆菌的紫外保护作用为标准,获得抗性菌株S06-11,并对菌株S06-11进行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菌株S06-11经发酵培养后,发酵液用乙醇沉淀法提取,Sephadex LH-20柱层析纯化得到活性多糖EPS2.用硫酸-苯酚法和紫外吸收法检测EPS2的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通过检测EPS2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菌株S06-11与Arthrobacter sp序列相似性为97.95%,是Arthrobacter属细菌,该菌株发酵产生的胞外多糖EPS2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68.1%、50.86%和40.08%,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性能,是一株具有开发潜力的菌株.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甘肃渭源黄芪根腐病致病菌的类型及致病力分化情况.采集具有典型黄芪根腐病状的植株并分离得到6株病原真菌,分别编号为GF1、GF2、GF3、GF4、GF5、GF6.通过形态特征和DNA-ITS及EF-1α两组基因序列分析对6株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并比较了其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对6株病原真菌的4种纤维素酶(Cx、βG)和2种果胶酶(PG、PMG、PGTE、PMTE)的酶活力进行了测定.6株黄芪根腐病原菌均为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菌株GF3的致病力最强,接种7 d后的病斑直径为1.43 cm,且菌株GF3的生长速率最快,培养9 d后的菌落直径为8.5 cm,培养10 d后的产孢量最大,为7.5×10~8个/皿;6株病原菌产果胶酶的活性均高于纤维素酶的活性,其中菌株GF3产生的的酶活力均高于其他菌株,产2种纤维素酶(Cx、βG)的酶活力也均高于其他菌株.甘肃渭源黄芪根腐病致病菌的主要类型为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其中菌株GF3的致病力最强,且其产的2种果胶酶(PG、PMG)和纤维素酶(Cx、βG)的酶活力高于其他菌株.  相似文献   

5.
从张掖市临泽县东小口子铁尾矿分离筛选获得2株耐锰的细菌,分别命名为HF-1和HZ-1,通过16 SrRNA基因序列初步鉴定HF-1为阿司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e),HZ-1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菌株培养条件研究表明,HF-1的最适生长条件:培养温度35℃、pH=7...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断增大垃圾渗滤液浓度的方法,筛选出5株有效降解垃圾渗滤液化学需氧量(COD)的优势菌株,研究其对渗滤液COD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5株优势菌株均是好氧微生物,对COD的最佳降解时间为120h,最适pH均为7;混合菌株比单一菌株的降解效果好,在30℃,pH为7时COD去除率为45.3%;加入碳源有利于渗滤液COD的降解,但加入无机氮源使COD的去除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从山东省威海盐场分离纯化了中度嗜盐细菌多株,采用稻瘟霉法和卤虫法对15株中度嗜盐菌进行抗生活性的筛选,从中筛选出抗生活性强的17B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中度嗜盐菌株17B进行了分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盐单胞菌属Halomonas saccharevitans.嗜盐微生物可作为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在资源.  相似文献   

8.
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固态发酵条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从腐烂稻草、土壤和牛粪等样品中分离到12株能在以CMC-Na(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菌株,并从中筛选出1株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真菌,初步鉴定为脉纹孢菌(Neurospora sp.).通过对其固态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试验,初步确定了发酵培养基最佳碳、氮源种类及添加量:稻草粉与麸皮的质量比为9∶1,NH4NO30.5%;最适培养条件为:固液比1∶3,接种量1 mL,pH值自然,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96 h.该菌株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和滤纸酶活分别达到3 551.1和386.7μmol/(g.h).  相似文献   

9.
对59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胆汁同时进行需氧菌、厌氧菌和L型细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57例培养阳性,共检出细菌111株,其中需氧菌26株、厌氧菌37株、L型细菌48株;且以两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为主。总检出率94.9%。表明胆囊结石患者同时做需氧菌、厌氧菌和L型细菌的培养能显著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药敏试验表明它们各自的抗菌谱不同,3种细菌同时培养对临床准确、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沙门氏菌鞭毛素基因序列,副溶血弧菌耐热溶血素基因序列和霍乱弧菌肠毒素基因序列中分别选择并合成一对引物,其PCR扩增产物264Bp,293bp和292bp。对这三种菌的标准株,临床株及无关菌株的PCR测定及酶切鉴定,均显示良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携带psm-mec基因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的SCCmec型别。方法收集临床分离并经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准确鉴定的表皮葡萄球菌165株,通过PCR扩增esp和mecA基因准确鉴定MRSE,扩增psm-mec、fudoh和p221片段鉴定携带psm-mec菌株。采用多重PCR对携带psm-mec基因的MRSE的mec、ccr和SCCmec进行分型。结果 138株MRSE菌株中,29株携带psm-mec基因,携带率为17.58%。多重PCR对mec和ccr分型结果显示,携带psm-mec基因MRSE均为Class A mec,但ccr型别存在明显的多样性。多重PCR对SCCmec分型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可扩增出Ⅱ型和/或Ⅲ型SCCmec条带,且为混合型别。结论临床分离携带psm-mec基因的MRSE的SCCmec具有同源性,以含Class A mec的携带Ⅱ型和/或Ⅲ型SCCmec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西安市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rpoB基因RRDR的基因型分析。方法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32株结核分枝杆菌耐RFP株和10株RFP敏感株的rpoB基因PCR产物,并对8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rpoB基因片段通过DNA测序进行验证。结果 rpoB基因PCR-SSCP分析灵敏度为56.3%(18/32),特异性为80%(8/10)。8株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经测序,6株耐RFP菌株中有5株的rpoB基因突变均发生在531或526密码子上。其中有两株在526密码子均发生了双碱基突变;1株PCR-SSCP呈现阴性的耐RFP结核分枝杆菌存在513密码子突变;两株RFP敏感株出现PCR-SSCP假阳性,其rpoB基因均涉及2~3个密码子的突变,其中518密码子突变型AAC→GAC为首次报道。结论 531和526密码子除了单点突变之外,亦出现同密码子双碱基突变型;RFP敏感株多密码子突变型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从大连交通大学的池塘污水中分离出水性环氧树脂降解菌,经过驯化培养,从中纯化筛选出生长情况好的JDY(黄色)菌株和JDW(大白)菌株.通过革兰氏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JDY(黄色)菌株和JDW(大白)菌株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种属鉴定.结果表明,JDW(大白)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JDY(黄色)菌株需要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4.
从大连海域分离到一株海洋硫酸盐还原菌SRB18,该菌株提取物具有抗枯草芽孢杆菌的活性.对SRB18菌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试以及16S rDNA全序列测定,将序列测定结果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了同源性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最终将其鉴定为脱硫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相似文献   

