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摘要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是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伍慧明的《骨》是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作品中的代表作。它主要从安娜与父亲、尼娜与父亲、莱拉与父亲这三对父女之间的关系来集中展现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三个女儿中,安娜是极端的反抗者,属于“失根”族群中的一员;尼娜是洒脱的西化者,她最终选择了抛弃中国文化身份;莱拉是温和的叛逆者,属于“落地生根”类型。文章认为,莱拉所展现的这种“落地生根”类型的混杂新文化身份,对于当代华裔文化身份认同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水尾圣娘信仰发端于海南岛东北部,遍及环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海洋女神信仰。基于水尾圣娘的女性身份,不同主体通过阐释其性别文化意涵,传递了同性别权力有关的观念、价值及规则,表达了对女性的角色期望与社会定位。由此,他们也成为南海海洋社会性别伦理的构建者。在水尾圣娘信仰演进的实践情境下,人与神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地发生着变动,这一进程同样伴随着社会性别关系的再生产。这不仅体现了性别视角在涉海人群信仰研究中的重要性,更彰显了南海海洋文化包容互鉴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接骨师之女》为例,详细分析了这部小说之中描写的华裔母女之间、以及这对母女与周围美国人的冲突与融合,揭示了当时美国华裔人群的生活情况,由此来分析美国华裔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张洁和林白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二者的创作有着源与流的关系。她们的小说文本反映了女性苦难的生存境遇,抨击了男性霸权文化,是为“战斗的女性主义”。但解构男权文化并不是她们写作的终极目标,之所以坚持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和文化姿态,是因为女性作为弱势性别,始终未能从社会的进步中真正获救。  相似文献   

5.
香港女作家李碧华在小说中,通过一系列美丽叛逆的女性的情感、生活和命运,对男权文化系统中的女性性别宿命做了深刻独到的描述.在关于两性关系的深度拷问中,李碧华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和反抗姿态.  相似文献   

6.
随着日本在明治时期迈入近代民族国家的行列,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也首次面临着如何在民族国家中自我定位的问题.在他们对近代日本文化身份的探询中表现出两条主要的自我定位路线:他们或是成为国家主义者,淹没在"主流的意识形态"话语中,为侵略战争摇旗呐喊;或是执迷在"纯粹的文化主义者"角色中,完全忽略民族-国家的因素,导致其发出的话语仍然成为发动战争的思想资源,这样的事实让我们意识到在知识分子和民族国家的关系中永远充满着民族性和普遍人类性之间的张力.如果事先预设偏向任何一方的立场的话,都有可能使我们走向歧途.也许,正如酒井直树所说,只有以"具体个别性"的"实践主体"的身份,生动地"介入"每个"事件"之中,才能够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中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出发,解读《羞耻》中的边缘女性形象,小说中的女性开始通过有声话语和无声话语来表达自己。本文一方面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如何为自己发声,挑战男性权威的;另一方面分析指出虽然拉什迪对于第三世界的女性充满关切,但因其双重"他者"的身份,他笔下的女性和他一样都属于精神上的"流散者",在现实国度都难以找寻到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论传媒对民族文化记忆的唤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记忆是确立民族身份、实现民族认同的历史资源.传媒对民族文化记忆的唤起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会文本"中,在"记忆"某些历史的同时也选择性"遗忘"另一些历史;传媒通过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的方式唤起记忆,并以"拔高"、"简化"和"贴标签"的方式操纵记忆;政治经济权力是传媒建构文化记忆的影响因素,使得传媒对历史的再现出现了局部异化;而随着全球化和网络空间的崛起,多元主体对传媒记忆的解构正在展开,国家人、世界人、个体人的分化成为挑战民族文化记忆建构的一股力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上海市的"外来媳妇"为样本,从经济、生活和心理三个层面分析了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的状况.研究发现,与一般农民工的社会适应表现为经济、社会、心理的依次递进的特点不同,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社会适应首先是从心理适应开始的.虽然城市婚姻移民因为婚姻得以进入城市生活,但其社会地位并没有因为婚姻而得到提高;从社会适应的总体状况来看,城市女性婚姻移民应属于介于农民工和市民之间的"边际人".根据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社会适应的特点,笔者将影响其社会适应的因素概括为户籍制度、参照群体和家庭地位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以"文化沙龙·主题口语"课程设计为个案,探索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方案——以文化内容为依托的"主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主题教学"模式是"文化沙龙·主题口语"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强调以文化内容为依托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与文化总是密切相关的,离开了文化,语言的意义将无所依附。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其语义内涵并不完全一样,这无疑将给阅读和理解带来困难和障碍。文中将以"American Exceptionalism"、"Wake Up"和"Morality"作为案例,探析它们在美国语言历史文化环境中的语义意藴,以便读者在理解美国对外政策话语时能够更好地理解美国对外政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2.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在2010年出版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中提出"文化唐"的概念。此概念与传统以朝代史划分文学史不同的是,以文学文化史作为贯穿文学史的核心。本文旨在阐明"文化唐"的概念,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学史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趋势下,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大众文化代表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传播了美国文化。能够令国人接受和理解的片名翻译对影片的成功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对好莱坞电影片名翻译应考虑的要素和常见的翻译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并对译者的要求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对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开设中西方文化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打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日益重要,对此,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责无旁贷。此外,和外国人进行有效交流,了解西方文化是必备条件。中西方文化课作为留基委考试科目的有效辅助课程,为广大学员提供了了解中西方文化知识、练习用英语表达相关思想的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5.
英美文学选读课有助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语言文字的魅力,领略不同文化的精神内涵,肩负起自身的文化使命。笔者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以教学活动过程为背景,从预热、选材、学习、反思四个阶段,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超越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两极对峙.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是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割裂开来,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则是把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相统一.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纪之交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在涉美外事视译教学中美语文化的影响。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方法,尝试在教学改革中强调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对促进其掌握涉美外事视译交际的基本技能十分重要。为此,教学过程中,在把握美语文化新动向的同时,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地选取涉美外事文化选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美联合教育项目留学生在美国大学校园生活和学习的适应状况,本研究从多维的角度调查项目学生在学业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学生的性别、年龄、教育层次、在美时间等因素对学生文化学习适应的影响;调查项目留学生在美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满意度与其对美国的态度、思乡、文化休克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国内大学发展与之相关的出国留学生适应辅助项目提供支持,为留学生出国前的语言培训、学业和心理准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动物具有显著的特征,英汉语言中对这些特性看法总体相同,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动物词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通常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使用和翻译中应该注意到该词的文化内涵,避免出现歧义。英汉动物词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须考虑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