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京河西有轨电车路基设计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有轨电车作为新兴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铁、轻轨、高速铁路的设计有着众多方面的显著差别,在现有路基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南京河西地区有轨电车的工程实践情况,研究阐明本项目沉降控制标准的确定依据、地基处理方案的主要影响因素、路基结构的设计参数,为制定有轨电车合理的设计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系统总结国内首个已运营的现代有轨电车工程——沈阳市浑南新区现代有轨电车一期工程轨道系统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设计难点和重点,主要阐述在目前无规范的情况下,对有轨电车轨道设计原则、设计方案及施工工艺进行的研究。研究成果不仅保证了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为其他新建有轨电车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有轨电车路基沉降为例,利用现有路基沉降数据,结合轨检车测出的轨道质量指数,采用较为简单的数值分析方法,在MATLAB软件中以曲线拟合的形式得到有轨电车路基检修时长,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有轨电车路基检修时间间隔的计算。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市地方标准《有轨电车工程设计规范》将于2020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采用钢轮钢轨制式有轨电车工程的规划及设计。本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规划、运营组织与管理、交通综合设计、车辆、限界、线路、轨道、路基、结构、车站建筑、供电、运营监控系统、车场、景观与绿化、环境保护、节能。  相似文献   

5.
现代有轨电车在组团式城市有着良好的区域适用性。通过分析现代有轨电车车站分布对吸引客流、乘客出行时间、工程造价和项目运营的影响,为站点布设提供理论基础。以运营效率最优兼顾乘客节约出行时间效益为目标,从车站工程费用、运营费用(车辆购置费)、运营收入(车费收入)和乘客节约出行时间效益4个部分建立有轨电车站间距优化模型;并用Matlab编程求解,结合成都市IT大道现代有轨电车工程的相关资料,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代有轨电车能实现70 km/h速度的最小站间距为0.631 km,一般现代有轨电车的合理站间距为0.5~0.9 km;该优化模型计算结果与工程实际吻合度较高,可以为现代有轨电车车站分布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有轨电车快速发展,但同时由于对有轨电车认识不充分,定位不准确,片面追求城市景观、经济带动、示范试验等作用,忽视有轨电车基本交通功能,而出现诸如客流效益差、建设成本高、运营成本高等问题。选取国内已运营有轨电车项目中的典型案例,分别从实际客流、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等方面进行论证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并对交通影响和运营安全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有轨电车的建设应以发展交通、解决交通问题为初衷,先规划后建设;应把投资用在关键部分,降低建设成本;应提高有轨电车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7.
现代有轨电车路基优化设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国内现代有轨电车建设、运营、设计、科研等单位的调研和分析,采取比较和设计归纳总结等方法,就基床坡率设计、路面高低覆盖绿化率、安全防护范围、排水设计以及与道路搭接5个方面进行探讨及优化,推荐路基标准横断面图;分析铁路A、B组填料直接应用到路基工程中的弊端,提出基床底层A、B组填料宜选择小于6cm的碎石类、砂类土的建议;剖析既有路桥过渡段设计现状且考虑其不均匀沉降及刚度过渡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8.
基于现代有轨电车自身建设特点,对广州市海珠区环岛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工程运营调度相关弱电系统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现代有轨电车运营部门对调度系统的实际使用需求,阐述基于现代有轨电车应采用弱电各子系统核心功能相对独立性的集成原则,构建综合运营调度系统平台的集成思路和总体架构研究。提出可对弱电系统的传输网络、硬件设备、软件等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并总结综合运营调度系统平台的功能和特点,为广州市后续有轨电车线路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同时也为国内现代城市交通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有轨电车整体道床路基各层位填筑材料回弹模量预估模型与层状弹性体系计算方法,以路基顶面弯沉为等效原则,建立了有轨电车整体道床路基顶面当量动态回弹模量预估方法。结合工程案例对预估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预估结果与现场测试结果误差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10.
国内各城市现代有轨电车项目陆续开通运营,而运营效果却备受社会各方质疑.采用比较法,结合武汉车都有轨电车项目开展运营情况调查.结果 显示,其运营效果在国内其他有轨电车项目中处于中等水平,尚不能达到设计预期.分析了设计原因,总结运营经验,为后续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地铁车辆受电弓检测耗时耗力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图像检测法的在线动态检测系统。首先介绍了系统的总体构成,包括现场数据采集单元、现场控制单元、数据分析单元、数据存储与发布单元和客户访问单元五部分;其次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受电弓弓头检测系统、受电弓温度检测系统、车顶监测系统和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的系统方案和工作原理;最后对该系统进行计算机仿真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优于人工测量,具有实时、准确、可靠等优点,满足受电弓测量和维保需求。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影响现代有轨电车平交道口常规道路交通流通过能力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非机动车交通、平交道口车道数、信号相位控制及现代有轨电车开行对数等。采用停车线法建立现代有轨电车平交道口在无信号优先、相对信号优先和绝对信号优先情况下的常规道路交通流通过能力模型。基于广州现代有轨电车试验段新港东路口的交通调查数据,计算出平均车头时距,并基于模型得出固定信号控制及绝对信号优先下的常规道路交通流通过能力。研究结果对现代有轨电车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以及提高路网运行效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不同厚度软土地基车站加固前的变形特性,为软土地基加固提供理论支撑,利用回弹再压缩方法对基底变形进行了精确计算,并对桩基+牛腿+三轴搅拌桩抽条、桩基+三轴搅拌桩抽条、三轴搅拌桩裙边+抽条以及桩基+三轴搅拌桩裙边+抽条等4个加固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基底以下存在软土时,按回弹再压缩方法计算的变形约为基底软土厚度的0.015倍,需加固至较好地层;基底加固亦可有效减小基坑开挖变形及内力;综合考虑造价及加固效果,采用桩基+牛腿+三轴搅拌桩抽条方案较优。此方案已在佛山地铁3号线大墩站一期工程中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4.
XU Zuwei(Guangzhou Metro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510010,Guangzhou,China)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多采用传统的长悬臂梁托换结构体系,使得车站外观粗重厚实,内部空间狭小零碎,不利于车站建筑造型设计及功能优化。对传统体系方案与自平衡悬吊体系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了传统体系的局限性,阐述了自平衡悬吊体系的合理性和优越性。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利用自平衡悬吊体系的特点进行车站建筑造型及功能设计的具体方法,重点对结构的最不利控制点进行优化。提出从最初的建筑概念设计阶段着手,带动所有专业,全面优化车站设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MAO Yufeng(Guangzhou Metro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Guangzhou 510010,China)  相似文献   

