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7 毫秒
1.
停车换乘组织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流量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压力与日俱增,换乘枢纽(P+R)作为城市交通体系中的重要节点瓶颈作用明显.因此,对换乘枢纽进行合理的交通组织尤为必要.结合上海市长宁区临空交通枢纽交通影响分析,对换乘枢纽功能定位及其交通组织原则、方法作了初步探讨,并结合案例详细分析了临空交通换乘枢纽内外部的交通组织方案和枢纽对周边路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在轨道线网换乘、城市发展和交通出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设置数量直接影响乘客换乘效率、地铁建设和运营成本等。为研究和探索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合理数量,首先,对影响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数量的因素进行梳理;其次,按照其主导功能将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分为以衔接对外交通为主和以城市功能、市内交通为主,并以广州市和厦门市为例,提出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密度的概念,探究枢纽数量与城市规模、区位和人口之间的关系;最后,给出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密度建议值,以期能够更好配合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布局规划和线网编制。  相似文献   

3.
深圳、香港共同发展国际性城市需要国际交通枢纽体系的强力支撑。首先介绍了深港都市圈交通发展现状,并由此总结存在的问题。围绕深港共建国际交通枢纽城市的战略目标,制定深港共建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国家级铁路枢纽的对外交通体系发展策略以及高度一体化的内部跨界交通体系发展策略,并紧密结合深港都市圈空间格局及交通发展态势探讨深港交通合作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郭华  袁倩倩 《城市交通》2010,8(2):55-60
为了满足客运综合交通枢纽各种交通方式的出行需求,确保实现枢纽的交通功能,须对其进行良好的外部交通组织设计。以北京市北苑客运交通枢纽为例,通过研究其功能定位和各种交通方式的出行特征,利用现状和规划路网条件,将交通组织与枢纽建设规模、枢纽规划用地布局、建筑布局相融合,提出了"枢纽优先、公交优先"、"车、人分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一体化"的枢纽外部交通组织方案,以有效保障枢纽外部人、车出行的需求。最后总结了客运交通枢纽外部交通组织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综合交通枢纽上盖物业开发主要基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车站经济效益的角度进行开发研究,较少考虑其对周边交通的影响,以及交通对上盖物业的体量大小的影响.本文以重庆市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为例,根据大量的交通调查数据,结合重庆市的文化及地理情况,将重庆市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以立体集约型的方式规划其商业设施.本文采用商圈理论估计沙坪坝综合枢纽商业建筑总体规模,并提出不同的物业分类方案.最后依据交通量调查,利用圈层外推分析综合枢纽建筑对周边道路的交通影响并检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建设与周边用地开发具有紧密的互动关系,其一体化建设迫切需要相关规划设计理论的指导。结合国内外经验,探讨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周边用地一体化建设的范围、空间布局模式、用地性质及开发强度等要素,并在这几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建设提出对应的指导建议。然后,以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和公共交通主导为目标,从交通接驳设施、枢纽周边道路网络和步行系统三方面阐述一体化换乘系统的规划设计策略。最后,梳理城市客运交通枢纽与周边用地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和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运输业已经发展到了枢纽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网络效率的阶段。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来提高交通枢纽对交通资源的整合效率成为越来越被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福田综合换乘枢纽的基本情况及其功能布局和交通流组织,详细分析了其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及集中紧凑布局、多层次衔接、立体换乘等规划设计特点,并从提高交通枢纽对交通资源整合效率的角度总结了若干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坪山综合交通枢纽是深圳东部门户枢纽,也是深圳第三大高铁枢纽,南北两侧均是市级重点发展片区,发展定位极高,周边山水资源丰富,极具生态特色。为减小枢纽对城市的割裂,最大程度保留周边生态基底,彰显枢纽特色,提出结合山水资源打造生态枢纽的新思路,进行了局部改造既有高铁站房的新探索。分别从枢纽总体布局、交通接驳设施布局、外部道路改善、城市设计、建筑概念方案等方面开展站城一体规划实践,以期为其他城市类似枢纽在规划设计理念与思路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交通枢纽是道路网络的重要节点,其对道路网络上交通影响不能忽略.文中探讨了无现状OD情形下的各种类型交通枢纽分布预测问题,把运输费用(时间)最小作为目标函数,以交通小区发生量和交通枢纽容量为约束,建立了线性规划预测模型,并对交通小区与枢纽间的特定联系在分布预测中如何考虑进行了探论.实例研究证明该模型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黎晴  赵莉 《城市交通》2014,(3):38-44
围绕重庆地区的三个区域交通规划项目,系统性地回顾和梳理了城镇密集地区交通规划理念的演变过程和规划实践。探讨了国家战略、政策法规及行政体系对规划工作的影响,总结了交通枢纽城市的内涵,归纳了不同层级城镇密集地区交通规划的要点。指出城镇密集地区交通规划作为区域协调的重要依据,深入研究经济、政策、管理机制与规划的相互关系,探寻以区域协作为核心价值的规划方法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综合考虑影响轨道交通换乘的各种因素,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并给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过广义效用函数法对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换乘进行综合评价,以广义效用函数值的大小为标准,对各换乘方案进行评价比较。  相似文献   

