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仪表板头部碰撞是汽车内饰重要安全性能要求之一,乘用车仪表板开发过程中,都要满足国标《GB 11552-2009乘用车内部凸出物》要求。基于某个车型仪表板头部碰撞问题进行分析,通过CAE分析和实车验证,提出一种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2.
重型卡车内饰设计逐渐趋于轿车化,但目前重型卡车尚无专门的内部凸出物强制性法规进行约束,文章以乘用车内部凸出物标准GB 11552-2009为出发点进行分析,阐述内部凸出物分析在重型卡车仪表板各区域的应用,提升重卡内饰安全性,提高客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汽车制动性能是汽车安全性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现有乘用车制动有关标准:GB 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21670-2008《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中的相关要求,对乘用车制动性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江想莲  张景煌  李含 《汽车科技》2020,(1):51-54,50
汽车副仪表板作为内饰部件之一,既满足强度和功能要求同时也需满足GB11552-2009中的碰撞性能要求,本文主要基于CAE仿真手段对副仪表板的碰撞性能分析和优化,优化后所有碰撞点均满足设计目标值,经试验验证其满足法规要求,这对副仪表板的开发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GB 11551-2003<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已经实施多年,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该标准已经列入国标修订计划,项目编号为20091182-Q-339.在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织下,汽车碰撞试验标准工作组于2009年启动了修订工作,经过多次技术讨论与试验验证,提出了GB 11551<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修订草案,其中的适用范围将增加N1类车型(最大设计总质量≤3.5 t的载货车辆).  相似文献   

6.
唐波 《运输车辆》2010,(12):70-71
GB11551—2003《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已经实施多年,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该标准已经列入国标修订计划,项目编号为20091182-Q-339。在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织下,汽车碰撞试验标准工作组于2009年启动了修订工作,经过多次技术讨论与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7.
研究中国与伊朗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相关法规的差异,对帮助企业面向伊朗市场出口汽车产品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对比了中国标准《GB 27999-2011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与伊朗标准《ISIRI 4241-2汽油车油耗标准及标签》,介绍了两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的计算方法及评价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伊朗乘用车燃料消耗法规在测试方法方面与中国相同,但对各级别乘用车燃料消耗限值的要求更为苛刻.因此,企业开发出口伊朗市场的乘用车产品时,应考虑开发更高能效的动力总成,以满足伊朗法规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某乘用车型仪表板和中控箱系统的碰撞吸能性,搭建了适用于LS-DYNA求解器的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基于达朗贝尔动力学原理推导了碰撞加速度计算公式,分别从金属支架结构形式、内饰造型以及内饰零件刚度角度进行碰撞加速度优化。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仪表板和中控箱系统碰撞加速度明显降低,吸能性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
GB11551—2003正面碰撞标准实施多年,已暴露出不足:乘员受伤的评价指标少,胸部性能指标过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安全性难于提高。因此,建议该标准增加颈部、小腿、膝关节评价指标和转向盘位移要求,加严胸部指标;或由于GB/T20913-2007标准已颁布,评价指标更合理全面,建议将GB/T20913—2007作为强制性标准,以提高自主品牌乘用车的正面碰撞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周军 《汽车与配件》2012,(48):29-31
国际汽车市场,乘用车后面拖挂不同型式和种类的挂车,尤其是休闲、娱乐用的房车、游艇运载车等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我国自2004年以后,随着新版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相关的标准:GB7258-2004的发布实施,开始对乘用车的牵引拖挂功能和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2012版本更是在2004年版本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乘用车列车的概念。最近刚刚发布的GB7258:2012版本在2004年版本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乘用车列车的概念,即:乘用车和中置轴挂车的组合,同时要求乘用车具备牵引功能时,还应标明最大允许牵引质量。由此可见,根据相关法律和标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汽车轻量化技术及其实施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控制汽车燃料消耗量的第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GB 19578-2004)已经出台, 《标准》按照整车装备质量对乘用车燃料消耗的限值提出了要求,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标准相对宽松, 已于2005年7月正式实施;第二阶段标准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格,  相似文献   