17.
结合工程实例对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站台机电系统的几种安装方式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了综合吊架安装方式的必要性与合理性,阐述了综合吊架与雨篷结构一体化设计的创新理念,介绍了综合吊架与雨篷结构一体化的设计方法,为高架车站机电系统及雨篷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苏州轨道交通6号线与金鸡湖公路隧道在跨金鸡湖区段线位基本位于同一位置。为有效节约地下空间资源,避免分期建设造成工程浪费,减小工程风险,减少对金鸡湖的影响,采用将两者同管一体化跨湖建设、高度集约化设计,以取得可观的综合效益。从项目的功能定位、工程特点、建设条件、共建段工法的选择、线路条件、横断面布置、防灾救援模式等方面,对隧道与轨道交通共建段技术方案进行探讨,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现行的城市轨道交通安检模式在客流强度与通行效率,以及安检人员的配置与运营效率上矛盾突出,需要对其进行架构化、系统化建设。介绍了基于网络化大数据的城市轨道交通安检系统的两级管理和三级控制架构,对线网层、车站层和现场层三个层级安检信息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和功能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网络化安检系统的拓展功能。本系统可有效地减少乘客安检排队时间,实现数据资源共享,解决运营一线安检人员不足和过度疲劳等问题,提升安检效能。  相似文献   

20.
针对现有的接触轨不平顺检测不能有效地利用接触轨检测数据对接触轨线路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提出了接触轨质量指数(CRQI)及其评价方法,对接触轨不平顺分区段进行管理。利用接触轨检测车在广州地铁4号线金洲站-黄村站上行区间的检测数据,分别统计其CRQI,以及CRQI中方向不平顺和高低不平顺的频数分布和累计分布,计算方向不平顺和高低不平顺在CRQI中的权重,并分别探讨CRQI,以及CRQI中方向不平顺和高低不平顺管理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