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制动装置的超声波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车辆不同制动状态下的特征信号,应用超声波检测技术对制动状态的识别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超声波技术可以定量地判断刹车片与制动毂之间贴合的紧密程度,定性地判断两者界面之间是否有油污,实现了对制动装置的刹车状况和故障进行检测和识别.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铁车辆停放制动功能的控制及其状态指示,对地铁车辆停放制动施加与缓解指示的逻辑进行分析和讨论,提供停放制动真实状态的判断与辨别方法,以保证车辆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3.
交通事故发生后,判断肇事车辆肇事制动前的车速是分析交通事故原因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分析肇事制动前车速的方法必须借助于事故现场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因而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通过对制动印痕的测量分析,讨论了识别制动印痕始点、终点的方法及常见到的三种印痕现场勘测方法,推导出在不同路面和制动车型下计算制动前车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制动特性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秦线重载列车实际运用中出现的纵向冲动过大的问题,使用基于气体流动理论的空气制动特性仿真和基于刚体动力学的列车纵向动力学联合仿真方法,研究制动波传播的均匀性、制动波速、制动缸升压特性等制动系统特性对纵向冲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制动波速不变条件下,制动波匀速传播与非匀速传播时列车纵向冲动水平基本一致;制动波速对列车车钩力影响显著,波速越高,车钩力越小;在列车制动能力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列车首尾车制动缸压强曲线开口度的收敛,纵向冲动明显降低,最大车钩力发生位置向列车后部移动.  相似文献   

5.
根据L-B型组合式制动梁的结构特点,运用I-DEAS软件建立基于接触的L-B型制动梁有限元模型,并计算了制动梁在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应力集中主要发生在闸瓦托滑块根部,这与实际运行中出现的故障较为吻合,为制动梁的改进设计和结构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岁月号"发生事故的经过和船舶概况,并运用船舶操纵和船舶稳性的原理,分析了船舶沉没的根本原因,对船舶航行安全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制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基于SVPWM控制的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制动工况为研究对象,重点对电机的两种制动方式(基于电机损耗控制的制动和再生制动)、两种制动方式在系统中的综合运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电机损耗控制的制动方法,它综合考虑了电机的铜耗和铁耗.通过仿真对比分析,指出再生制动性能最好,新的制动方式比只考虑铜耗的制动方式性能好,因而更适合在不能采用再生制动的场合运用.总结了新的制动方式的控制电流与电机制动转矩、转速及电机定子电阻和铁耗等效电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汽车随机制动效能合格值的计算求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汽车制动效能与汽车及道路的诸多参数相关,常用的各种简化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差异很大。本文对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的合格值求解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二轴汽车制动效能的通解求法。  相似文献   

9.
伴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应对"非常态"条件下的交通管理引起业内人士广泛讨论和重视。首先总结"非常态"交通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常用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基于信号控制的"软隔离"与基于交通组织的"硬隔离"协同优化的交通管理方法、模型基础、解决方案和工具。最后,结合中国实际对未来"非常态"交通从应急规划和实时管理两个方面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现场试验与多体动力学仿真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一套反映C80单元制动装置真实接触状态的建模与模型验证方法;运用RecurDyn仿真分析平台,通过仿真试验分析法对制动装置的运用性能进行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闸瓦靠近轮缘一侧的接触应力较大,2、3位闸瓦下部应力较大,易引起闸瓦偏磨;制动梁立柱连接处存在较大应力,游动、固定杠杆连接部位最大瞬时接触应力分别为137和127 MPa;C80单元制动装置中12号和15号销轴受力最大,在空车与重车制动时销轴所受合力分别超过10和50 kN,现场检修时应着重检查游动杠杆、中拉杆、固定杠杆、制动梁立柱和立式制动杠杆及其连接部;动态运行时,制动梁朝着车辆运行反向窜动导致闸瓦与车轮异常间歇性碰撞接触,且随着运行速度增大轮瓦接触力有增大趋势,易导致车轮非正常磨耗和闸瓦偏磨。研究方法为预测铁路货车制动装置等复杂机构的运行规律与性能预测提供一种新技术,可用于指导C80等铁路货车制动装置的运用检修规程制定与设计改善。   相似文献   

