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广州本田雅阁轿车采用常流式流压助力转向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动力转向装置、转向操纵机构和转向传动机构3部分组成,其动力转向系统的故障有一般故障、转向噪声和油液渗漏等。一般故障主要包括转向沉重、转向冲击、转向不灵及转向回跳等。对该车动力转向系统的故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汽车的转向系是汽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转向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随着液压技术的发展,液压转向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转向机构中,即在机械转向系的基础上加装转向液压式助力装置.汽车转向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机件磨损或损坏,转向性能会下降,即产生故障,而产生故障的部位主要有机械连接部分和液压部分两个方面.转向系统的机械连接部分的故障如转向系传动链过紧或卡滞、横拉杆球头部位松旷、转向节主销与衬套磨损、车轮轮毂轴承间隙过大等比较容易排除,关键是汽车的动力转向系统的液压油路中连接着转向泵、动力转向器、转向油罐和油管等,致使液压油路部分的故障不易诊断.检测液压动力转向系统最简捷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设计一台动力转向系检测仪器.  相似文献   

3.
故障现象:一辆凌志L5400轿车,装用IUZ—FE型发动机。该车不管是正常行车时转向,还是原地(指停车)打轮,方向盘有时明显发沉,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均如此,故障发生无规律。 故障排除与分析:凌志LS400轿车动力转向系统故障我们以前也曾遇到过,但都简单明了,此车故障比较特殊。凌志LS400轿车使用的动力转向机构是液力反应型渐进式动力转向机构,其控制系统与普通型动力转向机构有所不同。可以这样讲,凌志LS400轿车只要起动发动机,转……  相似文献   

4.
吴文怀 《实用汽车技术》2005,(6):i0024-i0025
上汽奇瑞轿车动力转向系统是一个复杂精密的液压系统,按期进行检查和调整是确保其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延长动力转向机构使用寿命的有力保障。动力转向系统出现的故障大多是由于没有及时地检查维护而的引起的。因此,为了减少动力转向系统的故障,应对动力转向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和必要的维护调整。  相似文献   

5.
列举了汽车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 8种故障 ,分别分析了故障产生原因 ,介绍了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6.
汽车转向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历史作了概要回顾,其中介绍了机械式转向机构、液压动力转向机构、电子控制液压动力转向机构和电动式动力转向机构的基本构成和实例,并展望了今后转向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车型2014年产奥迪A7车(搭载2.8 L FSI发动机)故障现象动力转向故障灯偶尔点亮(红色),同时组合仪表提示"动力转向,故障"。故障诊断用故障检测仪(VAS 6150)检测,读得故障代码"U1010D00:动力转向控制单元无通信"和故障代码"U104800:Flex Ray数据总线损坏"(图1)。结合故障代码及动力转向系统控制电路(图2)分析,推断可能的故障原  相似文献   

8.
李现周 《汽车运用》2011,(10):43-43
(1)内部机械阻力过大。其具体原因有:转向器的循环球与螺杆、螺母之间以及垂臂轴与轴套之间间隙过小;转向柱滚针轴承及分配阀上、下推力轴承过紧;转向轴弯曲和轴管凹瘪;转向主销轴承及转向横、纵拉杆的球头关节过紧;机械转向系统润滑不良。(2)外部阻力过大。其具体原因有:轮胎气压不足,前轮定位不当,车架变形使转向主销后倾角增大。(3)转向助力作用降低或不起助力作用。这是由于动力转向系统的油液管道及其接头漏油.特别是转向油泵主动轴油封漏油,使转向储油罐缺油或无油,以及转向油泵磨损或溢流阀与安全阀弹簧过软,使供油不足和油压过低。此外,动力转向系统的分配阀及动力缸磨损和损坏,也可能使动力转向系统的助力作用降低或不起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动力转向系统能够保证转向轻便性,同时还可以提高高速行驶安全性,减少由于地面不平对方向盘带来的冲击,使驾驶手感比较柔和[1],当转向系统出现故障时会影响转向操纵稳定性、行车安全性,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本文以某商用轻卡车型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例分析,介绍产生转向异响故障的原因、故障排查方法、故障解决  相似文献   

10.
故障现象:一辆韩国现代2.0轿车.正常行驶时发动机处发出“沙沙”异响。行驶一段里程后,响声加剧且转向沉重。故障检查:将转向桥举升后起动发动机.边转动转向盘边用金属棒听诊.发现异响来自转向助力器;检查动力转向储油罐,发现储油罐已经无油;  相似文献   

