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机动交通是中国大多数中小城市最普遍的出行方式,却常常面临路权难以保障、规划难以落地、设计难以优先的困境。这与市域非机动交通OD量化预测缺乏、道路网非机动交通效益量化评价缺位、断面非机动交通构成及分布规律分析缺失不无关系。以河北省沧州市主城区为实证样本,从市域、网络、断面3个视角研究中小城市非机动交通空间,建立慢行热力空间,慢行岛、核、辐,慢行源、汇、集3类空间分析模型。提出交通廊道、健康休闲网络两类非机动交通网络及其文体活动策划,并对典型断面通勤与休闲非机动交通流量大数据检测及其与气候环境和交通政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中小城市非机动交通优先发展、网络规划及文化传播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型机场陆侧交通方式复杂多样,如何合理设计陆侧交通,实现陆侧交通与航站楼的顺畅接驳成为影响机场能否高效运转的重要问题。文章针对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现有交通接驳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将交通接驳紧密融合到陆侧交通设计过程中,提出实际性的交通接驳优化方案,确保新建陆侧交通系统更加顺畅便捷。  相似文献   

3.
针对商务区轨道交通站点"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探讨了接驳公交线路的规划设计方法,为类似接驳公交线路提供参考。分析了商务区的公交出行需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接驳公交线路的必要性和其功能定位。从交通调查、需求分析、线路设计、站点设置、运营组织等方面,分析商务区接驳公交的规划设计要点,并选取上海小陆家嘴CBD"金融城1路"接驳公交进行实证分析,对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杨松 《城市交通》2012,(4):35-41
绿道建设是提升非机动交通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顺义区绿道系统规划将绿道定位为"景观体系纽带、绿色交通主干、特色旅游线路"。针对"绿色交通主干"定位,对顺义区非机动交通环境现存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统筹整合"的规划策略,包括用地统筹、整合设施、统筹设计三个方面。在规划策略的指导下采用线路适宜性评价的方法进行绿道线路规划,确定了由11条绿道线路构成的绿道系统,其中中央大街绿道、空港绿道、京密路绿道是以绿色交通为主要功能的绿道线路。绿道系统规划成为解决非机动交通系统连续性不足、衔接不畅、品质不佳等问题的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5.
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接驳可以提高换乘效率,解决城市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城市轨道交通与自行车的换乘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了杭州地铁3个典型站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与自行车接驳的行为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为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自行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北京火车站是北京市的主要客站之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和运输化的需求客观上需要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以保证客流及时、高效的疏散。针对北京站乘客换乘不便的问题,论述北京站客流节点的交通特征,以及区域交通接驳条件、问题症结,尤其是铁路与轨道交通的接驳问题。交通节点的问题放大到区域交通背景的研究,突显了北京站外围道路通达性不高、交通供给能力有限且无增容空间等问题,但是轨道交通2号线线网的剩余能力相对充裕,且客流到发晚高峰与通勤晚高峰不重叠。通过客流节点特征分析、区域对外接驳条件量化分析,为北京站交通接驳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与对策,即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运载能力,提高其接驳比例,释放区域更多的道路资源,避免对外交通与城市内各种交通方式无法实现有效的衔接。  相似文献   

7.
为增加轨道交通客流、完善运营组织方案并提高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基于深圳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现状,从网络、线路、车站三个层次分析轨道交通客流发展规律和时空分布特性。针对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及运营提出几点建议:考虑车站周边开发强度对客流的影响,不断完善车站周边配套设施;根据客流特征采取相应的行车组织方案;做好换乘站设计,满足乘客换乘便捷性、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重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为乘客提供舒适的接驳环境;完善公共汽车交通接驳设施等。  相似文献   

