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前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原发病灶和转移淋巴结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1 996年 5月~ 2 0 0 0年 1 0月间收治且资料完整的 1 3 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3 3例中术前化疗 6 8例 ,单纯手术 6 5例。术前化疗组纵隔淋巴结转移比例和转移度分别为 1 6 2 %和 4 9% ,单纯手术组为 6 6 2 %和 3 2 3 % ;术前化疗组腹腔淋巴结转移比例和转移度分别为 2 6 5 %和 6 9% ,单纯手术组为 47 7%和 1 2 1 % (P <0 0 5 )。术前化疗组 3年生存率为 45 8% ,单纯手术组为 44 4% ((P >0 0 5 ) )。术前化疗组出现复发和转移 1 6例 ,单纯手术组 7例 (P <0 0 5 )。结论 术前化疗不仅对原发灶有治疗作用 ,对转移淋巴结也有作用 ,术前化疗后原发病灶和转移淋巴结完全缓解率低是食管癌远期效果不佳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Bcl 2、Fas/FasL等凋亡调控分子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autoimmunethyroiddisease,AITD)患者的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分析细胞凋亡与AITD的关系 ,以期进一步阐明AITD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研究对象为 37例手术切除的甲状腺组织标本 ,包括 10例Graves病 (GD)、11例桥本氏病 (HT)、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 (NG)和 8例正常甲状腺 (NT)组织。所有标本均制备成石蜡切片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每例标本分别做Bcl 2、Fas及FasL的染色 ,计算染色积分。结果 ① 8例NT和 8例NG组织均表达Bcl 2和Fas,FasL表达的阳性率仅为 12 .5 % ( 1/ 8)。② 10例GD患者的甲状腺滤泡上皮均表达Bcl 2 ,平均积分为 5 .5± 1.72 ,明显高于NT和NG组织 (P <0 .0 5 ) ;Fas染色也均呈阳性 ,平均积分为 3.5± 2 .12 ,与NT和NG组织相比无差异 (P >0 .0 5 ) ;FasL染色的阳性率为 4 0 .0 % ( 4 / 10 ) ,且均为弱阳性 ,与NT和NG组织相比亦无差异 (P =0 .3137)。③ 11例HT组织Bcl 2染色均呈弱阳性 ,平均积分为 1.8± 0 .75 ,明显低于NT组织 (P <0 .0 5 ) ,而淋巴细胞却呈强阳性 ;Fas染色均为阳性 ,其中 8例为强阳性 ,平均积分为 6 .4± 1.75 ,明显高于NT和NG组织 (P <0 .0 0 5 ) ,淋巴细胞呈弱阳性或阴性 ;FasL染色的阳性率为 90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体肿瘤疫苗的作用机制。方法  2 0例进展期肿瘤患者术后第 4周开始以自体肿瘤细胞疫苗行主动免疫治疗。免疫接种共 4次 ,每次间隔 7~ 10d ;接种前 3d及第 4次接种后一周 ,采集外周血 ,分离单个核细胞 ,以流式细胞分析术 /细胞内细胞因子检测法测定CD8+ IFN γ+ ,CD8+ IL 10 + 细胞及CD4+ IFN γ+ ,CD4+ IL 10 + 细胞 ;同时采集血清 ,ELISA法检测血清IFN γ、IL 10水平。结果 自体肿瘤细胞疫苗治疗后 :①血清IFN γ水平升高 [(7.16± 2 .91)ng·L- 1升至 (11.68± 4.86)ng·L- 1,P <0 .0 5] ;而IL 10水平下降 [2 1.0 4± 13 .81)ng·L- 1降至 (13 .41± 5.71)ng·L- 1,P <0 .0 5] ;②CD8+ IFN γ+ 阳性细胞由 (3 .80± 1.45) %升至 (6.94± 2 .63 ) % ;CD4+ IFN γ+ 阳性细胞由 (3 .0 9± 1.52 ) %升至 (5.2 0± 2 .94) % (P <0 .0 5) ;③病人耐受良好。结论 自体瘤细胞疫苗免疫后可改善肿瘤患者细胞介导的抗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磷脂损伤与换瓣术后低心排血量的关系。方法 将 2 0例风湿性二尖瓣替换患者按术后有无严重低心排血量分为正常心排血量组 (n =1 4)和低心排血量组 (n =6) ,另 8例健康意外脑死亡者心肌为正常对照组。应用电镜细胞化学法测定术前右房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磷脂超微结构定位改变 ,同时测定术中再灌注 3~ 5min时全心肌氧摄取率 ,并定量分析上述指标变化与术后低心排血量的关系。结果 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磷脂结构定位呈现不同程度的脱失改变。其中低心排血量组与正常心排血量组比较 ,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磷脂结构小部分脱失 (7 5%± 2 6%vs 4 9%± 1 6% )和大部分脱失(4 5%± 2 0 %vs 2 6%± 1 7% )比率均明显增高 ,且再灌注 3~ 5min时全心肌氧摄取率 [(2 .30± 0 50 )Vol%vs(3.42± 0 .60 )Vol% ]明显降低 (P均 <0 0 5)。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磷脂结构定位脱失程度与换瓣术后低心排血量的发生密切相关 ,可能是参与术后低心排血量形成、发展的细胞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97例头颈部鳞癌治疗的结果。采用术前诱导化疗加手术切除.化疗方案为DOP(顺氯氟怕+长春新城+平阳霉素)方案,药物有效率81.4%;术后患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1.8%、626%。认为术前诱导化疗对提高头颈部鳞癌的生存率或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双骨胶囊”治疗大鼠实验性骨质疏松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双骨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方法  5~ 6月龄SD雌性大鼠 ,以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模型后 ,给予含硼中药“双骨胶囊”进行治疗。