11.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稳定性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七自由度状态空间数学模型。分析了采用比例控制时在大助力比例系数情况下引起的转向盘振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大助力比例系数使系统不稳定,从而导致转向盘振动。提出了比例微分控制策略解决转向盘振动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比例微分控制在提高转向轻便性的同时能改善系统的稳定性,抑制大助力比例系数下转向盘的振动。  相似文献   

12.
线控转向系统转向盘力回馈控制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石  商高高  苏清祖 《汽车工程》2006,28(10):914-917,947
根据轮胎和传统转向系的力学特性提出了利用车轮转角和车速计算得到转向盘回馈力的思路,并以此建立了线控转向系统转向盘回馈力控制模型,仿真和试验表明该模型能够满足路感要求。  相似文献   

13.
转向系统的作用是接受驾驶员的方向操作,带动连杆动作,使轮胎产生转向角来实现行驶车辆的转向。对转向系统的要求是:操纵轻便,安全可靠,有自动回正作用,传到转向盘上逆向力冲击要小。文章详细的阐述了液压转向助力系统的构成及功能,并对某轻型客车转向系统各性能参数进行设计校核,以判定转向系统的零部件参数是否满足法规及使用要求,最终使某轻型客车顺利开发量产。  相似文献   

14.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回正控制算法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徐建平  何仁  苗立东  徐勇刚 《汽车工程》2004,26(5):557-559,541
提出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回正控制算法以提高转向盘的回正性。开发了一种基于转向盘转角估计的PID控制算法,该控制算法不需要转向盘转角或者电动机转速传感器,降低了控制系统的成本。同时,对提出的控制算法进行了仿真,并与其它回正控制算法的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证实此算法可提高转向盘的回正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对方向盘摆振补偿的功能,通过对影响方向盘摆振因素的分解,当整车基本参数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EPS进行摆振补偿.通过摆振补偿功能开发到某车型实车测试验证,有效解决高速制动等工况下方向盘摆振问题.该研究为车辆方向盘摆振问题的解决提供采用EPS补偿万式提供方法及系统.  相似文献   

16.
通过Matlab编程,在满足理想关系式且外轮转角小于内轮转角的前提下,求出内外轮转角、主销偏移距、最小转弯半径,算出作用在方向盘上的手力、转向器的传动比、原地转向阻力、作用在转向节上的阻力。运用TOPSIS法进行评价,在主要考虑汽车转向轻便性与转向灵敏性的大条件下,同时兼顾转弯机动性的情况,作用在方向盘上的手力、转向器的传动比、最小转弯半径的权重按0.45、0.45、0.1的比例选取,最后通过具体案例确定齿轮齿条转向器角传动比、最小转弯半径、主销偏移距、外轮转角、内轮转角、转向盘最大转动圈数、作用在方向盘上的手力,为齿轮齿条转向器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A steer-by-wire system, which has no mechanical constraints between steering wheel and front wheel, is expected to improve steering performance. The mechanical resistance torque is not transmitted from the front wheel to the steering wheel, and it is essential to simulate the torque around the steering wheel for better human-machine interface. Previous studies investigated resistance torque control originating from vehicle behaviour variables such as yaw rate and lateral acceleration. However, other variables such as steering wheel angle and front wheel actuation force are also good candidate sources to generate resistance torque. In this paper, first, four general guidelines are introduced to evaluate three types of resistance torques, i.e., the steering wheel angle origin, the steering force origin and the vehicle behaviour origin. First two guidelines are for ‘driver-made’ phase to make a turn, while the third guideline is for ‘vehicle-made’ phase to return to straight driving and the fourth one is the applicability guideline. Satisfaction of these guidelines by each of the three resistance torques is examined by the actual vehicle experiment. A necessity of combining these three types of resistance torques is indicated as a future subject.  相似文献   

18.
汽车转向系统发展至今,已经历了机械转向、液压助力转向、电控液压转向、电动助力转向、主动转向、后轮随动转向、线控转向和操纵手柄式转向等形式。本文对各种助力转向系统技术及控制策略进行研究,为转向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差速转向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无人地面车辆,介绍了差速转向相比于传统转向轮转向的一些优势,并对差速转向进行了简单的运动学分析。差速转向消耗的功率大,提出通过调整悬架装置改善转向效率,并对车辆悬架调整前后的模型进行静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20.
载货汽车转向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载货汽午转向系统运动学特忭的计算方法和分析方法;研究了载货汽车原地转向阻力的主要组成及动力转向器的效率特性,给出了原地转向性能的计算分析方法。通过对4种动力转向系统匹配方案的分析表明,转向机构的传动比和动力转向器的效率对车辆原地转向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