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同时,应更加关注轨道沿线开发的速度和质量。在分析新形势下城市及交通发展的问题和需求基础上,梳理总结轨交站点综合开发的理念和技术路线,结合东莞轨交1号线黄江北站综合开发规划进行实践,提出应同步推进轨交选址和周边土地开发潜力分析,细化综合开发范围并明确不同范围的开发主体,差异化考虑业态功能,优化提升站点周边用地布局、强度并混合利用,加强片区风貌环境和交通的精细化设计和品质提升,引入经济测算反馈方案优化等对策。相关研究可为后续类似城市轨交站点综合开发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划业内人士周知,站点综合开发(Stati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SID)是指交通站点融合商业、办公、酒店、公寓等多种物业进行高强度一体化开发.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站点综合开发概念引入到对高铁车站的建设中.在著名的TGV高速铁路诞生地法国,很多城市(如巴黎、里昂、里尔等)率先将高铁枢纽与城市建筑群有机结合,形成城市中的交通建筑综合体.  相似文献   

3.
现有公交大站快车站点选择方法存在未考虑站点枢纽作用,以及未融合多源数据等不足。本文引入复杂网络理论,融合公交车和出租车客流数据,提出一种综合考虑站点客流,潜在客流及交通枢纽作用的多指标协同的公交大站快车站点推荐方法。该方法基于公交客流,线路数据和出租车客流数据,分别计算公交线路站点客流集散量和潜在客流集散量;通过构建有向加权的城市公交复杂网络,计算公交站点重要度;在此基础上,综合3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统计得到公交站点综合评分,建立大站快车站点组合推荐方法,得到大站快车线路站点组合。以厦门市为例进行大站快车站点推荐实验,结果表明,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公交站点重要度及潜在客流集散量两个新指标得到的公交大站快车推荐站点更符合居民出行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4.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规划模式,能够有效结合交通功能与土地利用。针对当前轨道交通 站点与周边土地利用关系研究中对引导要素考虑不足的问题,本文在“节点-场所”模型中新增描 述 两 者 关 系 的“ 可 达 性 ”维 度 ,构 建 基 于 空 间 耦 合 功 能 连 接 性 的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发展模式测度模型。以深圳市为例,评价轨道站点影响区TOD发展水平,并揭示轨 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关系。研究表明:改进的“节点-场所”模型对“均衡站点”识别区分度更 优;TOD综合指数空间上由福田、罗湖核心区向外围的光明、龙华和龙岗区方向递减。其中,轨道 交通2号线和7号线的节点和场所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而6号线和11号线可达性指数呈高值集 聚;罗湖区多数站点可达性较弱,形成了近似TOD的“地铁上盖(TID)”或“地铁附近开发(TAD)”; 此外,轨道站点影响区TOD综合指数越高其站点客流量越大,两者协同度越高。  相似文献   

5.