用骨病理组织学、形态计量学等实验技术 ,观察“双骨胶囊”的治疗效果。结果 “双骨胶囊”治疗后 ,大鼠的平均骨小梁数 (6 1 0±0 88)、平均骨小梁宽 (75 74± 1 8 3 9)、骨小梁面积百分比 (2 4 0 1± 6 1 4)等指标增加 ,明显高于骨质疏松组 (4 3 3± 0 82 ,41 96± 1 1 6 9,1 6 1 6± 3 0 3 ;P <0 0 5 )。结论 “双骨胶囊”可增加骨量 ,对维甲酸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缺血预适应对大鼠移植小肠的早期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缺血预适应 (IPC)对大鼠移植小肠上皮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早期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假手术组 ,S组 ,n =6 ) ,小肠移植组 (SBT组 ,n =12 )和缺血预适应加小肠移植组 (ISBT ,n =12 )。建立大鼠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移植肠血管重建成功之后 ,再灌注 1h各组取材。免疫组化定量检测层粘连蛋白 (lami nin ,LN)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检测移植小肠上皮细胞凋亡。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小肠上皮基底膜结构变化。结果 S组、SBT组、ISBT组LN表达分别为 39.5 2± 2 .6 0 ,13.5 3± 0 .4 4 ,2 5 .4 0± 1.79,SBT组明显低于S组 (P <0 .0 5 ) ,而ISBT组明显高于SBT组 (P <0 .0 5 )。S组、SBT组、ISBT组上皮细胞凋亡指数 (AI)分别为 2 .2± 0 .83,30 .8± 3.2 ,13.2± 2 .86 ,SBT组明显高于S组 (P <0 .0 5 ) ,ISBT组明显低于SBT组 (P <0 .0 5 )。透射电镜观察显示S组小肠上皮基底膜呈线性连续完整的结构 ,而SBT组基底膜分解断裂、甚至消失 ,ISBT组上皮基底膜破坏程度比SBT组为轻。结论 IPC对大鼠移植小肠上皮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均有早期保护作用。IPC抑制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保护移植小肠上皮细胞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移植肾排异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与肾穿刺活检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与肾活检在移植肾排异中的作用 ,评估无创性CDFI对移植肾术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5 9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行CDFI检查并参照病理诊断 ,对二维图像、彩色血流图、血流频谱及阻力指数 (RI)、搏动指数 (PI)、收缩期与舒张期血流速度比 (S/D)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排异组的RI值为0 .77± 0 .0 5 ,PI值为 1.4 7± 0 .33,S/D为 4 .0 1± 1.33;慢性排异组的RI值为 0 .72± 0 .0 7,PI值为 1.2 2± 0 .5 1,S/D为 2 .90± 1.0 1,两组RI值、PI值、S/D明显高于正常组 (RI值 0 .5 7± 0 .0 7;PI值 0 .87± 0 .2 8;S/D为 2 .33± 0 .4 2 )。手术后早期急性排异患者CDFI可靠评价移植肾低灌注 ,RI <0 .72。结论 CDFI监测移植肾后的排异反应快速 ,准确无创 ,可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腹主动脉瘤患者血浆MMP-9含量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在腹主动脉瘤 (AAAs)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 2 0 0 2年 2月至2 0 0 2年 8月德国科隆大学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收治的 35例AAAs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标本 ,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ELISA)逐一测定血浆MMP 9含量 ,并检测同期住院的 10例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 (AODs)患者的血浆MMP 9含量作为对照。结果 AAAs患者术前血浆MMP 9含量明显高于AODs患者 [(90 .2 5± 9.12 ) μg·L-1vs.(2 3.5 8± 7.33) μg·L-1,P <0 .0 5 ],治疗后 1月血浆MMP 9含量明显下降 ,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2 8.5 5± 8.35 ) μg·L-1vs.(90 .2 5± 9.12 ) μg·L-1,P <0 .0 5 ],而与AODs患者无显著差别 [(2 8.5 5± 8.35 ) μg·L-1vs.(2 3.5 8± 7.33) μg·L-1,P >0 .0 5 ]。AODs患者治疗前后的MMP 9血浆水平无明显变化 [(2 3.5 8± 7.33) μg·L-1vs.(2 5 .2 8± 5 .78) μg·L-1,P >0 .0 5 ]。结论 腹主动脉瘤患者血浆MMP 9水平的明显升高 ,提示MMP 9与腹主动脉瘤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动态监测MMP 9含量变化有望成为腹主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及术后疗效判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食管胸中、上段癌累及呼吸道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 ,术中气管支气管损伤的发生率为 0 .12 %~ 1.0 9% ,最常见的是气管支气管膜部的损伤。我院 1988年至 1999年手术治疗食管癌 12 36例 ,其中发生气管支气管膜部损伤 8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 1988年至 1999年经手术治疗食管癌 12 36例 ,其中术中发生气管支气管膜部损伤 8例 ,占 0 .6 4 %。男性 6例 ,女性 2例 ,男女之比为 3∶1。年龄 2 8~ 6 2岁 ,平均 5 1岁。术前病理诊断均为鳞状细胞癌 ,其中缩窄型 3例 ,溃疡型 3例 ,髓质型 2例。 3例术前行PBF方案化疗。手术经左胸完成食管癌…  相似文献   

