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交通承载力分析方法,是针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重点地区土地开发,从交通系统视角对土地开发规模进行校核、评估和指导,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建议,以促进重点开发地区的科学建设.在给出交通承载力分析方法总体思路,综合考虑各交通系统情况下,重点给出道路系统交通承载力分析方法,为城市规划设计技术人员提供城市规划和设计考虑的依据,为交通规划设计技术人员提供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依据,为领导决策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土地开发与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针对特定开发地块,采用交通承载力方法分析不同开发情境下的土地极限容积率。提出交通承载力动态静态结合模型,以静态道路网络容量测算路网总体服务水平,以交通动态模型分析关键路段服务水平,分别与路网可接受服务水平及路段临界服务水平比对,研究土地的临界开发强度,以陆家嘴金融城东扩区为案例,指导东扩区土地开发,同时为地区控详规划调整提供交通分析支撑。  相似文献   

3.
分析道路网交通承载力影响因素,建立基于时空消耗法的道路网交通承载力基本计算模型。 根据未来重点 地区城市道路网交通承载力的要求,探究重点地区土地开发强度的合理性,从降低土地开发强度和增加交通设施供 给等方面对重点地区土地开发提出优化调整建议。 最后以中山市博览中心商圈为例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各种影响动态交通系统最优控制约束的基础上,依据相关原理,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了态交通系统最优控制模型,最后给出该模型的主要算法.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核心部分为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与算法,其基础则为动态交通系统最优控制模型,因此建立用于诱导路径选择的动态交通系统最优控制模型将有助于改善城市日益恶化的交通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城市规划与管理以及各种交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各种影响动态交通系统最优控制约束的基础上,依据相关原理,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了态交通系统最优控制模型,最后给出该模型的主要算法.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核心部分为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与算法,其基础则为动态交通系统最优控制模型,因此建立用于诱导路径选择的动态交通系统最优控制模型将有助于改善城市日益恶化的交通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城市规划与管理以及各种交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考虑到城市防灾救灾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减灾的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的方法。分析了灾害对城市及交通系统的影响,引出了灾害、防灾、救灾、减灾、城市生命线系统和交通生命线的基本概念。综合考虑平时和灾时对交通系统的需求,提出了减灾思想及冗余设计理念,阐明了以减灾为目的的城市规划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重点内容。其中基于减灾的城市交通系统管理,从技术、政策两个层面分别提出了灾时交通管理系统以及交通响应模式。最后从法规教育、防灾意识、防灾准备三个方面总结了防灾减灾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吴炼  王婧  李锁平  吴新华 《城市交通》2013,(3):34-41,46
引入路网承载力概念,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土地资源可开发的强度。以路网最大服务交通量为目标,建立路网承载力的双层优化模型,推算出各小区的最大交通生成量,并校核不同用地布局对应的交通生成量,寻求最佳方案以使规划区建成后路网能以一定的服务水平运行。最后,以郑州市碧沙岗、河医片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为例,利用OD反推技术简化双层优化模型的求解复杂性,验证了模型方法的有效性,对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实际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文化生态资源保护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基于城市单元的概念,探讨其自然生态属性和文化社会属性,分析城市文化生态系统与城市交通系统在两种属性上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指出应适当限制交通系统在自然生态属性突出的城市单元中的规模,努力做到两者的相互融合;针对老城区应尽量减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对单元文化肌理的冲击,针对新城区应注重交通与土地开发一体化,形成绿色交通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最后,针对居住、商业、交通枢纽等具有不同主功能的城市单元提出不同的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9.