12.
徐玉莲 《交通标准化》2010,(14):112-116
厦门火车站是厦门市极其重要的交通门户,厦门火车站枢纽片区改造是在发达的商圈内进行交通枢纽的整合,交通系统的规划无不考虑整个系统的统筹,其开发发展依赖于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和城市空间的开发。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虹桥商务区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具有示范意义.通过回顾二者的交通发展历程、交通需求、交通状况与当前交通矛盾,判断未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及虹桥商务区发展趋势.对虹桥高铁站线路过于集聚、商务区发展预见不足规划滞后、商务区核心区设置大型会展中心等造成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及虹桥商务区的成功经验与重要教训,进一步科学指引中国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及周边商务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伴随城市更新及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老城区城市道路立体交叉系统(以下简称“立交”)面临改造为轨道交通枢纽的新契机。在总结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一般性规划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城市道路立交改造为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主要规划内容。以深圳罗湖雅园枢纽为例,阐述一体化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详细规划的技术方法和主要内容。案例采用交通大数据精准分析城市道路立交交通特征,利用交通模型预测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未来交通需求,进而提出合理的道路立交改造方案,以及枢纽布局、用地规划及枢纽核心区城市设计等一体化的枢纽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5.
引言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建设都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与其他多种交通方式相配合,形成大型的交通枢纽建筑。城市交通枢纽作为城市交通的节点,其首要功能是满足乘客的换乘需  相似文献   

16.
对国内部分交通枢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空间地理信息技术的步行换乘模型的基本要素与属性。对模型的应用领域进行了分析,步行换乘模型既可应用于交通枢纽的内部管理和评价分析,也可以应用于旅客的交通信息与引导服务。步行换乘模型的应用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增强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布局规划》(下简称《枢纽布局规划》),明确上海未来将建成A、B、C、D四大类计145个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其中,A类枢纽为"对外交通枢纽",主要解决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转换问题;B、C、D类枢纽服务于市内交通,以承担市内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和内部的中转换乘为主要功能。本文以城市内部换乘枢纽为研究重点,针对枢纽交通功能的定位,对客运枢纽内交通设施布局、  相似文献   

18.
正综合交通枢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各种交通方式相互连接的中心环节,对实现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高效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是一个非常繁杂、困难的课题,涉及多学科的专业内容,需要协调各种复杂的关系。以往城乡规划学、交通规划学、经济学等学科对综合交通枢纽本体与周边之间作用的研究,多采用静态、局部的分析方法。目前国内对综合交  相似文献   

19.
《城市交通》2008,6(3):1-4
交通运输部:四川道路设施破坏损失达150亿;天津:高压电缆与市政交通共用隧道创全国先河;北京私家车停车换乘 停车费按每次2元计算;北京延庆教委规定干部公务外出乘公交奖30元;重庆加强监测 确保轨道交通安全运营;重庆南坪交通枢纽工程节能率将达65%;七月起青岛奥帆中心周边交通管制须凭证出入;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地位日显重要。从结合部与交通枢纽规划的基本内涵出发,指出结合部存在的一些交通问题,结合部已成为交通的瓶颈,阻碍了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和乡村经济的发展。最后,提出了结合部交通与枢纽规划的优化设想,实现城乡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