11.
Recent advances in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resect rate, long-term survival and op-erative mortality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However, treatment of surgery only does notimprove the extremely poor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ith local advance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j. Multimodal therapy is needed to improve thepro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esophageal cancer. Most investigators have foundthat adjuvant treatme…  相似文献   

12.
环氧合酶-2在食管癌、胃癌、贲门癌的表达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环氧合酶2(Cox 2)蛋白及其mRNA在食管癌、胃癌、贲门癌中的表达量和细胞内定位的异同,探讨Cox 2抑制剂对贲门癌的预防作用。方法 免疫组化法定量检测了3 种肿瘤共48 例标本的Cox 2 蛋白,RT PCR法和原位PCR法检测了其中29 例标本的Cox 2mRNA及其在组织细胞内的定位。结果 食管癌、胃癌、贲门癌的Cox 2染色分数分别为4.15±1.39, 3.66±1.16, 2.93±1.03,均高于正常组织。贲门癌的染色分数与胃癌的无显著性差异。Cox 2mRNA在贲门癌的检出率为87.5%(ISPCR),75%(RT PCR),在胃癌、食管癌的检出率为100%,无显著性差异。Cox 2mRNA位于癌细胞胞浆,胞核中也有少量存在,其在3 种肿瘤中相同。结论 Cox 2 在贲门癌中显著升高,其表达特点与胃癌、食管癌中基本相同。Cox 2抑制剂对贲门癌可能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99mTc -MIBI三相显像对甲状腺癌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将 1 5 0例受检者分甲状腺癌 ( 5 8例 )和甲状腺良性结节 ( 92例 )两组 ,以患侧 /健侧摄取比值 (UR)为定量指标 ,观察其 5min和 60min摄取比值变化。结果 甲状腺癌组动脉血流灌注异常增高占 74 1 3% ,而良性结节组仅为 31 .5 2 % ;甲状腺癌组 5min和 60minUR值分别为 1 86± 0 65和 1 63±0 49,而良性结节组分别为 0 81 3± 0 1 8和 0 82 7± 0 1 6,两组两时相UR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99mTc MIBI三相显像对甲状癌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DNA含量及S期细胞比值与肺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流式细胞术DNA含量及S期细胞比值(SPF)测定及其与肺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对56例肺癌新鲜组织及36例非癌性病变的肺新鲜组织的DNA含量(DI)和SPF进行测定,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意义。结果①肺癌病变组织DNA含量、SPF均显著高于非癌性病变组织(P<0.01)。肺癌组异倍体率78.6%,而肺非癌性病变组异倍体率5.6%,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肺癌组织DNA含量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和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③肺癌异倍体组SPF高于二倍体组(P<0.05)。肺癌SPF与肿瘤分期、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05);随临床分期增加,SPF均相应增加(P<0.05)。结论DNA含量改变、增殖活性的增加在肺癌组织中具有普遍意义。肺癌组织增殖活性越高,肿瘤转移的潜能越大。肺癌组织的FCM DNA含量及细胞增殖活性测定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肺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端粒序列重复扩增法(TRAP法 )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对 6 8例乳腺癌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的检测 ,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 8例乳腺癌标本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 88.2 % (6 0 / 6 8) ,细胞凋亡指数为 (5 6 .7± 15 .3) % ;端粒酶活性强度及细胞凋亡指数与患者的年龄无关 (P >0 .0 5 ) ,与肿瘤的大小、分级、分期、腋淋巴结转移数、激素受体状况有关 (P <0 .0 1) ,即端粒酶活性越高和 (或 )细胞凋亡越少 ,则肿瘤分化程度越低 ,提示预后越差。端粒酶活性强度与细胞凋亡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 (r=- 0 .6 7,P <0 .0 1)。结论 乳腺癌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与肿瘤大小、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数和激素受体状况有关 ,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检测有助于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并有望成为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6.
