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根据对广东省清远~连州一级公路六甲洞隧道的调查和全面检测,剖析了隧道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隧道病因,通过方案比选,提出了采用套拱加固的方案,并对套拱加固方案中的一些具体施工措施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G312线六盘山公路隧道洞内坍塌、结构开裂、衬砌劣化和背后空洞等病害进行处治,通过隧道检测、现场踏勘和资料收集,在充分掌握隧址区地质条件、设计施工、维修处治资料的基础上,对隧道病害原因及其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出了套拱加固和换拱加固2种处治方案,并从技术标准、施工安全、造价和环保角度进行加固方案论证。结果表明:隧道套拱加固方案在施工安全、造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均优于换拱加固方案。  相似文献   

3.
复合式套拱加固方法在隧道衬砌加固、病害处治工程中应用较少,通过依托G312线六盘山隧道加固改造工程,对该方法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套拱加固施工工序,在此基础上对钢管注浆锁脚、衬砌背后空洞回填、衬砌背后虚渣处治、衬砌局部置换、衬砌裂缝处治和衬砌内轮廓修整等工序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说明。工程实例验证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复合式套拱加固方法对裂损隧道衬砌加固是可行的,计算后衬砌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为今后类似隧道的加固补强提供了新的方法思路和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坂山隧道经过8年多的运营,出现了较严重的病害,如衬砌开裂、严重渗漏水、混凝土冻害和劣化等,在对隧道进行检测的基础上,对隧道病害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整治设计,整治后的隧道套拱段滴水不漏,且隧道结构得到了有效加固,非套拱段只有3处渗漏水;同时在隧道整治时增设套拱背后混凝土温度观测系统,对衬砌混凝土温度进行长期观测,为掌握衬砌混凝土冻害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G112线波罗诺隧道经过约8年的运营,隧道衬砌出现严重开裂、渗水等结构病害。专项检测结果表明,洞身衬砌部分段落存在2次衬砌混凝土厚度不满足设计要求,与初期支护间脱空等质量缺陷,须进行结构加固,以保证结构承载能力。综合考虑隧道实际状态及养护规范推荐的整治方法,结合病害隧道的实际整治经验,从整治效果、安全性、经济性、工期等方面对在原2次衬砌外侧增设工字钢、钢带、换拱及套拱等4个方案进行比选,最终确定采用增设工字钢方案对波罗诺隧道进行结构加固。  相似文献   

6.
考虑到现阶段钢筋混凝土套拱加固病害隧道安全验算方法的不足,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推导了钢筋混凝土套拱加固病害隧道4种情况的安全系数,计算过程中根据隧道技术状况对原衬砌结构的承载力进行相应的折减,同时考虑了新增钢筋混凝土套拱承载力的利用系数,并以长安坝隧道为工程实例,对推导公式予以验算。研究结果表明:现有方法中将原衬砌结构与钢筋混凝土套拱简化为一整体的素混凝土结构,安全系数偏大,存在一定的风险;将原衬砌结构作为安全储备,不考虑其剩余承载力,安全系数偏小,设计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过分浪费材料的情况,经济性较差。考虑原衬砌结构的承载力折损情况及新增钢筋混凝土套拱承载力利用系数时,安全系数处于上述两者之间,计算结果相对更加客观、合理。  相似文献   

7.
采用"套拱"方法对石拱桥加固改造进行技术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工程实例,对拱桥的病害原因、加固方案选择、套拱厚度计算及加固改造技术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加固施工的措施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分析、比较、确定白岩里隧道右线进口仰坡面塌方处理方案及实施过程;阐明该洞口由原小导管预注浆变为长管棚加固措施的必要性,及其不等厚变截面套拱对仰坡面的护拱作用。对长管棚的设计、施工进行详述。  相似文献   

9.
苏家坡石拱桥病害原因分析及套拱加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家坡石拱桥跨径30 m,检查发现该桥存在多处病害.采用有限元法分析加固前石拱桥受力性能,确定病害主要原因为U形桥台背面回填不密实及车辆超载,提出采用钢筋混凝土套拱的方法进行加固,将该桥荷载等级提高到公路-Ⅰ级.运用有限元法分析套拱厚度、混凝土强度、套拱和主拱圈的粘结强度对套拱加固效果的影响,以确定具体套拱加固方案.加...  相似文献   