11.
基于DFSS方法,针对某车型开发过程中制动踏板感觉存在"偏软"的问题,对制动减速度低于0.3 g的制动工况下的制动踏板力和制动踏板行程进行优化设计。首先,通过用户新车性能调查数据及客户呼声,确定客户关注的性能指标;其次,通过制动性能试验获取上述性能指标与制动减速度的关系,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目标值;然后,结合制动系统开发经验,通过普氏选择方法,确定制动系统配置的最优方案;最后,分析并确定控制因子和噪声因子,通过正交试验获得制动踏板力和制动踏板行程的优化值,并与目标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优化值和目标值有良好的吻合度,为后续优化提供了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汽车制动系的常见故障和日常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制动系统常见故障及诊断 即使车辆的制动系统工作很正常,我们也要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其的检查。只有做到这一点,关键情况下制动系统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才会降低。制动系统运转不良可以用下列方法判断出来,同时可以初步断定故障的可能部位,并针对具体零部件进行检查。制动系统常见故障及诊断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结合驾驶员避撞行为特征和车联网信息获取优势,设计了车辆主动避撞决策。通过分析车辆制动过程得到临界制动距离,利用自车不同制动强度建立车辆纵向分级制动模型。在制动过程中加入不满累积度作为产生车辆换道意图的依据。基于Python和SUMO搭建了联合仿真平台,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高速行驶环境中,与ITTC制动模型相比,文中方法能减少车辆制动跟随时间和换道次数,做出合理换道判断。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各类人行过街设施基本组成,比较各类人行过街设施特性,分别提出平面和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一体化"设计理念和要素。通过在绵阳市中心城区的实际运用,表明对实际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作为规划设计、交通管理或专业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ANSYS Workbench及APDL的鼓式制动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某鼓式制动器制动蹄的实体模型,运用ANSYS Workbench建立其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对其实际工作情况的分析,在销孔处进行适当约束,在滚轮孔内壁上施加合理的促动力.为了较为真实的模拟其所受的正压力及相应摩擦力,在ANSYS Workbench环境下引入APDL语言,得到了制动蹄的应力场分布,此方法可方便快速的实...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辛普森和串联式自动变速器的各档传递路线及各档反拖制动分析,发现了自动变速器各档反拖制动的规律,总结出了判定自动变速器各档反拖制动的定则,通过此定则能够快速判断出各类型自动变速器的各档是否存在反拖制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汽车安全状况的CST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汽车制动系统的工作状态与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系统之间的联系,提高汽车安全性能的整体水平,提出了基于汽车安全状况的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装置(CST)控制系统思想.即以单片机控制技术为核心,对汽车制动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实时检测,判断制动系统安全状况,利用毫米波雷达实时监测本车与前方车辆(或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运用行车安全距离模型以确定本车的安全状态,一旦发现制动失效和制动不良,或距离超出安全范围时,则立即将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系统推出至全伸状态,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当制动系统完好或安全隐患不复存在时,则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系统自动回缩,实现根据汽车所处的安全状况自动确定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系统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8.
赵强  赵小汉 《轨道交通》2013,(11):62-64
针对CCB11制动机系统的制动显示屏LCDM重启故障进行分析、分类,探讨故障的判断方法,制定防范措施和处理办法,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维和运输分队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进行了剖析,针对问题实际和管理工作特点,文章从"软"管理与"硬"管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采取以人为本实行"软管理"和以任务为中心实施"硬管理"相结合的方法,确保维和运输分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20.
最佳滑移率的确定是汽车防抱死系统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影响最佳滑移率的因素,设计了车轮状态观测器,提出了一种最佳滑移率估算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在汽车防抱死系统模糊自整定PID参数控制中。结合汽车动力学模型,在单一路面和跃变路面上进行基于MATLAB/Simulink的制动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实际滑移率能迅速跟踪时变最佳滑移率,跟随性良好。相比常规的将不同路面最佳滑移率设为定值的ABS控制器,该方法控制精度较高,汽车获得的制动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