TRAIL在食道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TNF relatedapoptosisinducingligand ,TRAIL)在食道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检测 42例食道鳞状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TRAI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TRAIL在正常食道粘膜上皮、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鳞癌组织中其阳性表达呈递减趋势 (P <0 .0 1) ;在Ⅰ、Ⅱ级鳞癌明显高于Ⅲ级和未分化鳞癌 (P <0 .0 1)。而在早期鳞癌和晚期鳞癌中的表达无差异 (P >0 .0 5 )。伴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之间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TRAIL的表达可能与食道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与食道鳞癌的分级呈负相关 ;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17.
表皮钙黏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表皮钙黏蛋白(E cadherin, E CD)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58例食管癌标本和122例其他各种病变食管上皮中的E cadherin表达,分析其表达与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食管鳞癌、腺癌中E cadherin 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0%(11/50)、25%(2/8),与正常组100%(20/20)、单纯性增生组92.9%(26/28)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E cadherin阳性表达与鳞癌的分级、癌细胞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 食管癌中,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及浸润转移的增加,E cadherin表达逐渐降低,以致丧失;E cadherin可作为检测肿瘤早期发生、预测转移潜能和预后状况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促凋亡基因PDCD5 mRNA在初诊Graves'病(G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表达。方法半定量RT-PCR法检测53例初诊G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DCD5 mRNA表达的阳性率和表达水平。结果35例PDCD5 mRNA在GD患者PBMCs中表达呈阳性,阳性率为66.1%,较正常对照者(55.6%)升高;其表达水平(1.01±0.1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0.52±0.13,P<0.05),且GD患者高T3水平组PDCD5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低T3水平组(P<0.05)。结论PDCD5 mRNA在GD患者PBMC表达升高,可能与GD淋巴细胞凋亡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9.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126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83例)和对照组(43例)。冠心病组按冠脉狭窄积分又分为三组:轻度狭窄组(15例)、中度狭窄组(35例)、重度狭窄组(33例);对照组冠脉造影正常。酶法测定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清胆红素。结果冠心病组血清总胆红素为(12.30±3.84)μmol/L,直接胆红素为(4.07±1.45)μmol/L,间接胆红素为(8.23±2.82)μmol/L;正常对照组总胆红素为(14.59±4.37)μmol/L,直接胆红素为(4.66±1.55)μmol/L,间接胆红素为(9.93±3.33)μmol/L。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均降低(P<0.05)。冠脉积分与胆红素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总胆红素r=-0.263,P<0.05,与直接胆红素r=-0.187,P<0.05,与间接胆红素r=-0.261,P<0.05)。冠脉狭窄三组间胆红素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①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正常人群明显降低;②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10年来胃镜下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检出率的变化,探讨疾病的变化趋势及根除Hp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本院1994年1月-1995年12月、2004年1月-2005年12月所有胃镜检查的病例,对比研究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的内镜检出率。结果2004年1月-2005年12月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检出率分别为5.53%、10.07%、4.03%,与1994年1月-1995年12月的8.17%、11.21%、6.21%比较显著下降(P<0.05);2004年1月-2005年12月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3.34±14.91)岁(、46.94±15.60)岁、(62.05±11.08)岁,分别高于1994年1月-1995年12月的(47.55±13.40)岁(、44.10±13.35)岁、(60.28±11.70)岁(P<0.05)。结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的内镜检出率明显减少且平均发病年龄增大,可能与广泛的根除Hp治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