15.
从大连海域分离到一株海洋硫酸盐还原菌SRB18,该菌株提取物具有抗枯草芽孢杆菌的活性.对SRB18菌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试以及16S rDNA全序列测定,将序列测定结果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了同源性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最终将其鉴定为脱硫脱硫弧菌(Desu lfovibrio des-u lfuricans).  相似文献   

16.
为减少原油污染的危害,各国学者都在研究利用微生物降解环境中的原油污染物.该实验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制备培养基,采用平板菌落分离法,分离获得11株能够利用原油生长的菌株,重量法测得其中HC13菌株的原油降解率最高,为57%.16S rRNA基因序列初步鉴定其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气相与质谱联用(GC-MS)分析发现菌株HC13对短直链烷烃的降解率都在60%以上.结果表明:控制单一变量可得到其生长最适条件为pH值为7,温度为30℃,原油质量分数为1.5%,接种量为2%,转速为140 rpm.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克隆和表达丙型肝炎病毒(HCV)1b型地方株DY株ns5a基因。方法运用原核细胞基因工程技术。设计目的基因的特异引物,采用巢式PCR法,从含HCV1bDY株全长eDNA的质粒HCV17中扩增出约480bp的目的片段,将其插入克隆载体pMD18-Tvector中,再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经酶切、PCR及测序鉴定后转化入BL21菌株,在IPTG诱导下进行融合蛋白的表达;采用SDS-PAGE电泳及Western-blot检测NS5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了含有HCV1b DY株ns5a基因的重组体,并得以表达。结论成功构建和表达了HCV1b DY株ns5a基因,为进一步研究HCVns5a的基因型及探讨该基因编码的Ns5A蛋白的性质和生物学活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以具有抗肿瘤抗菌活性的产孢子海洋真菌Aspergillus unguis DLEP2008001为出发菌株,对其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进行了诱变处理.在采用肿瘤细胞替代模型——DNA损伤修复基因缺陷型的大肠杆菌E coli AB3027进行突变株活性筛选的过程中,比较了三种筛选方案,最终确定了一种使用96孔板液体摇床发酵的筛选方法,该方法与通常的液体深层发酵有较好的对应性,且方便易行.通过该方法,灵敏快捷的筛选出了基于DNA损伤机制的高活性突变株,同时也显示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对提高该菌株生物活性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陕西地区屎肠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生物膜及溶血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西安市某大型三甲医院2017年5月-8月临床标本分离的174株屎肠球菌分离株。药敏法测定其耐药表型,结晶紫法测定其生物膜形成能力,并定量检测其溶血活性,多分类Logistic回归检验菌株多重耐药性、溶血活性及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关联。结果屎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比例高于90%,只检出1株利奈唑胺耐药,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女性患者标本的分离株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于男性(χ~2=4.925,P=0.027)。尿标本中屎肠球菌的分离率最高(67/38.5%),其分离株对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红霉素的耐药性显著高于非尿液标本(χ~2=6.578,P=0.010;χ~2=8.797,P=0.003;χ~2=9.533,P=0.002)。分离株的生物膜阳性率为66.7%(116/174),溶血阳性率为90.2%(157/174),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中生物膜阳性率高于生物膜阴性率、溶血阳性率低于溶血阴性率。分离株的主要多重耐药谱型为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青霉素、氨苄西林和红霉素多重耐药菌(72/41.4%),其中73.6%形成生物膜,该谱型耐药且形成生物膜的菌株中86.8%的菌株溶血阳性;多重耐药谱型为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和四环素的多重耐药菌(62/35.6%),其中71.0%形成生物膜,该谱型耐药且形成生物膜的菌株中的95.5%溶血阳性。菌株的5重耐药性与溶血活性负向关联(RRR=0.46,P=0.030),与生物膜形成能力正向关联,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R=1.984,P=0.051)。结论在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特别是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治疗中应避免经验使用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及红霉素类抗生素,以降低生物膜形成,有效控制细菌耐药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由于近年来工业的发展,环境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物法治理土壤砷污染目前已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高耐砷促生菌株,并初步探究菌株对砷的去除能力.从实验室保藏及分离自铁尾矿土壤的菌株中筛选出对As3+和As5+均有高耐受活性的两株菌.其中LSM1可分别耐受3200 mg·L-1的As3+和55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