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港兴城、港以城兴,是世界范围内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文章针对温州港和温州市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温州市的经济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快温州港口的发展将对温州城市经济的在新时期的发展起到龙头的拉动作用,是温州经济发展新的重要的增长极。文章同时还对如何加快发展温州港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下港口经济腹地的演变规律,以港口资源整合前后的大连港和营口港为例,运用改进的腹地烟羽模型对2018、2020年的港口腹地范围进行测算,结合Arcgis软件绘制各港口单纯与混合腹地空间分布,通过各港口腹地范围演化特征分析港口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港口整合后各港口综合影响力差距缩小,大连港与营口港腹地范围差距减小、混合腹地范围扩大。港口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各港口发展侧重于腹地范围的均衡协调,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合理分工。  相似文献   

3.
<正>虽然港口一体化的发展为嘉兴港的未来开启了新篇章,但应该看到,与嘉兴港口物流业应承担的任务相比,与先进地方港口物流业的发展相比,与今后一段时间港口腹地经济发展任务相比,嘉兴港的发展还存在许多短板2015年8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港航强省要求,做出推进海洋港口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整合全省沿海港口及有关涉海涉港资源和平台,组建省海港委、省海港集团,同时以该集团为平台将省内的宁波港、舟山港、嘉兴港、台州港和温州  相似文献   

4.
陈春 《中国港口》2001,(7):30-31
温州港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港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先后建成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7个.但目前的港口现状仍难以适应腹地经济发展和海运发展的需要,港口吞吐能力不足,深水专业化泊位少,受出海航道制约,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温州港作为我国沿海20个主枢纽港之一,近年来吞吐量在枢纽港中名列倒数第二,在浙江省五大海港中也退居末位,其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已明显滞后于温州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温州市"十五"计划纲要提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港口为龙头,以七里港区为中心、小门岛港区为启动点,加大港口开发力度,奠定温州港从地区性港口向主枢纽港战略转变的基础.据初步估算,温州港"十五"期间计划建设的码头和航道等港口基础设施约需投入18亿元.加快温州港开发建设的关键是资金问题,仅依靠国家、省和温州市政府的财政补助和政策性贷款的投入来解决港口建设的全部资金是有很大难度的.解决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是目前温州港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必须加快温州港港口投融资体制的改革,确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和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5.
港口经济腹地的合理划分关系着港口生产与发展大局。对此,为准确划分港口经济腹地范围,综合考虑货主方成本和港口方收益的因素,从"效用"的角度出发,提出划分港口经济腹地范围的新模型。同时,应用蚁群算法进行求解,并以厦门港和宁波港经济腹地范围划分实例为例,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拓晓瑞 《中国水运》2010,334(6):14-15
<正>建设天津自由贸易港优势分析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港口硬件设施,港口发展政策、港口管理体制、腹地经济发展等。从港口基础条件和未来发展环境看,天津港已具备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地区)基本形成干线港、支线港和喂给港层次分明的港口发展格局:以泛珠三角地区为经济腹地的深圳港和广州港是珠三角港口群的干线港;以东莞为经济腹地的虎门港的崛起虽未撼动深圳港和广州港的干线港地位,但将加快珠三角  相似文献   