利用零售力法则计算轨道站点被城市各中心吸引的概率,并利用可达性指标计算各站点在单中心影响情况下的轨道站点影响范围,结合以上两模型确定轨道站点开发利益影响范围计算模型。该模型能够用于城市多中心情况下轨道站点开发利益影响范围及相邻站点间影响范围分界线的计算,并能为轨道沿线土地利用开发、交通接驳设施设计以及轨道交通开发利益还原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探寻中心城市城乡公交站点的筛选方法,判断当前站点的设置合理性,提出出行兴趣点 的概念,并以显著度指标来表征站点满足居民出行需求情况,结合出行调查数据和网络公开平台 所得数据,提取出行时效性和土地混合利用两个因素,且引入路网通达度、综合服务值两个指 标,建立站点显著度与二者的回归模型,并依据聚类分析将站点进行分级,通过分级结果判断得 到出行兴趣点集合,将其作为城市端城乡公交的备选站点集合。研究结果显示:所建二元回归模 型精度为0.85,拟合效果良好,表明采用显著度指标表征站点需求可行,其与路网通达度、综合 服务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聚类分析将站点分为5 个等级,且4 级及以上站点能满足90%的农村 居民城乡出行需求,可作为出行兴趣点,构成中小城市城乡公交站点集合。  相似文献   

7.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有利于土地集约使用、缓解交通拥挤,轨道交通站点区域TOD模式开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厘清轨道站点的功能和定位,促进TOD模式下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协同发展,创新研究TOD模式下轨道站点的界定和分类方法。首先,引入土地资源学中的相关概念和指标,以容积率、土地混合利用熵和道路密度为指标,提出定量界定TOD模式下轨道站点的方法;其次,综合节点区位、周边土地利用以及设计特色3个尺度建立TOD模式下轨道站点的3层分类架构,并以面积比和优势度作为划分指标给出了分类方法和标准;最后,以二七广场站为例展示了计算过程和简单应用,为TOD模式下轨道站点区域的一体化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布局不合理问题,从城市充电基础设施布局规划视角,采用ArcGIS网络分析法对原有充电站站点进行优化。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道路路网、充电站站点、停车场场点、人口及电动汽车数量等基础数据,运用ArcGIS构建最小化阻抗和最小化设施点模型。对模型输出结果以经营者年综合成本进行量化对比分析,并利用泰森多边形(Voronoi图)对模型结果的充电站选址进行可行性验证。综合对比模型输出结果可得:最小化阻抗模型在原有6个站点的基础上新增5个站点,能够将服务覆盖面积占比由58.87%提升至81.43%;被服务的充电需求点数量占比由75.4%提升至95.8%;同时,优化后的站点布局能够较好地契合Voronoi图,契合度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
一、站点综合开发理念 公交引导发展(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TOD)策略,强调土地的综合集约利用,主张公共交通优先并沿公交线路紧凑布局土地利用,在以一定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建成的具有相对高密度、多功能混合,以及适宜步行、自行车、公交使用的城市地区.TOD模式强调"3D"原则,即:密度(Density)、多样性(Diversity)、合理的设计(Design);强调区域的混合开发与梯度分布;强调以"节约化"、"差别化"的开发策略,实现用地"开发强度总体平衡,站点地区局部突破";改变传统"摊大饼"无序蔓延的用地模式,实现资源节约(集约)与设施共享、低碳出行与生态环境、交通体系与用地开发协调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峰 《交通与运输》2011,27(5):32-32
轨道交通的优势是快速和准时。当网络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它的优势还有覆盖面广,去哪里都方便;当换乘更方便的时候,乘客量就越来越多;当客流越来越大的时候,地区的土地开发也受益了,经济也繁荣了;当站点开发的效益展现后,大家会考虑是两线换乘综合效益好,还是多条线路换乘更好?国外不少大城市的轨道网络中都有多线换乘的站点,如东京、纽约、伦敦、巴黎等。  相似文献   

11.
在介绍了ASP.NET2.0新的站点导航功能后,文中构建了一个基于MySQL数据库的站点地图提供者,该站点地图提供者使得开发者能够利用MySQL数据库,在Whidbey中简单、高效地来开发站点导航的Web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轨道建设初期其站点合理的布设尤为重要,本文在考虑多方面因素后建立了轨道交通站点布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依据基于AHP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各备选站点得分,来全面、高效地评判各站点布设的优劣,从而在各备选站点中选出最为合理的进行布设或对现有的站点进行影响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3.
