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车用永磁式缓速器转子鼓瞬态温度场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车用永磁式缓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了转子鼓瞬态温度场的计算模型,确定了合理的边界条件,运用Laplace变换法推导了永磁式缓速器转子鼓瞬态温度场的计算公式。最后进行了台架试验,并与计算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试验值与理论值吻合较好。说明Laplace变换法推导的计算公式可用来分析转子鼓瞬态温度场的变化,反映各设计参数与温度之间的精确关系,达到优化转子鼓设计、减小转子鼓温度和温度梯度、从而达到降低转子鼓的热应力与热变形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永磁式缓速器的制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重载货车制动负荷严重超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永磁涡流制动原理的车用辅助制动装置—永磁缓速器,其制动力矩可无级调节。为解决永磁缓速器长时间制动产生高温导致的制动力矩衰退、永磁体失磁等问题,采用磁-热双向耦合方法,以涡流盘磁导率和电导率为物理场相互影响因子,建立了缓速器磁-热耦合物理场模型,研究了考虑温度影响的缓速器制动力矩特性,为缓速器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试制了不同涡流盘材料和散热结构的多个永磁缓速器样机,并进行了台架拖动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磁-热双向耦合时的制动力矩仿真值和试验值吻合更好。  相似文献   

3.
根据电磁学理论,建立了旋转转子盘在磁场中的受力模型,推导出了电磁缓速器制动力矩表达式.利用MATLAB仿真分析了气隙参数和线圈电流参数对缓速器制动力矩的影响,同时绘制了某型号电磁缓速器制动力矩特性曲线.制动力矩的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两者基本吻合且变化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4.
基于Maxwell张量法和电磁理论,研究并推导了自励式缓速器发电装置电磁转矩和缓速装置制动扭矩的解析计算公式.通过对500 N·m自励式缓速器制动力矩的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的比较可知,在中、低转速范围,其制动力矩的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自励式缓速器制动力矩与各结构参数的关系及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考虑去磁效应和集肤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电涡流缓速器制动时转子盘中磁场强度与电阻率和磁导率的关系,在分析了温度对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的影响之后,得到了转子盘的温升模型,最后推导出电涡流缓速器的制动力矩表达式,并利用MATLAB进行编程计算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现有液力缓速器制动力矩仿真计算方案流场结构过度简化的问题,以VR120液力缓速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流道计算方法开展了不同转速条件下的制动力矩计算。采用扣除机械摩擦阻力矩的台架试验方法实测了VR120不同转速条件下的制动力矩并与全流道式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对误差在9.7%以内,证明了全流道制动力矩仿真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轮边缓速器制动力矩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轮边缓速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根据电磁学原理对轮边缓速器的磁路进行了简化,确定了气隙中磁感应强度的计算公式,进而推导了轮边缓速器的制动力矩公式.并利用MATLAB将该公式计算出的制动力矩数值绘制成出曲线.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提计算方法对于轮边缓速器的结构参数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永磁式涡流缓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以广州五十铃客车有限公司的GLK6121D5W型客车为例,对其装备永磁式涡流缓速器在平直路面和坡道上的制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永磁式涡流缓速器能够提高车辆制动性能,在平直路面上能缩短减速距离,在坡道上能保证车辆在较大坡度范围内以经济的速度匀速行驶.  相似文献   

9.
何仁  汤沛 《汽车技术》2006,(11):28-31
介绍了车用转筒式电涡流缓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研究了车用转筒式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的计算方法,设计了一种额定制动力矩为1400N.m的转筒式电涡流缓速器,并且在试验台上测试了该缓速器有关性能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该车用转筒式电涡流缓速器符合设计要求,设计实践为转筒式电涡流缓速器的优化设计和系列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车辆液力缓速器的制动力矩数学模型与实际输出力矩存在较大偏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可以逼近实际输出制动力矩特性曲线的液力缓速器制动力矩模型,并建立了液力缓速器的神经网络PWM控制系统。通过试验对比了基于数学模型和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对实际制动力矩曲线的逼近效果,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的液力缓速器输出力矩能更好地逼近实际的制动力矩特性曲线,即基于神经网络的液力缓速器制动力矩模型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随着汽车向重大型化发展,制动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加装辅助制动装置是实现重大型车辆安全制动的重要途径之一。磁流变制动器具有制动力矩稳定、噪声小和体积质量小等特点,能有效弥补传统辅助制动装置低速性能差等不足。本文中提出利用磁流变效应与电涡流效应进行联合缓速制动的新思路,分析新型磁流变缓速器的工作原理,设计并研制双盘式对称结构的新型缓速器,建立其制动力矩数学模型并从理论上分析不同参数对制动性能的影响。根据重大型汽车大功率制动的工作特点,搭建制动性能测试平台,进行制动力矩特性试验。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表明:新型磁流变缓速器具有低速制动性能稳定、高速制动力矩大的特点,其制动力矩特性满足重大型汽车制动要求。  相似文献   