12.
随着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国家标准的出台,行人保护安全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汽车厂商的重视。文章以《欧盟行人保护法规》(Regulation(EC)No78/2009)为基础,运用CAE技术,考虑到行人保护小腿碰撞伤害值要求及制造工艺要求,对某乘用车的前横梁吸能板结构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吸能板结构有效地降低了小腿伤害值,有利于该车型行人保护性能的提升,为以后类似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车内乘员保护,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汽车仪表板及结构部件设计,文章通过分析汽车内部凸出物标准有关技术要求,探讨了相关试验方法,通过不同试验方法对比得出了试验设备与实际测量碰撞点空间位置重合法,能更好地模拟乘员在事故中的碰撞;该方法能更好地考核乘员在事故中受到的伤害,同时能更好地验证仪表板及其结构部件的质量。因此,建议试验机构或生产厂家应按照该方法进行汽车内部凸出物静态吸能试验。  相似文献   

14.
(21)半挂车 GB/T 23336-2009《半挂车通用技术条件》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于2003年3月23日发布,2010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由交通部提出,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适用于在道路上使用的半挂车. 该标准在制订时引用了GB 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T 13872-2002《货运挂车产品质量检查试验规程》、GB/T 20070《道路车辆牵引车与半挂车之间机械连接互换性》、JT/T 487-2003《货运挂车气压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等标准. 本标准分为: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技术要求;5.试验方法;6.生产一致性检查.其中,"4.技术要求"部分对半挂车进行了如下规定(按标准顺序):  相似文献   

15.
续驶里程、能量消耗率是评价电动摩托车经济性的重要指标,剩余电量指示装置是提示驾驶员电池电量不足的重要方式。GB/T 24157-2017《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续驶里程及残电指示试验方法》是GB/T 24157-2009《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的替代标准。文章归纳了GB/T 24157-2017和GB/T 24157-2009主要差异,概述了GB/T 24157-2017主要内容,介绍了标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在我国汽车节能标准体系中,GB 19578《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和GB 27999《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是相互支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修订、加严GB 19578《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和GB 27999《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是对现有乘用车节能管理的完善和升级。此次修订两项国家标准,旨在制定实施第五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分析确定追尾事故中碰撞相容性的影响因素,对某商用货车的后防护装置进行碰撞性能仿真分析,通过TOSCA拓扑优化软件设计新型后下部防护装置。通过CAE仿真分析和实车试验表明,改进后的后下部防护装置满足GB 11567.2-2001的动态试验要求,其阻挡及吸能功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GB 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对乘用车装备事件数据记录系统或车载视频行驶记录系统的要求进行了调整,本文对其编制背景、修改单内容及理解和实施要点等进行了说明,以期使标准的使用者能准确地理解和实施修改单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9.
提出将近似模型技术和数值优化方法引入到汽车用吸能盒的耐撞性优化设计中,成功设计了一款铝合金吸能盒,在确保碰撞性能的同时尽可能地减轻了重量。对某乘用车钢制吸能盒进行了碰撞仿真分析,确定评价吸能盒碰撞性能的关键参数。以钢制吸能盒为基础进行铝合金材料替换,对比分析多个截面形状的铝合金管件,得到符合要求的铝合金吸能盒截面形状。采用近似模型优化方法,以铝合金吸能盒边长、厚度和材料屈服强度为设计变量,进行优化设计。根据优化结果试制铝合金吸能盒,通过静压试验验证了铝合金吸能盒在实现减重58%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强度性能。  相似文献   

20.
边鹏 《客车技术》2010,(2):10-13
针对汽车耐撞性的要求,以客车骨架常用的矩形管件为研究对象,利用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分析了截面形状,壁厚,材料对吸能特性的影响。通过仿真分析表,明在相同情况下方形薄壁构件吸收能量较多且变形量小,但是在碰撞开始产生的峰值加速度较大,在碰撞事故中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很大,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对方形构件进行优化设计。壁厚因素对构件碰撞吸能特性的影响较大,构件的抗变形能力和缓冲吸能能力存在相互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