8.
<正>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连云港港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亚欧间重要的水陆中转港。作为腹地型港口和外贸运输为主的连云港港,与腹地的互动关系也会愈显重要。通过对1990年代以来连云港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外贸进出口总额及货件货源地等重要指标和货种货源地进行调查分析,探讨连云港港口腹地的空间层次变化规律,有助于了解腹地内的资源状况和经济潜力为连云港港口合理分工、港口布局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辛林 《集装箱化》1998,(10):6-8
港口腹地有陆上腹地和海上腹地之分。港口的陆上腹地是指货源通过该港输出、输入的地域;港口的海上腹地是指经过该港的水上航线的起点(终点)港或基本港。事实证明,腹地是港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研究港口的腹地问题对确定港口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港口经济腹地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今后进行港口与腹地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港口腹地的划分、港城关系、交通运输及港口发展等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归纳与评价,提出应从以下几方面作进一步研究:(1)从内陆交通运输与海运技术相结合的角度对港口与区域发展进行研究;(2)在港口对共同腹地的吸引和相互作用方面多进行定量研究,提高对腹地范围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3)揭示港口自身发展规律及其与腹地范围扩大的相互作用机制;(4)从微观角度研究港口、城市、区域有机结合与内陆经济腹地的空间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港口腹地范围的划分;(5)采用定量方法对港口腹地范围和空间分布情况作深层次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日照港和日照市的港城互动和港口经济腹地的发展论述日照港开辟新港区的必要性;从临港工业园区的需要和自然条件论述开辟虎山港区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简述虎山港区规划设想。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圈层结构法将大连港腹地划分为三个圈层范围,并通过构建哈夫引力模型分析各圈层经济指标与港口吞吐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圈层的经济指标对港口吞吐量的影响存在可量化的差异,从营口港对大连港吞吐量的实际影响出发,分析原因,并在两港腹地资源竞争分析基础上,提出区域化合作将是两港未来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俞灵  徐鹏飞 《水运工程》2020,(5):143-147
为评估新建巴布亚新几内亚科考瑞港的建设规模,构建由回归分析模型、腹地集装箱运输需求重力模型、多目标港口模糊评价模型和基于Logit模型的港口选择模型4部分组成的综合预测方法。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科考瑞港的腹地集装箱运输需求进行预测;并对腹地省份在不同港口的集装箱运量进行测算,从而科学合理地预测科考瑞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为实施项目的必要性提供支持。该预测方法使用较少的基础数据即可比较科学客观地预测新建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能够较好地解决在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统计资料缺失、安全局势不稳定导致腹地调研困难等情况下的吞吐量预测问题,为海外港口的建设、咨询项目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大连港对其腹地经济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港口和腹地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1]。分析了大连港及其腹地的概况,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大连港与腹地经济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大连港对其腹地经济具有积极影响的结论,从而为港口与腹地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指导。  相似文献   

15.
首先阐述了第四代港口的特点及概念,并针对厦门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了其发展建设第四代港口的优势所在;并从集装箱运输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功能、经济腹地等多方面论述了其存在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搞好港口布局规划建设二十一世纪国际大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连港的经济腹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诸方面简述21世纪搞好港口布局规划,建设国际大港的可能和必要。  相似文献   

17.
宁波港向“第四代港口”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阐述了第四代港口的内涵.针对宁波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了其向第四代港口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并从集装箱运力、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海陆一体化、经济腹地等5方面论述了其存在差距及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北部湾港口建设与整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运输部批准将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港统一归并为广西北部湾港。北部湾港口建设与整合,有利于建设西南出海大通道,加快中国经济融入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发利用北部湾丰富的资源,促进北部湾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今后要进一步健全北部湾港口管理体制,发展临港工业,拓展港口腹地,加速与东盟港口对接,加大财政投入,实现北部湾港口群的崛起。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地主港模式差异化分析及对我国港口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管理与融资功能为一体的地主港模式越来越被国内外港口广泛实践,由于港口发展的背景条件不同,导致地主港模式在国内外港口实践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过地主港模式的内涵阐述,归纳出地主港模式的核心思想,以鹿特丹港和温州乐清湾港区典型运作模式为例,深入剖析了地主港模式在国内外港口运作的差异性,并对地主港模式在国内港口的实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method of assessing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ports at both regional level and national level, through application of input–output analysis. To this end, a methodology for data collection is proposed, which combines a top-down with a bottom-up approach which should help in surpassing some of the difficulties commonly faced in port economic impact studies. The presented methodology allows port planners and policymakers to assess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and geographic reach of port investments. This study considers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the port cluster and the socio-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port user industries. The several layers of the analysis are kept separate to allow a better grasp of direct and indirect impacts.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is demonstrated in a study of the Port of Lisbon, which confirm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ort to the Portuguese economy, and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Port of Lisbon is mostly limited to an area in close proximity to the port. Therefor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vest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 infra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port should concentrate in the immediate hinterland of the p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