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在船舶碰撞事故责任划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定量的方法对海上船舶碰撞类事故进行责任划分,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实施这一定量过程。考虑到碰撞事故责任划分的复杂性、综合性,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体系的权重,通过对碰撞事故中两船动作行为的量化分析,得出责任划分的具体结果。从而弥补以往船舶碰撞事故责任划分从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价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世界海运》2016,(10):12-14
为了减少商船与渔船会遇时可能造成的碰撞损失以及保证碰撞后事故责任认定的公平、公正,从避碰法规的角度,明确商船、渔船在避让中的船舶种类归属,以及会遇时《避碰规则》的适用两个方面,明确在具体会遇局面中双方所承担的责任,以便各自积极正确地履行职责,取得显著的避碰效果,并能够为发生碰撞后的事故责任认定提供明确清晰的责任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3.
根据船舶在狭水道中航行的特点,介绍狭水道中的船舶操纵要领,并根据《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和碰撞实例,给出了狭水道操纵船碰撞后的责任划分。  相似文献   

4.
<正>据统计,船舶碰撞事故在各类海难事故中占比最大,业界关于两船间碰撞事故的海事调查研究成果丰硕,理论体系亦相当成熟。但实践中笔者发现,有关多船碰撞事故的海事调查研究成果甚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本文借助一起典型的在航多船连续碰撞事故案例,回顾了笔者在从事海事调查工作中遇到的系列困难,以及在化解困难的过程中搜集得到的一些业界工作经  相似文献   

5.
正0引言近年来,我国沿海商船与渔船的碰撞事故频发,造成极其严重的人命和财产损失。有关部门在事故调查中发现,双方或多或少都存在违背《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以下简称《避碰规则》)的情况。在事故责任认定时,某一方可能因遵守《避碰规则》的严重过失而负有事故的主要责任而承担刑事责任。如2012年4月2日,新加坡籍集装箱船"××"轮与"浙普渔××"船碰撞后逃逸,该集装箱船的二  相似文献   

6.
基于AHP分析法的船舶碰撞事故法律责任划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船舶碰撞事故法律责任划分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分析工作,运用各种先进的分析手段可以改善人脑分析中的不稳定性。在对海事法规归纳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多属性决策中的层次分析法,为解决船舶碰撞的责任分析及责任划定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数学模型。考虑到碰撞事故责任划分的复杂性、综合性,针对不同的因素采用不同数学手段确定权重值,得出责任划分的具体结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海上船舶碰撞事故法律责任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船舶碰撞事故法律责任划分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分析工作,运用各种先进的分析手段可以改善人脑分析中的不稳定性。本文在对海事法规归纳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多属性决策中的层次分析方法为解决船舶碰撞的责任分析及责任划定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数学模型。考虑到碰撞事故责任划分的复杂性、综合性,本文针对不同的因素采用不同数学手段确定权重值,得出责任划分的具体结果。  相似文献   

