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岔动力参数设计法及其在转辙器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直观、快速地设计道岔区轮轨关系,在道岔区轮轨静态接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独立车轮垂直振动和单轮对蛇形运动的分析,建立了道岔动力参数设计法.用该方法对18号高速道岔转辙器部分轨距加宽设计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最大轨距加宽量为15 mm,最大加宽位置在尖轨顶宽30 mm处,轨距加宽范围为21.743 m的较优方案.列车道岔系统动力学验证和运营实践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详细介绍了道岔区长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的施工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基标的测设、支承层施工、道岔轨排架设与调整、道床混凝土浇注等,同时,阐述了保证道岔区长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的技术措施。其施工经验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3.
总结国内外有源变轨距转向架和无源变轨距转向架移动锁紧机构的特点。以西班牙Talgo 变轨距转向架由宽轨到准轨的变换为例,说明无源变轨距转向架的轨距变换过程,同时,对有源变轨距转向架的轨距变换过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有源变轨距模式和无源变轨距模式在结构、轨距变换过程、方案设计难易程度以及发展趋势上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铁5号线天通苑站至天通苑北站之间铺设了一段长为171 m的梯形轨枕轨道试验段.为了得出符合城市轨道交通实际情况的轨道不平顺谱,对梯形轨枕轨道试验段进行了轨道不平顺测量,并对轨道不平顺功率谱进行了拟合,得出了拟合曲线的特征参数.通过对测量结果进行幅值分析和功率谱分析可知,北京地铁5号线梯形轨枕轨道试验段的轨道平顺状态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我国某地铁线路弹性短轨枕轨道曲线钢轨短波长波磨萌生原因,采用现场试验和数值仿真方法对其开展了研究. 首先,通过现场试验确定钢轨波磨波长与轨道动态特性对应关系;其次,利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轮轨接触参量,通过力锤敲击法获得现场轨道导纳特性;最后,基于轮轨接触参量和轨道导纳结果,建立钢轨波磨频域线性分析的数值模型,模拟弹性短轨枕轨道频域下曲线钢轨磨损率特征,分析了弹性短轨枕轨道萌生特定波长波磨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地铁弹性短轨枕轨道钢轨波磨主要出现在半径小于等于800 m曲线段,低轨波磨程度更为显著,波长为50~160 mm,通过频率为140~280 Hz;轨道在160~210 Hz频率范围的模态振型表现为钢轨和轨枕一起相对轨道板垂向弯曲振动,在250~300 Hz频率范围的表现为钢轨和轨枕垂向反向振动,波磨通过频率与该轨道的160~300 Hz共振频率相近. 弹性短轨枕轨道特定波长波磨萌生主要与其轨道垂向固有特性相关,其波磨特征为频率固定型,波磨波长随车辆运行速度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Ⅲ型混凝土轨枕配置根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轨道强度理论(包括静态和动态)及线路稳固性为基础,综合计算、分析了混凝土轨枕配置根数对线路的影响。为Ⅲ型混凝土轨枕配置根数的减少找到了理论依据,并在该枕铺设试验段现场测试的基础上,通过与其它类型轨枕有关的对照,提出了Ⅲ型混凝土轨枕每公里的合理配置根数。  相似文献   

7.
为合理选择高速铁路桥上有砟轨道轨枕形式,在轨枕形式的综合调研基础上,采用PFC 3D离散元软件,建立了Ⅲ型轨枕、宽轨枕、梯子式轨枕和框架型轨枕的轨枕-道床模型,对高速铁路桥上有砟轨道结构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4种轨枕都具有较大的轨道框架刚度,具备持久保持轨道几何形位和稳定性的能力;宽轨枕和框架型轨枕与道床的接触力分布较均匀,最大接触力也较小,比Ⅲ型轨枕更适用于高速铁路桥上有砟轨道结构.但考虑到框架型轨枕的优势不明显以及尚未开发相应的养护维修设备,建议高速铁路桥上有砟轨道采用宽轨枕.   相似文献   

8.
首先建立了带有悬空轨枕的铁道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了一车-轨系统运动方程,其中考虑了轨轮非线性接触力引起的非线性问题,然后利用逐步积分法解方程。重点分析了悬空轨枕对轨道各个组成部分动力学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在悬空部分存在轨道不平顺,引起很大的轨枕加速度和轮轨接触力。  相似文献   

9.
以DT-1型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枕静态应变试验和裂缝观测的基础,通过对试验数据在最小二乘意义下的曲线拟合处理,可以确定轨枕在某一使用状态时混凝土应变、钢丝应变和中性轴位置等力学参数,对轨枕控制截面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轨枕空吊对轨枕动态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轨枕空吊对轨枕动态响应的影响,建立了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假设车辆模型为多刚体系统,用Euler梁模拟离散支撑的钢轨,轨枕视为弹性地基上的Euler梁,利用显式积分法求解车辆-轨道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当轨枕部分悬空或完全悬空时,影响轨枕最大弯矩的位置;轨枕空吊数目越多,轨枕的弯矩越大;轨枕底座的完全悬空对邻近空吊区的轨枕动态行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轨距杆对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轮轨动力学性能影响,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分析了机车以70 km/h的运行速度通过R300 m曲线时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和轮轨磨耗,系统对比分析了运行速度、曲线半径和轨距杆对机车通过小半径曲线时钢轨跨中轨距动态扩大量和轮轨磨耗数,进一步研究了轨距杆的布置间距对线路横向稳定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轨距杆能够加强轨道轨距保持能力并减小曲线外侧钢轨翻转角;相比未安装轨距杆的曲线,安装了轨距杆的曲线其内侧钢轨的接触点更靠近曲线内侧;机车通过有无轨距杆的小半径曲线时的轮轨磨耗数和轨距动态扩大量均随着曲线半径减小和运行速度增大而增大;增大轨距杆布置密度可以有效增强线路轨距保持能力,当轨距杆布置间距由4个轨跨减小至3个轨跨时,轨距动态扩大量将降低36.3%。  相似文献   