适用于公交车辆的定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要探讨了适用于公交车辆的定位技术,在分析了全球定位技术和站点信标定位技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新思路——驾驶员辅助定位技术。综合比较了全球定位技术、站点信标定位技术、驾驶员辅助定位技术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朱锦  洪锋  刘杰 《交通与运输》2020,36(1):88-91
轨道交通运营初期客运量与其沿线土地利用关系的研究对于后续轨道沿线用地布局和轨道客流的提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以宁波市为例,调查了轨道1号线和2号线50个站点的土地利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研究了轨道站点周边800m用地开发容积率和站点客流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手机信令手段获取轨道东门口站和大卿桥站的站点客流分布情况,统计分析了站点客流与用地性质和建筑开发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宁波轨道沿线用地开发率较低,平均容积率仅1.1;当站点周边平均容积率超过1.5,单位建筑面积日均进出站客流将呈现成倍增长。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受多层面因素交互作用而反映出异质性,为实现站点精细化分类,本文统筹考虑地铁刷卡数据、兴趣点数据和地铁网络数据,提取客流、土地利用和网络性质等特征,其中,客流层面考虑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等不同日期类型下客流状态,土地利用层面考虑站点辐射区用地强度和均衡性,网络层面考虑节点自身特性和影响能力。构建基于主成分分析与K-means++算法的聚类模型,综合聚类评价指标确定簇数,辨析不同类型站点多维度特性,结合站区土地利用和站点网络特征探讨对出行活动的影响,并设计簇内联合预测和整体联合预测策略,采用3种多元时序预测方法探究站点聚类对预测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全部客流特征时,划分为10簇,考虑工作日进站客流特征时,划分为5簇,充分挖掘客流时变特征能够获得更加精细化的聚类结果;各簇站点客流分布特征与其土地利用及网络特征间存在一定的反馈关系;相比于整体联合预测,通过聚类联合相关性强的站点进行预测,以间接捕获空间相关性的方式能有效提升预测性能,各模型均方根误差平均降低9.04%,平均绝对误差平均降低4.94%。研究结果为站点精细化管理和站区设施建设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调研了日本东京TX线站点非机动车停车场规模,分析了站点客流量、站间距、站点周边土地开发强度、站点离市中心距离等影响因素对停车场规模的影响;利用模糊逻辑算法建立非机动车停车场规模和影响因素之间的模糊逻辑关系;借鉴日本东京TX线所建立的模糊逻辑关系,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9号线郊区段站点的影响因素现状,估算得出9号线郊区段站点...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分类可以为TOD模式下不同站点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有效引导城市区域TOD开发的良性发展。提出了一种基于站点兴趣点(POI)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分类方法:区别于传统的步行接驳距离确定轨道站点空间影响范围,考虑共享单车对于轨道站点接驳范围的延伸,利用其出行大数据确定轨道站点空间影响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获取站点空间影响范围内的POI大数据,确定不同站点的各类POI比例、POI优势度和均匀度;进而,基于各站点的POI指标定量确定站点类型;最后,以天津轨道交通站点为例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备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以深圳市轨道交通3号线详细规划为背景,结合沿线土地利用状况、土地权属和用地潜力等,研究沿线土地开发策略,从站点类型和开发圈层两个层面构建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的密度分区,制定开发强度标准,提出土地开发实施策略及控制要求,探讨近期重点开发片区的开发策略。本文将为深圳市轨道交通3号线开发及沿线土地规划与管理提供支持,也将为我国其他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站点的分类对于研究不同类别站点的客流规律、周边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发展趋势都有着重要影响。基于AFC数据,综合多种有效性指标确定分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k-means聚类、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站点进行类别划分。将苏州轨道交通1、2号线共58个站点分为4类,为站点分类别后续研究以及轨道交通发展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研究了高铁网络关键站点的识别问题,分别基于站点度值、站点介数及改进LeaderRank算法识别了高铁网络中的关键站点,采用改进SIR模型模拟关键站点列车运行晚点后全网站点列车的运行晚点情况,结合晚点情况对比分析了不同关键站点识别方法的准确性及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改进LeaderRank算法能有效克服传统识别方法的局限性,综合利用站点局部信息及网络全局信息进行关键站点的识别,发现2030年中国高铁网络中最重要的站点是长沙,最重要的地区是西南地区。快速有效地对关键站点进行识别和防护,对于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营及提高网络应对威胁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