8.
《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为减少两船间的碰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为碰撞事故发生后划分双方的民事赔偿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规则》自生效以来,历经数次修改,已逐渐走向完善。但是,纵观《规则》全文,仍有不足之处,个别条款仍存在着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船舶碰撞危险度计算模型,在多船会遇态势下,利用克隆选择优化算法,本文提出一种最优转向避碰幅度计算方法。确定了最近会遇距离(DCPA)、最近会遇时间(TCPA)、两船距离、相对方位、船速比5个主要因素的隶属度函数,并考虑航行区域状况、能见度情况和船舶的操纵性能等对船舶碰撞危险度的隶属度函数修正。基于船舶碰撞危险度和航程损失的多目标函数优化,通过分克隆选择优化算法,在《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约束的可行域空间内,获取全局范围内的最优解。仿真结果表明克隆选择优化算法对于处理多船会遇态势下的让路船转向避碰决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2006年07月20日,由福南水道下行甲船在长江45#左右通航浮下300米处下行航路内与由福中水道下行乙船发生碰撞,并接着与在长江44#红浮上300米处下行航路内碰撞丙船,造成甲船和乙船局部损坏、丙船沉没。虽然,损失不大,但是,造成事故的原因和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如何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颇有研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何时开始适用于会遇的两船,不讼对于海上避碰还是对于海上避碰中碰撞责任的划分都是非常重要的。该文对一个多世纪以来英美两国相关的海事判例和学术观点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对经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与规则适用问题相关的几种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2.
江行 《船舶工程》2020,42(S1):405-410
为解决使用船舶领域计算碰撞危险度时所选取的船舶领域类型繁多,且碰撞危险度模型中对于目标船船舶领域与海上避碰规则等因素考虑较少的问题,提出基于四元船舶领域和海上避碰规则改进的碰撞危险度模糊评价模型。在计算碰撞危险度时考虑本船是否侵入目标船船舶领域,且根据海上避碰规则当本船为直航船时,判断目标船与本船是否为紧迫局面并将其作为计算因素加入模型。使用MATLAB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模糊评价模型能计算出更符合海上实情且满足海上避碰规则的碰撞危险度,为后续避碰决策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13.
由于航道通常较窄,通航密度大,船舶在航道中航行时会遇他船后,不可能完全按照《避碰规则》要求的"早、大、宽、清"采取避让行动。在航道中如何采取避让行动,尤其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何行动,《避碰规则》并未清楚列明,驾引人员只能根据现场情况以及自己对《避碰规则》的理解采取行动。现实中,经常发生因驾引人员对《避碰规则》理解不一致从而导致避碰行动不协调的碰撞事故。通过对《避碰规则》在航道中适用问题的分析,找出在航道中符合《避碰规则》的避让方法,以期减少事故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对航道中的碰撞责任认定问题进行分析,为科学认定事故责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船舶碰撞责任的计算机辅助判析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索船舶碰撞事故责任的计算机辅助判析技术,以弥补划分碰撞责任比例的支撑数据不充分。建立了适于裁决雾中船舶碰撞责任比例的知识体系,包括基于船舶行为以排除人为因素干扰,兼用于高速船的避让区界的新规则。提出了地自动处理任何船舶碰撞责任比例的模型。解决了船舶单项行为有无过失的定性问题及失量的计算机智能化确定问题。系统经实例试用,在合理性,快速性,经济性方面已初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锚泊船舶与他船发生碰撞在海上船舶碰撞的案例中并不少见,海事局或者海事法院对碰撞责任进行认定时,一般都认为锚泊船舶没有碰撞责任或者承担很小比例的责任。本文分析了在《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以下简称《避碰规则》)下,锚泊船舶与他船发生碰撞的几种类型,对如何理解《避碰规则》下锚泊船舶的避让义务提出一些看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多船会遇避碰决策研究—Ⅱ多船会遇避碰决策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多船会遇局面划分、判断的基础上,根据避碰规则,提出了在智能或自动避碰系统中,以“避碰重点船”方法进行避碰决策及实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碰撞案例分析是船舶安全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之一。作为典型的船舶碰撞案例,桑吉轮碰撞事故造成了船毁人亡的严重后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根据对当事船舶VDR数据和相关信息的分析可知,桑吉轮与长峰水晶轮在会遇过程中,由于第三方船舶的介入,使得当时的会遇态势更加复杂,避碰责任的划分并非显而易见。因此,依据《规则》相关条款,从碰撞过程的视角入手,基于VDR数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桑吉轮碰撞事故进行客观全面的避碰分析,以期为海上船舶避碰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18.
《航海》2015,(6)
在多船碰撞案件审理过程中,传统思路是首先区分多次碰撞之间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并以此确定多船碰撞是一次、两次还是多次事故;如认定为一次事故的,则整体确定碰撞各船在事故中的责任比例。这种裁判思路虽然便捷,但有时会出现不合理结果。因多船碰撞事故具体情况复杂,可在审慎认定各次碰撞间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将多船碰撞案件归入三类情形分别加以处理,即前后碰撞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前后碰撞存在必然因果关系、多船会遇局面下连环碰撞船舶间存在直接避让关系。  相似文献   

19.
无人船移动路径规划延时较长,容易出现多船碰撞危险,为此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无人船移动路径自动规划方法研究。选取深度学习中的U-net模型构建无人船环境,以此为基础,建立无人船移动路径自动规划模型,描述无人船移动路径自动规划问题,结合风险约束条件求解模型,即可获得最佳的无人船移动路径规划结果,从而实现无人船移动路径的自动规划。实验结果显示,无人船碰撞危险度参数较小,表明无人船碰撞危险度较低,充分证实了提出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结合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将"VHF避碰协议"分为"协议避碰"和"协议背离"两种情形,具体分析其法律性质和效力,并根据得出的结论对一起船舶碰撞事故实例进行碰撞责任划分,旨在为"VHF避碰协议"效力这一法律空白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进而为海上船舶碰撞事故责任划分提供更具法理的思路,并促进海船在避碰行动中更有效地运用COLREG 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