10.
小导管注浆法在隧道塌方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西南某隧道塌方的原因,阐述了该隧道塌方处理方案。根据"加固后方、封闭岩面、稳定塌体"的塌方处理原则,采用小间距型钢拱架加小导管注浆法等具体方案和技术措施对塌方隧道进行处治。实践证明,加固处治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粤赣高速公路龙祖山隧道洞口浅埋段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业青  林锋泉 《公路》2005,(12):208-213
粤赣高速公路龙祖山隧道左、右洞上陵端浅埋且为软弱的全风化花岗闪条岩地段,施工采取了明、暗挖方案,洞外采用套拱、护拱、钢花管注浆加固岩体以及对洞前边坡、洞口仰坡采用钢花管注浆加固措施,洞内采用多台阶短开挖、加强支护、改变传统砂浆锚杆为注浆锚管等施工技术,这些措施控制了全风化花岗闪长岩遇水崩解坍塌的地质病害,成功地开通了浅埋软岩地段,至今山体稳定,隧道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偏压隧道施作套拱初期致局部坡体滑移的问题,提出3种边坡加固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分析3种加固方案下边坡安全系数、侧坡总位移、有效塑性应变、最大剪应变及隧道开挖的地表竖向位移值。通过对3种加固方案的对比及坡体测点的位移监测数据分析表明: 对边坡施作工况3(对坡面挂网喷浆支护、坡体施作锚杆支护和局部钢花管注浆)的支护方式加固后坡体的稳定性明显优于工况1与工况2这2种坡体加固方案,工况3加固方案不仅提高了边坡的整体稳定性,而且能最大程度减小隧道开挖对地表变形的影响,在工程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一座16m跨径石拱桥为例,首先介绍了该桥的基本情况,然后对加固后的桥梁进行了环境振动测试和模态识别,并用实测动力特性对加固后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进而利用修正的有限元对该桥套拱加固前后的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估,进一步分析套拱厚度、套拱混凝土强度等级、套拱和主拱圈的粘结强度等对套拱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拱下套拱加固是提高石拱桥的承载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套拱厚度并非越厚越好,对于16m跨径拱桥,在公路Ⅰ级汽车荷载作用下经济合理的套拱加固厚度为30cm。  相似文献   

14.
路继平  张文新 《公路》2012,(5):335-338
隧道施工中多次发生塌方、掉块、初支变形,经过现场勘察,技术人员分析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采用了分段加固,完善既有初期支护、局部注浆加固、全断面加固、二衬加强、临时套拱、管棚、拱架施工、预留施工管道、泵送混凝土、吹沙等措施合理整治,成功通过了塌方段.针对塌方整治的难点,总结了处理和预防塌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田正  刘宝华 《公路》2021,(2):339-344
随着运营时间的增长,公路隧道部分衬砌结构因承载能力不足,逐渐发生变形、开裂、错台、掉块等较严重病害,亟需进行加固处治。叠合式套拱是一种强力的加固措施,可以与原衬砌结构结合成一体共同承担围岩荷载,最大限度利用原结构的剩余承载能力,加固效果显著。依托工程实践,对叠合式套拱加固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显著改善原衬砌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极大地提高衬砌承载能力,有效地抑制二次衬砌裂缝的发生、发展,确保隧道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6.
无设计资料的中小跨径双曲拱桥加固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十里铺桥的加固实践,对无设计资料的中小跨径双曲拱桥的加固提出了一套有效方案,即综合采用拱背加固和拱肋外包混凝土的方法,并将原拱式拱上建筑改为梁板式;对加固后结构的计算模型进行了讨论,并对加固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某隧道洞口段初期支护侵限的问题,采用现场监控量测、数值模拟等方法,在隧道初期支护侵限过程及隧道宏观表征分析的基础上,对隧道断层破碎带初期支护侵限机理展开分析,提出处治方案,并对处治方案效果进行评价。本工程F9断层破碎带围岩较差,地下水作用下拱顶荷载增大、拱脚麻岩承载能力降低是初期支护侵限的客观原因,拱脚悬空时间过长是主观原因;采用"全径向注浆加固+换拱"的处治方案避免了初期支护再次发生侵限,隧道最终顺利通过洞口断层破碎带。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黄土隧道越来越多,在黄土隧道洞口段极易出现浅埋、偏压等情况,由此而引发隧道洞口段在施工及运营期的各种病害。桩承式复合套拱结构具有施工简便、结构整体稳定性较好等优点,因此可用于黄土隧道洞口段加固。本文以弓家沟隧道为依托工程,利用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其加固效果进行全面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桩承式复合套拱整体稳定性较好;在偏压地形情况下,应进一步提高预加固桩配筋率,提高其抵抗弯矩能力。  相似文献   

19.
应用有限元方法对弁山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加固效果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工况下隧道围岩与结构位移、围岩应力、围岩塑性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受力等指标。结果表明,应采取对拱圈和隧底围岩进行全面加固的技术方案,并对拱脚进行重点观测。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大断面软弱破碎围岩隧道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中岩柱对围岩稳定性与整个隧道的影响,依托重庆市九龙坡区新九路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MADIS-GTS模拟中岩柱在不同加固形态及不同加固高度下隧道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与实际施工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小净距隧道地表沉降曲线受隧道埋深影响较大,当埋深较小时,双洞开挖后地表沉降曲线整体上呈不对称的"W"形,中岩柱在先行洞和后行洞之间起到杠杆支点的作用效应明显;当埋深较大时,整个沉降曲线大致呈对称的"U"形,在两隧洞上方一定高度形成共同压力拱,中岩柱被包围在压力拱内,从而导致地表沉降曲线中中岩柱支点效应被弱化,土拱效应明显。2)在小净距隧道施工过程中,浅埋隧道最优加固方案为中岩柱加固至地表且与拱顶为界;深埋隧道最优加固方案为以侧墙为界加固至拱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