8.
TOD模式下的交通发展模式旨在构建与片区高强度开发建设相匹配的交通接驳系统,完善的接驳系统对于提升片区吸引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TOD模式下站点交通特性及周边道路结构形态配置,通过类型学方法,按照"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不同类别的TOD站点,解读相应的规划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背景下,学校周边交通环境整治尤为重要。以北京市副中心史家小学通州分校、玉桥中学两所学校为例,通过场地调研与部门访谈,识别玉桥东路、梨园中街、梨园北街等重点通学路径,分析发现校门前交通秩序混乱、非机动交通环境缺少精细化设计、缺少相关标志等问题。针对现状问题,制定分离机非流线、改善行人过街、压缩机动车空间和增设标志标线等整治策略,并提出保障项目落地实施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需求响应式公交的整套运营组织方案,覆盖了出行的所有流程与环节,设计了派车算法和接单规则,搭建了管理系统构架,可应用于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大型商圈等片区的轨道交通接驳服务或片区内部交通服务,发挥响应式公交的示范引领作用。运营组织方案根据历史订单,进一步优化环形派车算法的参数设置和不同车型的接单规则,在提高车辆运用效率的基础上,具备逐步在新市镇、卫星新城应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赖旭  郭彬杰 《交通与运输》2021,34(z1):220-224
针对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设施布局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以深圳北站为例,通过对枢纽和接驳客流特征进行研究,提出接驳交通改善措施.首先,从发车班次、客流分布、出行目的、方式划分、出行满意度等方面分析高铁客流特征及存在问题;其次,对轨道交通、常规公交、长途汽车、出租车、社会车辆等接驳交通方式的客流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最后,结合客流特征分析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从枢纽布局、接驳交通体系优化、场站设施布局、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改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忠振  陈刚 《城市交通》2007,5(3):81-85
大型活动会在短时间内诱发局部地区超高强度的交通需求,由于无法为这种需求提供额外的交通基础设施,因此大型活动会场周边通常会发生比较严重的交通拥堵.为了有效利用交通组织与管理措施疏导大型活动会场周边的交通,减轻会场周边的交通拥堵,针对其交通需求的特点,提出出行需求管理和交通组织的原则,设计了"需求分析-方案制定-方案验证-方案实施-数据收集-方案回顾"的交通组织与管理流程.最后针对一个实例,利用微观交通仿真模型PARAMICS 以实景再现的方式验证了事先设置的数套方案.事后的方案回顾证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裴莹莹  杨敏明 《交通与运输》2021,34(z1):121-125,141
为促进公交系统一体化融合发展,对我国16个城市的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两网"的耦合性进行评估.从交通供给、交通需求、两者共线与接驳情况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城市的公交系统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轨道建设水平较高的城市,公交接驳情况普遍较好,但两者共线率较高;轨道线网形态对其运能发挥有较大影响,且过高的共线率会制约常规公交的客流增长.  相似文献   

14.
城市发展过程中,高强度开发带来的交通问题与市民高品质城市生活环境需求的矛盾不断加剧。以成都市简州新城龙马湖长岛交通规划方案为例,利用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构建立体路网,为慢行交通和片区公交提供独立的通行空间,支撑公园城市发展目标;通过对立体路网交通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从多方面提出道路交通优化改善措施,包括路网结构采用双向丰字形路网,道路横断面采用"桥梁+地面路"形式、路中或路侧自然采光通风及路侧景观多样化设计,交叉口采用"导流岛+信号灯"形式,地块交通组织采用地面首层化设计等措施,最终实现上层路网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通行环境的高品质,同时保证下层路网机动车交通环境舒适畅达。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是典型的多方式组合出行,其出行过程不连续、选择需求复杂、出行体验难以捕捉等特征,制约了轨道交通整体出行效率和满意度提升。以南京市为例,分析轨道交通通勤人群的"接入—轨道交通—接出"全过程出行模式特征。考虑接入与接出过程的关联性,构建轨道交通多方式组合出行行为模型,研究各类接驳设施服务对接入和接出方式选择的影响。从轨道交通的竞争方式——全程小汽车通勤出行角度,调查该人群对不同轨道交通接驳方式设施服务不便性指标的感知评价,提出轨道交通接驳设施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目标相关要求,落实天津市领导到集团视察时提出的"小车厢大社会"服务理念,天津公交集团经过实地调研,决定近期陆续完成43个地铁接驳站的站名统一更改工作。随着地铁线路的陆续开通,公交地铁接驳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市民的出行效率。为了能够适应百姓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天津公交集团与地铁部门积极协作、主动作为,经过为期1个月的调研、磋商与协调,决定将公交与地铁的接驳站点进行统一更名,更名后的公交站名统一为"某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响应型接驳公交系统的运行效率,针对具有多个换乘站、多个车场的响应型接驳公交系统,提出了多换乘站多车场协同运营、车辆路径与调度协调设计的思路.同时考虑预约需求和实时需求,构建了响应型接驳公交多换乘站多车场地协同运行车辆路径与调度协调的二阶段模型,设计了多染色体遗传算法.计算结果表明:在给定的混合需求下,与独立运营相...  相似文献   

18.
北京南站高铁旅客特征与接驳交通体系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沪高铁开通为背景,对北京南站高铁客流特征和接驳交通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从职业构成、接送站人数、出行目的、接驳交通方式选择等分析了高铁旅客的特征。然后,对京沪高铁开通前后北京南站外围路网,以及地铁、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社会车辆等接驳交通体系运行状况进行阐述。最后,针对高铁客流冲击下北京南站东西区车流量分布不均衡、落客区秩序混乱、出租汽车候车旅客滞留、夜间接驳交通能力不足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容量、快速的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系统亟待构建其无缝衔接接驳系统,目前的接驳体系尚无法满足城际客流的时间可靠、便捷性、舒适度等交通需求。构建快速公交系统无缝衔接城轨站和城区普通公交系统,形成交通走廊,既能满足快速和便捷的出行需求,又能满足出行点覆盖率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大河西综合交通枢纽是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新区创建"两型社会"的示范性工程,由于地理位置的复杂性,枢纽在各方面面临着多种交通挑战。针对本枢纽周边现状及功能定位,提出设计理念与原则,介绍了枢纽总体布局方案,研究了交通需求及设施规模,分析了外围道路集散系统与核心区交通组织方案,最后总结了规划、设计过程出现的问题及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