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主动安全的轮间电控限滑差速器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电控限滑差速器(ELSD)改善汽车动力学特性的原理,提出了基于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性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利用前馈与误差反馈控制相结合来控制车辆运动状态。反馈系数根据最优控制的方法确定。通过对所述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证明该系统在各种路面条件下均可明显改善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与主动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汽车主动控制悬架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主动控制悬架有使汽车乘坐舒适性和操纵安全性得到改善,本简要地介绍了国外汽车主动控制悬架系统的发展及现状;给出了流量控制型和压力控制型两种控制方式的简图;阐述压力控制型主动悬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天棚阻尼器控制、最优控制、预见控制等方法。  相似文献   

3.
主动悬架系统的连续模糊控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余强  魏朗 《汽车技术》1999,(1):9-12
在主动悬架系统中,动力装置的控制非常重要。为了能在利用较少的状态量作为反馈信号的条件下达比较理想的控制效果,宜采用连续模型控制方法来实现主动悬架动力装置的控制。模拟计算表明, 该方法可使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安全性同时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动转向技术的汽车防侧翻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徐延海 《汽车工程》2005,27(5):518-521
以汽车2自由度模型作为参考模型,建立了一种汽车防侧翻的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主动转向技术来改变转向轮的转向角度,有效地减少了汽车的侧向加速度,提高了汽车的防侧翻的能力。在8自山度汽车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主动转向技术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汽车的性能仿真分析。与末采用汽车防侧翻控制系统的汽车动力学分析结果相比,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得到了增强。  相似文献   

5.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宋健  李永 《公路交通科技》2002,19(6):140-145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简称ABS)是改善汽车主动安全性的重要装置,在汽车日益高速化的今天,它的应用日益广泛,ABS控制方法是ABS的核心技术,掌握控制方法的设计和匹配,对于自主开发ABS和进一步开展汽车主动安全性理论和技术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ABS广泛采用的是逻辑门限值控制,这对于非线性系统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本文讨论了几种不同的控制逻辑,通过对制动过程的动态模拟,比较了其防抱性能的优劣。同时,提出了一种以制动器耗散功率最大为目标的ABS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
研究主动安全的汽车底盘集成控制策略,可以提高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操控性和安全性。主要介绍了汽车底盘的概念及其在汽车安全中的重要性,探讨目前主动安全系统在汽车底盘控制中的应用,并分析了现有控制策略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针对面向主动安全的底盘集成控制策略提出研究方向,包括传感器数据融合、底盘系统的动态调整和主动干预控制等。强调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性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发展和挑战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改善商用汽车主动和被动安全性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冯超 《汽车技术》1997,(11):1-8
重点介绍了改善商用汽车安全的途径,通过对交以爱事故的分析表明,为改善商用车的主动安全性,必须应用电子智能技术,如全电子控制制动动系统,电子控制的动力向,全电子控制传动系统和电子网络技术等。还介绍了加强被动安全性的措施,如防前钻保护装置等。  相似文献   