12.
车用电涡流缓速器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何建清  何仁  衣丰艳 《汽车工程》2003,121(Z1):110-118
本文在简要介绍了电涡流缓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理论推导出电涡流缓速器的制动功率和制动力矩公式,以此公式计算出的制动功率和制动力矩曲线与试验测定的曲线基本一致.同时提出了电涡流缓速器的设计方法,工程实践表明,此设计方法能有效地指导电涡流缓速器的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3.
基于转筒式电涡流缓速器与永磁发电机功能相结合的思想,提出了一种自励式电涡流缓速器的方案,并设计和制造了制动转矩为500N·m的自励式缓速器样机.最后在台架上进行了自励式缓速器的制动转矩、转筒温度和1 500r/min拖磨试验,揭示了自励式缓速器的某些特性.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液力缓速器工作原理,并给出了所研究液力缓速器台架试验得到的转子转速与制动扭矩之间关系曲线.利用Matlab软件建立了车辆恒速下坡制动模型,通过仿真对比了控制周期、充液量初始值和每个控制周期内充液量变化值等参数对恒速控制效果的影响.根据液力缓速器控制参数的仿真结果,选定各参数最佳值进行了实车道路试验.结果表明,仿真得到的恒速控制策略应用到实际控制中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电涡流缓速器和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技术的优点,提出了能量回收式电涡流缓速器制动补偿策略。利用再生制动系统提供的制动力矩为电涡流缓速器在持续制动过程中的制动力矩热衰退予以补偿。以GB12676-2014政策法规为验证标准,车辆在满载情况下在7%的坡道上保持以30km/h的车速匀速行驶5km为仿真目标,对某商用车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该策略使得实际产生的总制动力矩始终能满足驾驶员的制动需求,可以延缓电涡流缓速器温升,保障车辆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6.
车用电涡流缓速器转子盘非稳态温度场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仁  刘成晔 《汽车工程》2006,28(2):181-185
应用传热学原理和虚拟边界法建立了车用电涡流缓速器转子盘轴对称非稳态温度场简化计算模型,确定了适当的边界条件,利用Galerk in法推导温度场的有限元方程,采用无条件稳定的Galerk in格式离散时间微分项,迭代控制采用新型变时间步长法,分析了转子盘沿径向和轴向的温度分布规律,并对轴向温度分布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值与数值分析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张敏 《驾驶园》2008,(7):60-61
目前技术比较成熟,适合装车的辅助制动装置有:发动机制动/排气制动、电涡流缓速器、液力缓速器和永磁式缓速器、自励式缓速器等。发动机制动/排气制动在发动机排气管中装置阀门,当阀门关闭时,把发动机作为空气压缩机来工作。在排气冲程中,排气歧管中的空气受到压缩,发动机获得负功,从而产生制动力。  相似文献   

18.
车用电涡流缓速器在重型车辆上的使用效果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车用电涡流缓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制动力矩特性,说明了缓速器作为辅助制动系统对车辆制动性能的影响,从当前缓速器技术状况预测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液力缓速器制动转矩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试验修正,运用修正后的模型就制动性能对叶栅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并以制动转矩为目标,对某型液力缓速器工作轮叶片进出口角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修正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优化后的液力缓速器制动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车用电涡流缓速器转子盘流场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成晔  何仁  衣丰艳 《汽车工程》2005,27(4):452-454
简要介绍了车用电涡流缓速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6191HS型电涡流缓速器转子盘叶片二维有限元模型,确定适当的边界条什件并对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显示了叶片上的压力和叶间速度分布,其数值分析结果有利于叶片结构的改进设计,以达到降低转子盘温升,提高电涡流缓速器制动稳定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