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中美联合培养项目中国留学生在美大学跨文化学习适应性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所遇到的主要学习问题,深入探讨造成中国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基于留美中国学生的跨文化学习适应问题的调查结果,提出对国内大学课程教学的具体启示。  相似文献   

2.
研究以访谈和中国留学生留学经历的报告为基础,分析中国学生在美留学中所遇到的学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为中国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让全球都开始关注的国家。在今后的若干年中,中国的改革开放势必会不断深入,中国已然迈出走向世界的步伐。因此,跨文化交流会日趋频繁,其主要体现之一就是来华留学生数量的激增。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管理,有利于发现在管理中存在的新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文化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在中国快乐地学习,同时能够为留学生管理者提供一些建议,使管理工作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基于跨文化适应理论,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结合地域特点和地区发展实际,探讨了来华留学生在地方高校面临的语言、学术、社会文化和心理适应困难等问题;并提出地方高校应从课程、师资、管理人员、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所带来的不适,尤其要深入挖掘、充分运用本地资源,带领留学生全方位体验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使他们尽快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5.
通过赴日考察、走访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日本的留学生现地服务已形成了政府、地方、学校、企业、个人联合的较为完善的体系。对比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在留学生住宿、经济援助、信息和咨询服务、医疗保险、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还需改进。这些方面的不断完善,将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留学生的现地服务质量,提高中国在留学生教育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语言传播是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文化传播中,人们通过语言学习,获得所学国家的知识,同时也了解其文化,进而建构起文化认同。语言学习动机影响学习者的媒介使用,也会影响其文化认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探究语言学习、媒介使用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研究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1 003名外籍留学生的问卷调查,试图解释在华外籍留学生的人口统计变量、汉语学习动机、媒介使用与中国文化认同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外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动机、成就型动机)与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符号、中国文化类型、中国文化情感、中国文化行为)之间影响显著。第二,外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对其媒介使用行为(媒介使用频率、媒介信息源、媒介信任度、媒介依赖度)的影响部分达到显著。第三,外籍留学生的媒介使用在汉语学习动机和中国文化认同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第四,外籍留学生人口变量与中国文化认同部分达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留学生的跨文化学习适应状况直接影响到其学业的成功。研究从教育适应、留学生与教职员工的人际关系和课外活动的参与度、其外语水平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综述了国外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研究的成果,提出国外研究成果能帮助我们预测来华留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为国内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具体实践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家正式制度的一部分,教育具有国家属性;教育本质上所具有的传递人类文明的功能,又使其具有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义的人类共同价值。教育的双重属性是进行跨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等合作交流的基础。二十世纪前半叶留学生是参与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重塑的重要力量,当前规模庞大的出国留学生和来华留学生则共同成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资源。广泛存在于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国际合作,在传播中国教育形象的同时,也承担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职能。鉴于当前部分西方公共媒体对中国教育的报道尚有失客观公正、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目标成效还有提升余地,教育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方面的效能还有进一步增强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日本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支柱是由日本政府推动的两大留学生计划,即“10万留学生计划”和“30万留学生计划”。为应对经济衰退、老龄化社会、留学生生源竞争以及信息与通信技术对教学方式的挑战等问题,日本大学从语言、师资、结构和专业方面,通过课程与师资多元化改革、质量发展、国际化合作等战略,实施从传统向现代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在宁三所高职院校为例,调查了"一带一路"沿线来华留学生基本情况。从学校环境和城市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指出了留学生在教学环境、饮食环境、城市气候和城市交通的适应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多管齐下,让留学生充分了解所在学校及城市;二是兼收并蓄,提升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三是求同存异,尊重留学生饮食习惯;四是互动互融,志愿服务增进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对海外商用车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相比欧美市场,2009年不断走强的中国商用车市场显然更有吸引力。随着依维柯、沃尔沃、戴姆勒、雷诺、日野、MAN公司纷纷与中国企业展开深入合作,在商用车领域,跨国企业与中国企业联手争夺中国市场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从单纯引进新车型,到引进资金、技术并发展自主品牌,在这新一轮合资浪潮中,北汽福田和中国重汽分别与戴姆勒和曼的合资合作堪称典范,在业界也最受关注。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推进甩挂运输发展,促进运输车辆与装备、运输组织与管理、运输场站设施及信息化等基本要素标准化,通过对国内外甩挂运输及其标准体系现状的研究分析,建立我国甩挂运输标准体系,为在我国开展和促进甩挂运输以及相关标准制修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全球化语境下,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再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虽然汉学在西方学界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但由于其研究方法的独特和理论视角的新颖,汉学研究一直颇受国内学界青睐。本文作者认为,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汉学深受西方学界风行已久的东方主义的影响,存在着对古代中国的种种幻象和对现代中国的误解甚至歪曲,但另一方面又应该承认,西方的汉学界并不乏具有真才实学的大家,他们的重要研究成果对国内学界也有着启示。再者,与东方主义所不同的是,汉学中也存在着"去政治性"和"去意识形态性"的倾向,它和国内学者的国学研究应该形成一种对话和互补的关系,特别是当我们在把中国文化的成果推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就更离不开与汉学家的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4.
基于运输行业自律机制的治超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运输之所以超载超限运输并成为"顽疾",原因是公路运输市场上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根本解决。对于这种情况,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公路运输市场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通过构建中间管理层的方式提出了解决我国"双超"运输市场状况的根本出路——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和运输现状的运输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15.
晚清科学传播的几种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科学传播角度系统地论述了晚清时期西方科学在中国各领域的普及传播,主要涉及译书出版、口岸传播、留学生传播、办学和实物传播等模式。文章分析了晚清出现传播科学高潮的成因,提出研究近代西方科学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接触规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认为这些规律是中国科学传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初步分析了这些传播模式的特点、作用以及各种模式之间的联系,对今天做好科学传播有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州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国连接海外世界的重要枢纽,海外贸易的历史两千多年没有中断。早在20世纪初,便有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古代广州海外贸易历史。改革开放40年来,考古材料、传世文物愈加丰富,中外学术交流和跨学科合作日益频繁,文献共享率不断提高,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均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回顾、总结了近40年广州古代海外贸易历史研究的发展脉络、特点、关注点、主要成果及趋势。  相似文献   

17.
海外人才回流规模的预测及引进策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上海市人事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公布的相关资料,对海外人才的回流规模进行了预测。并以东京作为参照坐标,结合上海的发展实际和可能性对上海人口的国际流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上海海外人才引进策略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成为国外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企业的利益。在明确反倾销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我国企业如何更好地应对出口产品反倾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电动汽车电池供电模式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分析国外电动汽车电池供电模式,阐述国内电动汽车电池供电设施建设现状,提出我国应当建立以电池租赁为主、自助充电为辅的电动汽车电池供电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日本研究在明代、近代、现代出现过三次高潮,近40年来经过学习、追赶、创新的多个阶段,在局部的“点”甚至特定的“面”上,实现对日本的超越。中日文化交流史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外延宽广,但文化的创造、传承、流播、接受、模仿、改良、创新诸环节,均离不开“人”的主导作用。基于此,本文以“跨国人物”为线,从“赴日中国人研究”“来华日本人研究”两个层面,概述近40年来中日海上交流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就,突出中国学者的创新点与前沿性,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