城市交通设计问题总结和经验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循初 《城市交通》2006,4(2):49-55
在目前国内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当中,交通设计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来完成,缺乏功能性的考虑,重视程度不够。交通系统效率、交通秩序和安全性往往是通过合理、巧妙的交通设计来实现,因此交通设计是自上而下,体现交通规划理念和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步行交通、交叉口、停车、交通换乘枢纽四个方面,针对国内外交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经验,阐述交通设计的思想,并用实例来证明其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利用与日益拥堵的交通系统矛盾愈来愈突出.这两者是城市发展内部的一对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任何土地的开发建设,都会给城市的交通系统新增压力,如果超过地区交通供给能力盲目开发,将直接导致城市生活品质的下降;另一方面,如一味追求土地低水平开发,将造成土地资源和交通设施资源的浪费,阻碍城市发展.因此,如何协调好土地开发强度和交通条件约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大量城市新城的规划缺乏新城与主城协同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规划,造成众多的不协调问题,如新城与主城间交通走廊拥堵和“鬼城”等。因 此,本文基于新城、主城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交互关系,提出面向新城规划的城市土地利用- 交通整体规划模型建模方法。通过为主城与新城分别构建相应的宏观经济预测模块、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配模块和空间开发模块,客观地模拟主城与新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相应土地及空间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需求时变等特征,同时兼顾新城与主城开发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及土地空间制约条件,针对新城与主城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如客货运输)对交通需求进行一体化预测,实现新城与主城、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整体规划与协同。本文以武汉市长江新城为研究案例,基于相关数据构建面向新城和主城的 PECAS(Production-ExchangeConsumption-Allocation-System)土地利用与交通整体规划模型,分析并评价了其2015-2035年的土地利用形态及交通系统的平衡性,评价结果验证了本文建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交通问题剖析及改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典型问题,从城市规划、交通结构、供需关系、交通系统结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区域一体化交通等方面深入分析总结了城市交通根本症结所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与产业布局和配套功能设施布局同步调整、把握我国交通结构高弹性调整时机、合理制定公共交通发展目标和政策、差别化供给方式、挖掘既有交通基础设施、注重城市交通体系功能级配和资源配置、建立区域交通网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国内外新能源车辆示范运营模式并归纳其运营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出行特征为基础,以纯电动汽车技术参数为依据的新能源车辆交通系统设计方法。其中租赁车的设计不仅引导人们选择环保、多样化的出行方式,而且提供人们试乘试驾新能源车辆的机会。然后以上海崇明岛为例,从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两方面分析其出行特征,并结合崇明岛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构建全岛域"零排放"新能源车辆交通系统。最后进一步给出崇明岛新能源交通方式的运营组织及其车辆配备方案,对其他地区制定新能源车辆运营推广方案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缓解城市用地资源紧张与交通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对中央商务区地下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了探索。在案例分析基础上总结城市中央商务区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地下交通系统的平面和竖向布局模式,并对郑州龙湖金融中心地下交通系统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地下交通系统作为地面交通系统的补充和延伸,能够通过建设地下轨道、地下道路、地下停车、地下人行通道等措施,提升交通承载力、平抑交通需求、实现人车分离,从而达到缓解交通压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总结国内外新能源车辆示范运营模式并归纳其运营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出行特征为基础,以纯电动汽车技术参数为依据的新能源车辆交通系统设计方法.其中租赁车的设计不仅引导人们选择环保、多样化的出行方式,而且提供人们试乘试驾新能源车辆的机会.然后以上海崇明岛为例,从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两方面分析其出行特征,并结合崇明岛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构建全岛域"零排放"新能源车辆交通系统.最后进一步给出崇明岛新能源交通方式的运营组织及其车辆配备方案,对其他地区制定新能源车辆运营推广方案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一体化设计的效率,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作者提出了面向一体化设计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定位方法。目前,国内外均没有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特征功能定位量化方法的相关标准。本文综合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节点性和场所性,分析站点合理吸引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及多模式交通系统状况,建立站点影响因子数据库,配置相关参数,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和聚类模式识别方法,通过量化影响因子的作用提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功能定位。该方法克服了以往定性分类笼统,变量采集不全面,无法用软件实现等缺陷,具有很强的普适性,能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一体化设计决策提供有效的站点功能定位指导。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颁布,明确了我国西部开发战略部署的基本思路。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国民建设的重中之重,成为西部开发建设的首要重点。高海拔地区以其自身高海拔、低气温、大温差及强烈太阳辐射等特殊性,成为我国西部交通建设的重大难点之一。通过对高海拔地区特殊的施工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综合该地区施工控制难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高海拔地区环境特点的施工技术要点,并建立基于高海拔地区环境特点的质量控制措施,为我国西部高海拔地区道路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在城市交通规划体系框架内,找寻突出步行和自行车优先发展的切入点。首先对现行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体系框架及工作流程进行剖析。提出在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应明确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独立于机动车道路分级系统的步行和自行车通行道(路)体系,以及在中心城区进行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分区。重点探讨如何在道路网络、轨道交通线网、枢纽布局、公共交通、停车系统等交通专项规划中突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相关规划要求。最后,探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在交通设计工作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李德宏  汪浩 《ITS通讯》2001,(4):34-38
新加坡国土狭小,却以其健全发达的交通路网和前瞻性的交通规划管理,为高密度的人流与车辆提供着优质的服务。其中,富有成效地开发和运用智能交通系统,是新加坡在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和实践中引人注目的一环。本将着眼于智能交通系统在新加坡应用与发展的现状,着重介绍其智能交通系统构架中各项交通技术的相关概念及其功效。希望智能交通系统在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能为中国大陆现代化城市发展和交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关系。基于交通引导的发展理念,考虑城市更新地区交通系统容量的约束,通过交通供给调控需求进而约束用地开发的作用机理,研究确定用地更新的适宜强度,确保城市更新与交通系统相互协调。最后,以深圳市龙岗老墟镇次中心为例,计算其在交通系统容量约束下的适宜更新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