12.
地铁减振工程措施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的发展,地铁将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产生了地铁运营的振动问题。世界各国在地铁中的减振工程措施有一般减振措施和特殊减振措施。对特殊减振要求地段主要采用浮置板式道床、弹性短轨枕式整体道床轨道、框架式轨枕、减振器扣件、D型可更换式弹性轨枕直接轨道、IST等工程措施。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国外现有成熟变轨距转向架的结构特点,分析了变轨距转向架的关键技术,并结合我国及周边邻国的铁路实情,根据标准动车组转向架的技术参数要求,设计出一种适用于1435mm和1520mm铁路轨距的新型高速动车组变轨距轮对方案,并对其锁紧关键部件进行了强度校核。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60N钢轨350 km/h 18号高速道岔合理的轨距和轨底坡,利用60N钢轨高速道岔关键断面和实测LMA磨耗车轮,基于迹线法原理和Kalker三维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分析不同轨距和轨底坡参数下的轮轨接触几何和力学特性,并与CHN60钢轨高速道岔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将轨距加宽可改善轮轨匹配关系,提升列车过岔平稳性,减小轮对横移量大于8 mm时的轮轨接触应力和表面滚动接触疲劳因子,延长尖轨使用寿命;轨底坡为1/30、1/40和1/50时,轮轨接触参数相差较小,匹配性能较优;轨底坡为1/10和1/20时,横向不平顺和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因子普遍较大,且1/10轨底坡对车轮磨耗的适应性较差;与CHN60钢轨高速道岔相比,60N钢轨高速道岔的等效锥度普遍更小,列车过岔平稳性更优;车轮磨耗易导致车轮在轮轨过渡区段空转,引起尖轨伤损.   相似文献   

15.
《轨道交通》2009,(8):68-68
该公司是铁道部生产防松防锈螺母的专业厂家,主要产品有弹条、鱼尾板、道岔、轨距杆等各型专用螺母。根据目前线路运载的实际情况而研制的防松防锈螺母,特点是防松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16.
梯形轨枕具有稳定性好、振动小的优点,并能减弱传递给轨道的动荷载,使得梯形轨枕在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中均有较好表现,但是其横向阻力一直未进行系统试验研究. 本文研究了不同砟肩宽度(200、300、400、500 mm)梯型轨枕道床横向阻力,分析了阻力构成,并与Ⅲc型轨枕对比. 结果表明,在砟肩宽度均为500 mm道床上,平肩式梯形轨枕与平肩式及砟肩堆高150 mm、Ⅲc型轨枕相比,阻力分别提升了约55%、14%,并且,平肩式道床砟肩宽度由200 mm增加至500 mm过程中,梯形轨枕道床横向阻力无明显增长,其横向阻力主要由3部分构成,其中轨枕底面与道床摩擦提供约34%,枕心部位提供约47%,轨枕端部提供约19%. 试验表明,采用梯形轨枕,可选用较小截面尺寸的道床,从而大幅节约建设用地及道砟用量.   相似文献   

17.
《轨道交通》2009,(4):26-26
从几十年前的手工检测到如今的电子设备检测和高科技探测系统,轨道检测有了长足的进步。数家轨道检测设备和服务提供商正在努力开发更好的轨距评估和轨道探伤方法,并介绍了他们的检测方式和原理。  相似文献   

18.
采用35自由度的多刚体车辆系统与三层弹性离散点支撑轨道模型,建立了基于Timosh-enko梁模型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应用新型显式积分法求解其运动特性。考虑钢轨横向、垂向和扭转运动对轮轨滚动接触几何关系的影响,分别由Hertz法向接触理论和沈氏蠕滑理论计算了轮轨法向力和轮轨滚动接触蠕滑力。假设轨枕垂向支撑高度沿纵向非均匀分布来模拟轨枕支撑硬点,基于移动轨下支撑模型,分析了不同轨枕支撑硬点个数和高度对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轨枕支撑硬点对轨枕的动力响应影响显著。当硬点高度为1.0 mm时,最大钢轨/轨枕作用力约为正常状态下的2倍,最大钢轨/轨枕拉力约为正常状态的10倍,这将加速轨枕、轨下垫层及钢轨扣件状况的恶化。而支撑硬点个数对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9.
针对隧道内线路所采用的特种布置轨枕方式,采用有限单元法对轨道结构进行了强度分析,从理论上肯定了该布枕方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实用情况阐明了该方式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铁路LD型复合轨垫轨道动力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LD型复合轨垫轨道动力试验分析,并与原1B型轨垫进行了对比试验分析,初步得出LD轨垫在减小钢轨轨枕的冲击方面确实要比TB垫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