8.
文中介绍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4WS控制方法,该方法考虑到了车辆和轮胎的非线性动态特性。利用在实际车辆上实测所得的数据,用神经网络方法对车和轮胎的非线性动态特性进行辨识。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控制特性,能够有效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和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赵又群  郭孔辉 《汽车工程》1997,19(5):273-278
本文建立了一种平衡随机道路输入的数学模型。应用精细积分法,进行了具有此类随机道路输入的人-车-路闭环操纵系统响应的仿真研究与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评价。该方法不仅为精确算法,珂能缩短汽车主动安全性的评价周期,避免实车试验带来的巨大的经济负担。结合实例,说明该方法是正确的,其结果是有效而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的模糊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汽车主动悬架的模糊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以阶跃函数和模拟路面为输入,对汽车1/4主动悬架模型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并与被动悬架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控制的主动悬架,汽车车身加速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汽车ABS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分析与仿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ABS)是改善汽车主动安全性的重要装置.本文介绍了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针对汽车ABS的特点利用此方法设计了控制器,并在MATLAB/Simulink的环境下进行了仿真,给出了仿真结果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汽车主动悬架为研究对象,结合二自由度非线性汽车主动悬架动力学模型,利用微分几何理论将非线性模型精确线性化后,首先设计PID控制器,为抑制干扰因素影响而引起系统参数或结构改变,提高悬架系统应对复杂工况下的自适应能力,然后设计了利用模糊控制原理对PID参数进行在线整定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参数固定的被动悬架系统,采用该控制方法的主动悬架能够轻松应对各种工况,不仅在保证改善汽车乘坐的舒适性的情况下,同时进一步改善了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行驶安全性,为汽车主动悬架系统控制策略设计提供实用性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ITS的汽车主动避撞性关键技术研究(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信息感知、动态辨识、控制等技术与方法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是智能交通系统(ITS)的主要研发内容之一。介绍了基于ITS的汽车主动避撞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车辆运动中对周围障碍物的感知技术方法;危险或安全状态的动态辨识;具有主动避撞性能的ACC(Adaptive Cruise Control)技术等;给出了相关技术研究的仿真及实验结果,并对该技术在我国的实用化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连续模糊控制方法来实现具有地面不平度预测量系统的主动悬架动力装置的控制,并通过模拟计算证明了采用此方法可使汽车和行驶平顺性和行驶安全性同时得到有效改善,结果还明,它可以有效降低主动系统消耗的最大功率和一定程度降低总能量的消耗。  相似文献   

15.
人——车——路闭环操纵系统主动安全性评价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期汽车操纵主动安全性和闭环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影响汽车操纵主动安全性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两项物理意义明确的新的单项评价指标,结合实例,解释了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说明评价指标的合理性,证明了该评价指标可用于汽车安全意义上的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主动横向稳定器降低汽车侧倾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利用主动横向稳定器改善汽车乘坐舒适性和降低汽车侧倾角的可行性。主动横向顺置于汽车前。后轴,通过液压控制缸与车架连接,采用转向轮转角前馈控制横向稳定器,可产生克服汽车侧倾运动的反侧运动的反倾力矩。实车试验表明;稳态转向或变更行车线时,该系统可明显降低汽车侧倾角和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开发汽车辅助驾驶技术对提高行车主动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正确识别道路线形,并实时主动控制行车速度是当前该项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文中通过对公共汽车在下坡、转弯道路运行中的安全速度值范围、安全预警方式、速度控制方式和主动速度控制系统的基本研究,提出了公共汽车主动速度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案。仿真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该安全速度确定方法可行,控制系统方案有效。  相似文献   

18.
以四轮转向汽车为研究对象,建立车辆四轮转向动力学模型。基于后轮主动转向控制方法,分别搭建四轮转向汽车前后轮转角成比例的主动转向控制模型以及基于车速和横摆角速度反馈的主动转向控制模型。在高速转向工况下,采用MATLAB/Simulink建立四轮转向汽车主动转向控制仿真模型进行对比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够较好地减小车辆质心侧偏角及横摆角速度,保证车辆良好的轨迹跟踪能力,有效地改善了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汽车与配件》2010,(5):10-10
美国天合汽车集团(TRW Automotive)日前宣布,推出其配备主动控制卷收器的安全带新产品基础型ACR2。该技术为TRW主动控制安全带卷收器产品组合的新成员,经专门设计用以提高驾驶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同时降低ACR2系统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0.
汽车列车在公路交通运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公路货运量流通提供高性价比的运输方式,贴合当代发展需求。随着汽车列车使用需求日益增长,其不足之处也日益凸显,因而提高汽车列车的运输效率及安全性,保证汽车列车长远发展势在必行。现基于一种双杆式全挂汽车列车提出主动转向控制研究方法,使车辆进行弯道行驶时,在主动转向装置和主动转向控制方法的双重作用下实现挂车对牵引车的转向运动进行主动跟随。文章建立连接装置、电液控制部分以及全挂车模型,仿真结果证明该转向系统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